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慧
(宜城市小河鎮(zhèn)小河初級中學,湖北 宜城 441401)
學校教育的重要功能與職責就是教書育人,其中,班主任的責任重大。班主任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呢?關于班主任工作的論文十分豐富,許多班主任結合自己的班級管理經驗,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但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做或者說這樣做是否把握了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并沒有從理論上進行論證,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其實,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四個學會”——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中,我們就能找到班主任工作的方向。
“四個學會”出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委員會1996年發(fā)布的德洛爾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該報告提出了學習的“四大支柱”問題,全面闡述了國際社會對人類未來和學習問題的理解。報告認為,教育的功能是培養(yǎng)人具有適應變革的能力,使之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夠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報告指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它將成為每一個人一生中的四根“知識支柱”。這些論述,對班主任工作都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導向作用。
所謂“學會求知”,是培養(yǎng)“學會學習”的能力,強調學會學習、思考及創(chuàng)造。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他們“會學”知識。學會和會學,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學生是被動的;后者,才有利于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關注學生學習,過去我們在做,但通常只知道教育學生學習,聽老師的話,把書本知識弄懂學會,考試得到高分就達到目的。這實際上是我們對“知識”和“教育”的認識發(fā)生了嚴重的偏差所致。學校長期以來所執(zhí)行的任務似乎就是教學生學會知識,這種定位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應該說有很大問題。教學生學會知識,學生處在被動的接受地位,所接受的知識往往是過去的,或者相對來說比較陳舊。人類社會的知識在不斷豐富,不斷更新,僅僅接受原有的知識是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的。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與發(fā)展,將要面對無數的新情況,需要用新知識解決各種新問題。今天我們提倡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只憑借書本知識或過去的經驗遠遠還不夠,因此,學校教育的任務如僅僅局限于教學生學會知識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人類現有的知識財富需要繼承,更需要發(fā)展。新課程綱要指出,教育的追求,除了學業(yè)成績,還有學習態(tài)度,創(chuàng)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審美的情趣,這就十分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不僅僅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他們“會學”知識。不會求知,就不能獲取新的知識,就可能成為新時代的文盲。班主任應加強對班上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尋求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途徑。班主任要經常深入課堂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各學科的教學教育情況。通過召開各類型學生會議,掌握新動向,研究新問題,制訂新方案,拿出新辦法,及時有效地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力爭教育教學水平及學生的學習成績都能不斷提升。
“學會做事”是指獲得一種能力,能夠應付各種情況,同時是個人的素質(交往能力、與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決沖突的能力等),即所具有的知識以及實際本領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學會做事,這是教育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但教師、家長甚至整個社會都反復地告誡學生,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有些家長甚至跟孩子說:你只要把書念好,考上大學,別的什么事情都不要管。實際上,不會做事,沒有動手操作能力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獲得知識的。再說,上完大學,最終不還是要會做事嗎?學習和做事,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不能分開的。做事的能力不是學習結束以后才開始培養(yǎng)的,做事是人生必備的能力,學會做事應該是教育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具備做事能力的人,所學知識是無用的。有不少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很好,但一到社會上卻什么也不懂,“書呆子”一個,這樣的人對社會用處不大。為此,班主任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教會學生做事,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管理,創(chuàng)設各種表現機會,充分調動全班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形成民主管理氣氛,使學生自我表現的心理得到滿足,民主意識得到培養(yǎng),管理能力得到增強。班主任不只是培養(yǎng)班干部的做事能力,就是一般的學生,也要給他做事的機會。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從小事做起。比如,班級溝通、班務處理、賽事活動策劃組織、解決遇到的困難,等等,都可以讓學生發(fā)揮自主性。在此過程中,教師不當甩手掌柜,要進行指導,教會學生做事的方法。
“學會共處”也可翻譯為“學會合作”,是要“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培養(yǎng)學生能夠應付與他人、與群體、與民族之間出現“緊張關系”的能力。人際關系不僅是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衡量個人發(fā)展的尺度。在平時的工作、學習和管理中,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與各任課老師聯(lián)絡、溝通。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使傳授知識更有利,而且給學生提供了一種人際關系的榜樣,成為學生今后建立人際關系的一種潛在模式。學會共處,還體現在學會平等對話,互相交流,互相尊重。比如,學生有學業(yè)上的問題與老師溝通;有品德上的問題與班主任交流;有心理上的問題與父母對話,等等。我們今天的社會已經是人與人之間緊密聯(lián)系,相互合作的社會,個人的力量已經變得非常渺小,只有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通力合作才能共同發(fā)展。學生在學習時期不懂得這一點,不會與人合作,將來只能一事無成,甚至要遭到社會的遺棄。學會合作,是時代提出的一個要求,必須作為教育過程中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傳統(tǒng)教育只強調好好念書,很少有參與合作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都相當差,無法適應相互合作的社會環(huán)境,無法融入整個社會。現在的學生,城里多是獨生子女,農村多是留守兒童,個性獨特,培養(yǎng)合作、共處意識非常必要。學習需要合作,生活需要相互關心。班主任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營造學生之間良好和諧的集體氛圍,關注和轉化學困生,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寬容對待學生,組織開展各種班級活動,增強班級凝集力,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使班級成為一個和諧的集體,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學會生存與發(fā)展”或“學會做人”,充分鍛煉每個人的人格,形成較強的“自立能力和判斷能力”,加強在集體中的“個人責任感”。每個人的生命只有兩大主題:生存與學習。對每位學習者來說,都應培養(yǎng)自己的判斷力、前瞻力和想象力,根據社會和自身的雙重要求,確立人生坐標。在現代社會中,競爭十分激烈,生存的機遇和困難并存,面對的問題很多。在這種生存條件下,只滿足于念過多少書、獲得什么文憑、獲得什么證書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甚至連生存都會發(fā)生困難。因此教育不僅受關注學生的現在還需要考慮學生的未來。班主任最主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每個學生潛能的挖掘和發(fā)揮,重視他們個性的發(fā)展,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鼓勵培養(yǎng)。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做一些抗挫折的能力訓練,培養(yǎng)學生戰(zhàn)勝挫折的信心與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適應未來的發(fā)展。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與發(fā)展,是在未來社會中十分重要的必備能力,必須從小培養(yǎng)。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的未來打好基礎。什么是基礎?培養(yǎng)綜合能力才是真正的基礎。基礎教育階段的班主任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尤其應該關注這四個“學會”,才能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面向未來的人才。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內在的財富.
[2]任國平.讓班主任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關懷者——“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創(chuàng)新論壇”綜述.人民教育,2007,(11).
[3]黃先學.新形勢下中學班主任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分析,中國校外教育,2012,(2).
[4]趙海龍.農村寄宿制學校培養(yǎng)學生“四個學會”,寧夏教育科研,2009,(11).
[5]陳鈞,王樹樹.以“四個學會”教育強化學生工作理念,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