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樂
(新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淺析網絡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使用
李 樂
(新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本文簡單介紹網絡教學模式在新疆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使用,分析網絡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探討這種教學模式的實用價值,并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
網絡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于大學生的全面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疆高校更是如此。既需要給學生講授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還需要結合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宗教等情況,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和文化觀的教育,使新疆高校的學生牢固樹立“四個認同”,即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近年來新疆大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引入網絡教學模式。本文從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使用、特點、作用等方面評析網絡教學的價值。
網絡教學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通過網絡全面展示課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活動中。網絡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通過視頻、文本、動畫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與老師在網絡空間中互動答疑,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網絡教學需要構建一個平臺,目前新疆大學已構建“一體化數字化教學支撐環境”,形成課程、教師、學生、使用、評估并重的結構,滿足“教學質量工程”提出的精品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多種模式教學過程和環節信息化支持等方面的要求。其中包括通用網絡教學平臺、研究型網絡教學平臺、精品課程建設與評審平臺、資源庫建設與管理平臺。通過多個系統的有機整合,教師擺脫繁重的重復性工作。
第一,學生數量激增,課堂教學人數眾多,教學效果不好。近年來新疆大學本科生數量增長較快,而教師和學校硬件設施有限,一般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是大班合堂教學,課堂學生人數在90人以上,嚴重影響教學效果。1:90的比例很難形成師生的互動教學,網絡教學模式可以對此進行彌補。第二,當前已進入網絡信息社會,學生課外時間大多用于上網,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是讀書而是網絡,一般學生都擁有可以上網的電子設備。因此使用網絡教學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第三,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學時有限,幾門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時數都定為每周兩學時。因此,課堂教學只能教授書本上的內容,而且時間非常緊張。如果需要補充大量學生感興趣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時事資料,最好的途徑就是網絡教學。
第一,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引入網絡教學模式,是現代教育手段的體現,兩種教學模式可以互相促進,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如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學生可以留言提問,如果大量學生對某個問題表示關注,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增加學生感興趣或有疑問的內容,真正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第二,教學資源的豐富性。以我校 《新疆歷史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網絡平臺為例,教學資源包括全部章節的教學大綱、教學視頻錄像、教學課件、相關的音像資料紀錄片、大量的知識點介紹、優秀學生作業展示、實踐教學基地展播。這些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因為課時有限無法詳細呈現。第三,教學方式的互動性。教學平臺設置多種途徑加強師生的互動,如教學郵箱、教學作業批改、答疑討論、在線測試等。第四,教學管理的有效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可以自主選課;教學平臺可以統計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線時間、登錄次數、學習內容);對學生作業的批改有嚴格要求(不僅需要評出分數,而且必須給學生留下批閱內容);學生作業考核成績統計比較清晰規范。第五,教學對象的自主性。傳統思政課教學中教師一般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玩手機、打瞌睡的現象普遍存在。對于學生來說,網絡教學時間靈活、方式多樣,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瀏覽學習。
《新疆歷史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課在2009~2010學年第二學期在8個教學班進行了網絡教學試點,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開始至今在全校開課的班級推廣網絡教學,目前已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教學平臺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師信息、教學材料、課程通知、答疑討論、課程問卷、教學郵箱、教學筆記、個人資源、研究型教學、課程作業、試題試卷庫、在線測試、課程管理等欄目。目前本課程教學時數為3,其中課堂教學周2學時,網絡教學周1學時。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中的學習與學生考核成績掛鉤。目前教學平臺中比較有特色的是課程作業欄目,教師布置6~8道題目,學生可以選擇以小組形式制作一個多媒體ppt,并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作業;可以實地調查某個問題,以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的形式寫出調研報告;可以去老師指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參觀,寫出觀后感;更多的是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對某個具體的問題寫出自己的認識觀點。學生通過作業考察家鄉的變化、民族關系,更深刻地體會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
網絡教學模式最大的作用是增強了教學效果。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打破了時間、地點的限制,通過答疑、討論補充教學、因材施教,這種師生互動可以有效增強教學效果。首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學生學習時間變得自由,學生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下松弛有度地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學習;其次,學習的知識量大增,從課堂教學的有限信息量擴展到網絡平臺上無限的知識量;再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學習,解決傳統教學中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跟不上的問題。對教師而言,網絡教學模式可以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貯備,可以因材施教、重點輔導,比較容易發現問題,掌握學生的學習、思想動態。同時帶來了較大的挑戰,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信息量、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
網絡教學模式運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教師對于網絡技術的操作應用能力不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受年齡、知識背景等因素的制約,對于網絡的熟悉程度不夠,部分老師不能熟練地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只滿足于應付基本的教學工作,無法發揮網絡平臺的諸多功能。第二,網絡教學平臺本身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監督,沒有辦法按班級統計;對教師在平臺上的工作缺乏良好的評價體系;網絡教學平臺缺少一個好的留言版面。第三,教學管理部門和網絡信息管理中心的管理服務工作也會影響網絡教學效果。硬件設施、軟件資源和技術條件都會制約網絡教學的推進,如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需要對網絡平臺進行必要的維護,從而影響學生的使用。第四,學生的學習態度決定了網絡教學平臺能否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部分學生利用網絡應付網絡平臺的學習,通過刷機時增加自己的在線時間,從網絡上復制、粘貼作業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總的看來,將網絡教學模式運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效果明顯著,但還有諸多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
[1]曾光霞:淺析信息網絡對高校政治理論課的影響.高等農業教育,2002,(2).
[2]陳淑瓊: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協作研究型學習模式的應用.醫學教育探索,2005,(4).
[3]馬波:E網情深——談高校思想政治課網絡教學中的教師角色.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3).
[4]寇荷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網絡化初探.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