楊子奇
摘 要:分析了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的必要性和目前高校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所出現的問題,結合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提出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的實踐方式,重點論述了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設計教育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工藝美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 設計教育 學報 社團 公共藝術教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民間工藝美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范疇,包括傳統繪畫工藝、鏤刻工藝、織造工藝、刺繡挑花工藝、印染工藝、彩扎工藝、雕塑工藝、陶瓷制作工藝、金屬制作工藝等。它既是物質產品,同時具有文化精神角度的審美特征。因此,它支配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反映出某個時代與社會物質文化的生產能力,而它的視覺形象又體現了一個時代的審美觀。
工藝美術與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體現出強烈的物質特性。工藝美術滲透性強,分布廣泛,深入民心,代代傳承,延續不斷,廣大人民群眾一出娘胎就耳濡目染、手觸身臨,以至于潛移默化、心領神會,和自己的血液融溶在一起,這種深刻的影響力,也是其它非物質品種所遠遠不能企及的。
一、加強高校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必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進行有效保護、傳承和創新。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曾說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是緊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實踐與社會參與中具有很大的潛力,希望各地高校積極參與到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事業中, 發揮大學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信息職能、人才培養和培訓以及重要的文化發展創新作用。”隨著社會進步和文化的繁榮,地方文化部門、機構和各高校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實踐,但多是關于音樂、舞蹈、禮儀、節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而對于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就很少。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具有很高的實際應用價值和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傳承與創新是時代所賦予的新使命。
在高校開展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是將優秀的傳統民間作坊式文化引入課堂納入正規教育體系的過程,這也是我國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最有成效的途徑。現代高校的職能為研究高深學問、培養高級人才、從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三個方面,它能為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鑒定、評價、研究、保護與規劃、教育傳承普及、專業管理人才培訓等方面提供最佳平臺,這也吻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與發展的需求。
二、高校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現狀
高校是文化傳承、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平臺,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高地。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對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給予應有的、足夠的重視,沒有將其較好的納入現行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從事專業教學與科研的師資匱乏,缺少配套教學的實驗室與實踐基地。整體來看,目前工藝美術類專業師資隊伍發展參差不齊,脫節現象嚴重,老一輩的專家具有深厚的理論造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剩下多數是剛畢業進校的青年教師,文化根底薄弱,教學科研能力不高,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
三、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的途徑
高校應結合自身優勢資源,有效利用現代教學技術,以前沿先進性的教學理念為支撐,大力加強大學生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已有一些成功的嘗試與舉措,但仍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力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更加規范有效。
1.以設計學學科專業為平臺,使工藝美術融入專業,進入課堂。
現代設計包括環境設計、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設計等,它們作為一種文化,應該反映出不同社會環境的差異,以及異質的文化內涵。現代設計是具有實踐性、經濟性、產業性、文化性、藝術性的行業,它必須擁有民族性的存在,當然,缺少歷史文化傳承的現代設計教育也是無法長遠發展的。①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現代設計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它是歷代勞動人民、匠師、藝人的偉大創造和智慧結晶,種類繁多,技藝精湛,豐富多彩。它反映著時代的思想,又直體現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意識的演變。我們應當繼承并發揚這份寶貴的藝術遺產。
其實,在20世紀中期,國內一些高校就通過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的結合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專業,比如西南民族大學的民間工藝與產品設計專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的陶瓷設計專業等等。與此同時,一批工藝美術院校相繼建立,如中央工藝美術美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上海工藝美術學院、蘇州工藝美術學院等。各院校實施以美化人民生活為目標的工藝美術設計教育,同時注意對優秀的民間工藝美術傳統的學習和對國外各種先進的設計思想的介紹與研究,并承擔和參加了許多重要的社會任務,既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也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
社會在進步,工藝美術的創作手段,由長期的個體手工制作,跨入了機器大生產的階段。知識要換代,但是并不意味著另起爐灶,不要遺產。包豪斯對于歷史的偏見,造成了它單一的唯理性的局面。將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入到現代設計教育體系中,不僅能突出高校的辦學特色,還能促進現代設計教育的長遠發展和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較好傳承。因此,高校建立相應的實驗室、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校外實踐基地,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客座教授,定期舉辦學術講座與作品展覽,通過藝術實踐、藝術采風、暑期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途徑,帶學生到民間、田野考察,使民間工藝美術在校園不斷升溫。這使得高等教育資源和專業教學能力與工藝美術的專業技巧和文化內涵得以充分結合,便于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學。這不僅提高了工藝美術的教育教學水平,也為培養專業的工藝美術類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endprint
2.利用學報這一優勢資源,為教師、學生、學者、專家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
學報有兩種,一種是學術刊物,是指專門進行學術研究成果報道的學術類期刊,它信息蘊含高、情報價值大,具有很大的開發潛能;另一種是學校官方介紹學校方方面報道的報紙。學報是反映高等學校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是高等學校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既是反映高等學校教學、科研成果的學術性刊物,又是組織、推動科學研究的工具。因此,辦好學報,對提高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譺?訛學校可以利用學報所具有的學術性、傳播性、地方性等特點,開設與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欄目,征集并刊登理論觀點上有創新,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的文章。這樣不僅為學者們開設了一個探討研究學術問題的一個窗口,還能提升學校的知名度。
3.在校團委的指導下,成立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社團。
高校學生社團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進入新世紀以來,高校學生社團發展迅猛,社團人數劇增,社團類型擴張迅速,學生社團在高校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人們對高校學生社團的期待也與日俱增。?譻?訛學生社團不僅能團結廣大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愛好者,整合社會各界力量,集結優勢互補的隊伍,加強學術交流與理論研究,以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極探索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開展調查與保護工作。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借助高校學生社團這一重要載體,使其成為校園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讓民間工藝美術在校園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而高校學生社團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踐履其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的職能。
4.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
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在現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提高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作用,發掘不同地域文化的工藝美術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挖掘本土傳統工藝美術中具有藝術教育價值的成果,建構獨具特色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群,開設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相關課程,逐步完善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的內容,將傳統文化與藝術精神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加強大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這不僅保持了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的傳承,還對健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基礎理論體系有現實意義。
四、結語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保持人類文化多樣性和確立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傳承中華文明、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實踐,從深度上來講,它能強化設計學學科的專業特色,建構核心知識體系,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人才。從廣度上來說,還能豐富高校文化內涵,充實教育內容,引導學生學習、認識、參與文化傳承和創新活動,塑造學生的人文修養與民族精神,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
?譹?訛王利達.談民間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的結合[J].金田,2012(07):61.
?譺?訛楊德超.學報的性質和作用[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01):8-9.
?譻?訛唐雯,邱璟.試論高校學生社團的文化功能——兼論學生社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陜西師范大學(社會科學版),2012(06):146-149.
作者單位: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