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丹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030)
面對靈活多變的市場環境,源自對卓越績效的不斷追求,眾多企業從戰略決策角度出發,把企業非核心業務活動外包出去,而將有限的資源專注于更具有核心戰略意義的業務環節中,因而財務外包(Finance and Accounting Outsourcing,簡稱FAO)成為當前業務流程外包中發展較為成熟的領域,也是發展較快的一種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模式。
財務外包是指在有限資源的前提下,企業為實現預期目標,將內部財務管理過程中的某些事項或流程外包給外部專業機構,由外部專業機構代為操作和執行并提供必要指導的一種財務管理新型模式。
主要有財務業務外包、非財務業務中的財務外包以及財務人員的外包三大類。通常所說的財務外包內容是指有關財務業務的外包,包括總賬管理、應收、應付賬款、發票對賬、工資管理、稅務管理等會計職能的外包;非財務業務中的財務外包多有被動性特征,因財務問題廣泛存在于所有業務中,當一些非財務業務外包時,此項業務中包含的相關財務問題會隨著一并外包出去;而財務人員的外包主要表現為企業的財務人員由外部專業機構派遣。
從當前企業引入的財務外包業務情況來看,財務外包具有專業化、流程化、獨立性、調節性等特征。具體來說,專業化指接包方通常是具有較強專業技能的外部機構,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財務外包解決方案;流程化表現為兩方面,一指外包的對象就是企業財務中的某些流程或模塊,二是作為業務流程外包的一種,財務外包之所以能夠吸引企業主要在于其標準化的處理流程;獨立性指承接財務外包的接包方企業是作為第三方獨立存在的,通常接包方會同時擁有多個客戶,但與這些接受其外包業務的企業沒有關聯關系,它所承接處理的財務相關信息具有客觀可靠度;調節性則體現在財務外包具有優化企業資源配置的功能,通過將重復度高、耗時量大的日常基礎性會計業務外包出去,管理層將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企業戰略決策上。
毫無疑問,引入財務外包模式為企業財務管理帶來了一系列的好處。首先,它能有效改善財務部門輔助業務對核心業務的支持作用,日常繁雜業務的外包,使管理層更有效制定企業宏觀戰略,提高運營效率;其次,財務外包能增強企業的持續競爭力,通過共享專業財務信息應用平臺,降低資本性支出的同時減少了人員雇傭成本,內部財務人員也有機會學習到專業機構的相關技能,提高企業整體財務管理水平;此外,財務外包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源自企業內部的財務操作風險,依托規范化、標準化的流程,有效地遏制了企業財務存在的不透明情況;最后,良好的財務外包合作模式有助于促進雙方的戰略合作,形成規模效應,催生新的合作領域,實現雙贏。
結合財務外包的發展歷程及特點,可分為傳統財務外包與現代網絡財務外包兩大類。相比于傳統財務外包中較原始的外包過程——將整套財務業務根據需要分解成若干模塊后進行選擇性外包,現代網絡財務外包則更具便捷與高效性,企業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充分利用服務商所提供的網絡財務應用平臺來高效發揮企業的財務職能。
盡管隨著財務外包的迅速發展,外包方式也越來越多,然而從接包方角度出發,可劃分出眼下四種主要的財務外包模式,包括會計師事務所、代理記賬公司、財務咨詢公司和財務共享中心。國外大型企業多傾向于選擇后兩者,例如匯豐、殼牌都自建了財務共享中心,IBM、埃森哲、Capgemini 等著名咨詢公司也是國外企業財務外包時的首選。而國內企業引入財務外包模式時考慮到特殊的背景和政策要求,多選擇前兩者,當然隨著中國市場的快速成長與發展,有些大型國企開始與國際趨勢一致,例如中國電信、四川長虹等建立了企業財務共享中心。
宏觀層面上來看,受經濟環境與體制影響,國內企業的財務管理創新程度還不夠,加之我國外包行業起步晚,專業人才又比較匱乏,信息化水平較低,一些大型管理系統如ERP 等才剛起步,沒有統一的監管方式及相關法律保障,因而對財務外包的熱情總體來說不高。
而針對國內企業財務外包的具體情況,問題主要存在于:一是國內不少企業的管理模式并不適合外包業務,例如一些制造型企業產、供、銷“一條龍”式的管理模式無法切分出模塊化的業務來進行外包,還有一些企業所有權、經營權不分家,較重的集權思想影響到財務管理觀念的創新,經營者不樂意接受財務外包模式;二是企業與接包方之間的溝通與信任問題,溝通的缺乏使企業的期望與接包方所提供的服務不一致,而一些企業在財務外包項目運行后不再積極與接包方交流,造成信息不對稱,嚴重影響到外包質量,還有不少企業擔心泄露商業秘密,對接包方所提出的相關流程步驟要求配合度不夠,致使外包效果遠不如預期。
企業選擇財務外包,是想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整體經營效率,以實現長期穩定持續發展的目標。因而國內企業在財務外包時,要注意兼顧安全、成本和效率。
首先,放開財務外包理念,改進企業管理模式。管理層面對運營成本高、企業發展慢的困局,有必要革新財務管理思想,充分了解財務外包對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并配合以企業管理模式的調整改進,這種改變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逐步突破企業產銷一體化的格局,為財務外包提供切入點。
其次,根據企業自身需求確定合理的財務外包模式,慎重選擇接包方。不同業務類型或發展階段的企業對財務外包有著不同需求,企業應在確定自身定位,理清外包需求的基礎上決定財務外包的內容及層次;同時由于我國的信譽體系等相關體制還不夠健全,選擇接包方時不僅要綜合考慮其專業能力、技術支持、管理理念、市場地位以及市場成熟度等因素,更需要對其信譽度加以高度關注。
最后,與接包方建立正確的關系。信任是一切交易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定期的交流溝通能夠排除合同進程中的不確定因素。通過與接包方建立良好的對話協調機制,企業能夠較好的掌控外包項目,促進財務外包的順利開展。而隨著合作的深入和所要承擔的職責變多,需要雙方界定好工作范圍,把握好方法和尺度,形成一種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1]李心合.外包的財務管理與財務的外包管理[J].財務與會計,2008(6).
[2]齊俊英,郭長虹.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財務外包戰略思考[J].財會通訊,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