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育公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公平發展與優先發展并提,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尚屬首次,體現了本屆政府對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視。兩會上,圍繞這一社會關注度極高的問題,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緊密相連
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質量緊密連在一起的,沒有質量的公平,老百姓是不滿意的。我們的教育事業發展這么快,一些老百姓對教育仍然不滿意。這反映出教育的一個主要矛盾,就是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好學校太少,滿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拓展優質教育資源,把好學校辦得多一些。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副校長許京軍:讓更多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關鍵在提升農村義務教育水平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使更多農家子弟有升學機會。10%這個數字肯定有打通社會上升渠道的作用。但高等教育畢竟只是整個教育歷程中的一段,想要讓社會向上流動的通道更加通暢,除了增加農村貧困地區學生上大學的機會,還應該從義務教育等方面共同發力,提升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讓民辦大學和公立大學有同樣發展機會
目前中國的民辦大學非常弱,對教育的發展是不利的。許多國家的教育健康都是兩條腿走路,第一條腿,就是公立大學對于普及性教育起作用;第二條腿就是私立大學對精英性的教育起作用。而中國目前是公立大學獨霸天下,導致中國的教學質量和教育創新都出現了問題。
關鍵詞:立德樹人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當下,價值觀的多元化、社會的迅速變化、信息的海量化,讓德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形成德育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成為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高校要把立德樹人與專業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方面,要注重知行統一,注重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機制的創新,要把立德樹人與專業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和各環節。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復旦投毒案”敲響學生人格培養警鐘
即使不發生這一事件,我們也能看到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高校偏重知識的傳播,比較少關注對學生人格的培養。然而培養人格是教育的基本任務,任何知識的學習最終都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高校不要忘記學生人格的培養。
全國人大代表、遼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教師王家娟:把法制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
建議把法制教育引入中小學課程體系。希望教育部門組織專家編寫普法教材,中小學應有專職法律教師,要像重視語數外那樣,把法制教育設置在課時計劃內,每周能有一兩節法律課。同時,建立法制教育教學評價考核體系,甚至可以考慮把法律納入高考科目。
關鍵詞: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郭大成:一考定終身將成過去式
一考定終身問題將成為過去式,教育部現在已經出臺一些方案,像北京市準備試點會考、高考,加上特別的選擇性題目。會考是第一塊,高考是第二塊,第三塊是選擇性考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數學好就選數學,這個分也納入學分。這三塊合起來成為招生的標準。至于改革預期,我認為,任何方案都不能說絕對好,都需要試驗,新的道路也可以走走看。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高考改革關鍵在于改內容
高考改革,不在于改形式,關鍵在于改內容,以真正實現減負、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高考改革在具體操作上要慎重,多聽不同意見,進行更合理的頂層設計。
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學教授羅和安:就近入學還需標本兼治
對就近入學政策的期待和對政策實施結果的擔憂,實際上反映了百姓對教育資源分配的強烈關注。要推進教育公平的實現,不僅要求政策在執行層面透明公開、不偏不倚,更需從本質上研究解決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問題。(見《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