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何 平
(作者是新華社總編輯,此文系為《那些年 那些事——新華社攝影記者的故事》一書所作序言)
無論文字還是攝影,都是在見證時代的變遷,都是在對歷史作真實的記錄。區別也許在于,前者是以歷史的邏輯解讀當下,后者則是把眼前的瞬間變成永恒。
同為新聞報道,攝影與文字運用的是兩種方式,各有所長、各有千秋,很難簡單地講孰優孰劣。
搞攝影的人常說,一圖勝千言。此話絕非夸大之詞。只要看一看中外攝影大師拍攝的經典照片,就會深感文字之蒼白、筆墨之多余。然而,圖片也有其天生的局限,長于具象而拙于抽象,由此,文字的優勢就得以凸顯了。
但有一點是共通的,無論文字還是攝影,都是在見證時代的變遷,都是在對歷史作真實的記錄。區別也許在于,前者是以歷史的邏輯解讀當下,后者則是把眼前的瞬間變成永恒。
我以為,真正有價值的新聞照片,就在于定格住永恒的瞬間。而真正優秀的攝影記者,就在于擁有發現并捕捉經典畫面的能力,這些畫面,有著超越時空的力量。
新華社作為新聞報道的國家隊,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新聞大家,讓我們這些后來者深感自豪和驕傲。同樣值得稱道的是,今天,新華社不僅依然擁有一大批在新聞同行中稱得上首屈一指的出色文字記者,而且集中著許多在攝影界享有聲譽的優秀攝影記者。這兩支隊伍,如同雄鷹的兩只強有力的翅膀,助推著新華社的新聞報道工作比翼齊飛。
感謝我年屆花甲的同事付玲女士,感謝她以飽含真情的筆觸、質樸無華的文字、生動有趣的描述,為讀者講述了20多名活躍在新聞采編一線攝影記者的“新華影事”,呈現了他們對新聞攝影事業的執著追求、辛勤付出和無悔情懷,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新華社攝影隊伍的風采,也可以說是新華人的風采。
眾所周知,新聞記者是高風險職業。對他們而言,大凡一般人需要逃離之處,恰恰是他們需要奔赴的地方,因為職業在驅使,新聞在召喚,這幾乎成為每一個記者的本能。
而攝影記者更是如此。他們深知被中外攝影界奉為圭臬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于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由新華社攝影記者拍攝的來自地震災區和國際沖突地區現場的震撼人心的畫面——汶川地震中,為被壓在廢墟下幸存者舉著吊瓶的男孩、為遇難女兒梳理辮子的父親,以及巴格達街頭慘烈的爆炸現場……
這就是我的同事。他們充滿激情、英勇果敢、機智靈活,為人們留下了許多值得銘記的歷史性瞬間。
固然,沒有這些畫面,歷史仍是歷史。然而,有了這些畫面,歷史就被賦予了更為長久的意義。
對攝影記者而言,瞬間就是一切。
而瞬間無法重復。功敗垂成就取決于剎那之間,既十分殘酷又充滿誘惑。這,也許正是新聞攝影的魅力所在吧。
我們為什么要記錄歷史?
因為歷史時常被遺忘。
從這一點出發,新聞記者從事的工作應當被社會所理解和尊重。是他們以崇高的新聞理想、堅定的責任擔當和深厚的人文情懷,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和影像等方式,見證歷史、記錄歷史、解讀歷史,進而推動歷史的進步。
其中,攝影記者所呈現給歷史的,是一個個時代的切片,更是投射在光影之間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