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摘 要: 文章從保證閱讀時間、挖掘閱讀資源、培養閱讀興趣和提高閱讀質量四個方面出發,提出教師應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研究、合作、自主等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閱讀素質的培養,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 新課標 初中語文 課外閱讀
曾經有人請教魯迅先生,問他是如何寫出那些絕妙文章的,是否經歷了種種的人情世故后有感而發?魯迅先生只是淡淡地說:“哪里來這么多的經歷喲,不過多讀幾本書罷了。”先生的只言片語樸素、平實,但是蘊涵深意:單靠課本中學習的幾篇課文是不夠的,真想成為新時期的有用之才,就要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富有想象力及創新能力。課外閱讀正是學生多方面拓展的有效途徑。
一、保證時間促進讀
如今初中生的課業十分緊張,放假兩天帶回家的作業就一大摞,不僅如此,父母還會布置額外的作業。這樣不用說課外閱讀了,就連休息的時間都少之又少。這樣的做法不利于學生成長。他們正處對事物存在好奇的年齡段,逼迫狀態下的填鴨式學習反而會讓他們對“學”產生厭惡。我們應該給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空間,在摸索中找尋自己的學習、讀書方法。學校開展閱讀課能保證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量,并且在良好氛圍內閱讀更有趣味性,可以自由討論、請教老師同學,從而喜歡閱讀,學會自由閱讀。
二、挖掘資源拓展讀
1.班級資源。班級資源主要是辦好班級圖書角,在班級這個小的單位中形成良好的氛圍。圖書角的圖書由學生相互交換借閱,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而且能使閱讀資源得到重復利用,更有利于相互促進。
2.學校資源。學校圖書館是一個巨大的閱讀寶庫,學生如果充分利用好學校圖書館這一資源,閱讀量就不會不大。在學校這個遠離喧鬧的地方,圖書館為我們營造了安靜、舒適的閱讀環境。
3.社會資源。其實馬路邊的廣告、警示社區黑板報等都是課外閱讀的材料,正所謂:“我們并不缺少閱讀資源,只是缺少了發現它的眼睛。”
三、培養興趣自主讀
閱讀興趣的培養與學生的周圍環境是息息相關的。這一關鍵性的環境條件需要教師、家長、同學等共同營造,例如現今便捷多樣的網絡媒體就是一種利用起來的課外閱讀渠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內心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動力之源,只有產生閱讀的濃厚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
1.“榜樣”效應。教師是每個學生的榜樣,這是毋庸置疑的。學生會下意識地模仿老師的行為。因此,老師要充分利用這個有利的“榜樣”效應。一位好的教師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語文教師要熱愛讀書,有豐富、廣闊的知識面。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走來,相信大家都喜歡那些不局限于課本,上課能娓娓道來許多課外知識的老師。因此,教師更應該時刻為自己充電,不拘于書本,旁征博引,以精彩的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喜歡上這些多姿多彩的事物。教師生動的話語、飽滿的激情開啟了學生熱愛語文、熱愛文字的求知大門,讓他們感受到徜徉于文字是一種享受,真正做到快樂教學,并使學生愛老師,并且渴望變成像老師一樣博學的人,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內在動力。
2.內外銜接。這個過程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閱讀量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是公平的45分鐘學習時間,教師傳授的是如何去讀、學,僅僅是一種方法,真正要求的是學生在課后帶著這一系列的方法閱讀更多更好的篇章。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聯系課文講相關的課外讀物,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可以達到知識拓展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可以推薦大家看《安徒生童話》,教學《奇妙的克隆》一課時建議大家看看《少年百科》,了解更多的新奇科學。
3.你爭我趕,邊賽邊讀。競賽是激發學生讀書興趣的一個有效手段。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舉辦閱讀知識競賽,在比賽中讓學生積極回顧閱讀過的書籍,并且在相互的交流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形成生生間相互影響相互帶動閱讀課外書籍的良好氣氛。首先促進閱讀成為一種你追我趕的態勢,其次指導閱讀的方法。在保證有閱讀動力的前提下才能談所謂方法和技巧的優化。
另外,還可以舉辦很多形式的活動,例如課外讀物故事大獎賽、成立課外閱讀特工隊等。教師在這其中要勇于創新和突破。老師可以在班級中組建若干個閱讀小隊,以爭星的形式促進閱讀,學生每讀一本書就能多一個星,并定期進行評比。
4.親子閱讀,營書香之家。倡導家長和學生共同閱讀,營造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這種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在家長會間向各位家長倡導這種方式,并且鼓勵和指導家長為學生買什么樣的書、藏什么樣的經典等,并且在這過程中陪同學生一起閱讀、一起學習。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重視所謂平等,因此家長不能以質問的語氣問學生看了多久的書,看了多少書,而是該與學生交流在書中有哪些情節、哪些篇章是值得品味的。如今家長這個角色更多的應該是孩子的伙伴和朋友。班級中,可以定期開展讀書日活動,例如家庭朗誦會、我是名著大導演、親子閱讀手抄報……班主任在班會中可以增加一個“家長交流”環節,讓家長們說說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經驗。
四、提高質量精讀
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還要不好。”這引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閱讀的質量。雖然說讀書增長知識、見聞,但并不是所有的讀物都適合學生閱讀。學生各方面都處在一個成長階段,需要老師給他們以豐富和精選的“糧食”促進成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推薦給他們質量高的文本去閱讀、吸收。要稱得上質量高,就要求文章教育思想濃厚、內容健康向上、藝術性高。在這一時期學生的閱讀應該是學生通過閱讀得到啟發、自主獲取知識、從中運用技巧和學會新技巧的過程。讀一本好書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影響,小則細枝末節,大則關系人生。
1.教師推薦,讀對的書。教師通過推薦,可以讓學生有層次,有選擇地閱讀。我認為教師在這推薦過程中,要遵循“與課內的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相互配合”的原則。緊密地配合課內教學推薦學生閱讀是絕大多數老師推行的方法,并且多年教學的考驗表明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這種方法不僅能鞏固課堂內學習的知識內容,還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文章,達到知識拓展、深化的效果。學生在閱讀課外推薦書目時,帶著課內學到的閱讀技巧理解、品味,這樣就能是課堂的教學直接指導課外的閱讀,連貫地形成一種課內、課外聯合教學的和諧發展,可謂是一舉兩得。在推薦書目方面,例如教學《熱愛生命》時,推薦海倫凱勒的《假如我還有一天光明》;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推薦魯迅《朝花夕拾》,等等。
2.明確目的,多讀好書。如今形形色色的課外讀物就仿佛是一個五彩斑斕的大森林,這其中有“鮮花綠蔭”,同樣也有著“惡狼虎豹”。因此,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毫無目的地閱讀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當下這種信息泛濫的時代,青少年在閱讀中更要權衡利弊。
要帶著目的閱讀,但不能盲目。當然這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和推薦,教師在這一情況下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突破能力。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是前提。其次就是目的明確,教師不能放任學生漫無邊際地閱讀。起初教師可以明確地提出閱讀內容和閱讀時間,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對特定篇目的閱讀并在閱讀過后進行探討,觸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突破慣用的思維以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使學生從初步的感性認識上升到高度的理性認識。最后就是歸納總結,并提出一些閱讀上的技巧方法。多次點撥之后,試著讓學生自己閱讀。實現這樣一種理想的目標:讓他們在之前老師框定的“目的”下,自然而然地有目的地閱讀。
課外閱讀的好處在于潤物細無聲地加深人們對事物的理解,使人受益匪淺。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以更好的視角審視學習與生活,引導學生與課外書閱讀相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