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發展普惠金融”。本文認為,發展普惠金融,有利于克服現有金融體系的弊端,有利于提高資金配置效率,有利于增強社會公平,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發展普惠金融,一要適度放寬市場準入標準,構建多層次、適度競爭的金融服務體系,支持小型金融機構發展,二要加強有效的政策引導,鼓勵金融機構支持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三要鼓勵多樣性的普惠金融業務創新,不斷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四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金融服務現代化水平,五要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普惠金融消費者保護,不斷提高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素養。
【關鍵詞】普惠金融 必要性 基本途徑
普惠金融體系這個概念來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其基本含義是:能夠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
目前我國普惠金融機構和業務均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P2P借貸平臺等新型普惠金融業態得到長足發展,涌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普惠金融服務模式。但深入觀察,我國金融體系的普惠程度仍然不夠,具體表現包括:農村金融基礎薄弱、網點少、成本高;小微企業融資環境尚未根本改善;小型社區類金融機構發展亟待加快;新技術革命沖擊下的部分金融創新業務有待進一步規范;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還不夠大等等。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這一全新提法意味著,在完善現代金融體系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我國金融體系的普惠程度。本文著重分析了發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探討了發展普惠金融的基本途徑。
一、發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一)發展普惠金融,有利于克服現有金融體系的弊端
現在的金融體系是經過多年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并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現在的金融體系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其突出的一點是服務越來越傾向于服務價值取向較高的客戶,而忽視那些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個體經營者、農戶或者自然人客戶,也就是說眾多的有發展潛力的客戶被排斥在金融服務對象之外,也就意味著很大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和微小型企業只能通過非正規金融途徑才能獲得他們需要的金融服務,當然這些金融服務不僅是不可持續的,而且代價高昂或條件苛刻,例如私人借貸、高利貸等,甚至可能造成社會風險。因此,發展普惠金融可以從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完善金融體系,依靠技術革新和政策支持來推動金融市場向那些更加貧困和更加偏遠的地區開放,并提供種類更加豐富、價值更加合理的金融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提供金融服務。
(二)發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資金配置效率
發展普惠金融,就是通過創新工具將市場儲蓄資源進行跨主體、跨行業、跨地區有償轉移,提高資金配置效率。我國金融體系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金融資源使用不合理,資金配置效率不高。發展普惠金融,就是要破除各種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礙,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將金融服務向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群體擴展,促進資金自由合理流動,提高資金使用和運行效率。
(三)發展普惠金融,有利于增強社會公平,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鄉村銀行創辦者尤努斯有句名言:“每個人都享有獲得信貸的權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講話中強調:“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答記者問中深情地說道:“我們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機會,不論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不論是來自怎樣的家庭背景,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應有的回報。不論是怎樣的財富創造者,是國企、民企還是個體經營者,只要靠誠信公平競爭,都可以獲得應有的收獲。”普惠金融正是金融領域中注重體現人人都有平等機會獲得金融服務這樣一個理念,它的主要宗旨在于降低享受金融服務的門檻,使在傳統金融中無法正常得到金融服務的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個體經營者、農戶以及貧困人群能夠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務,運用金融手段,促進就業創業,改善民生,促進共同富裕,從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二、發展普惠金融的基本途徑
(一)適度放寬市場準入標準,構建多層次、適度競爭的金融服務體系,支持小型金融機構發展
要建立起多層次、廣覆蓋、適度競爭的金融服務體系,支持民間資本更多進入普惠金融領域。金融業作為競爭性的服務行業,應該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精神,按照“負面清單”的準入制度,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允許和支持區域性中小民營銀行、小型金融機構等的設立與發展,為各類投資主體準入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小微金融機構在從事微型金融服務中貼近基層、鏈條短、信息對稱的優勢,降低對抵押、擔保的要求,從而緩解農村金融抵押、擔保不足的問題。
目前從村鎮銀行、農信社等擴展到社區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主力軍。同時,對有利于普惠金融發展的不同類型金融形式,如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都要積極鼓勵,加快發展。截至2012年末,全國共有25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設立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939家,其中村鎮銀行876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累計吸引各類資本571億元,存款余額3066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347億元;累計設立小額貸款公司6080家,實收資本5146.97億元,貸款余額5921億元。通過不斷豐富基層金融組織體系,對緩解農村、中小企業融資難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加強有效的政策引導,鼓勵金融機構支持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
在構建普惠金融體系過程中,政府需要擔當一個重要角色,一是在不違反金融機構基本規則的公平性和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前提下,應該給金融服務的提供者以創新的空間開發適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二是制定宏觀金融政策如規章制度、激勵政策和監管機制,保證金融機構適宜的生存空間,使他們有能力持續性地為貧困和低收入人口提供合適的金融服務或金融產品。三是通過財政刺激等手段引導資金和鼓勵金融機構為貧困和低收人群服務,主動提高普惠程度。endprint
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信貸投入。在金融改革發展過程中,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加快自身業務結構轉型過程中,大力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積極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為普惠金融理論在我國的實踐做出有益探索。中國的小微金融隊伍大體有7個主力,擴充7大方面軍。一是郵儲銀行,二是農信社全國2000多家,三是中小農城商行約300多家,四是小貸公司7000多家,五是村鎮銀行1000多家,六是融資性擔保公司8000多家,七是典當公司有放貸業務6000多家,這7個方面軍支撐著中國小微金融、普惠金融、草根金融。例如郵儲銀行利用覆蓋全國城鄉的3.9萬多個網點,五年累計發放小額貸款7262億元,解決了600萬戶家庭的融資問題,小額貸款筆均約6.3萬元,破解了農村融資服務難題。
(三)鼓勵多樣性的普惠金融業務創新,不斷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
1.增加金融服務的層次,豐富金融產品,擴大普惠金融服務的邊界,滿足不同類型資金需求者的多樣化需求。如針對地方特色產業,開發產業鏈信貸產品;針對農村抵押擔保品不足開展的集體林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結合農村土地流轉探索開展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貸款;針對農業產業的弱質性,創新“信貸+保險”產品;針對農村合作組織特點,探索“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公司+專業組織+農戶”等多種信用支持方式。
2.推進技術創新。通過積極運用新型技術手段,對信貸流程和技術再造,利用P2P借貸、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新型支付工具,解決微型金融或者普惠金融的網絡和通道的問題,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現代金融服務。
3.借鑒國際經驗,創新金融模式。金融模式的創新在國際上有一些可借鑒的做法,例如:尤努斯的鄉村銀行聯保模式,這種模式是由5名孟加拉國婦女組成聯保圈,互相擔保,幾十年來被30多個國家效仿,放貸六七百億美元,不良率很低。又如:巴西的代理銀行業務模式。該模式允許代理銀行在更大的范圍以更多的形式提供金融服務。巴西各大城市的零售商店、郵局、彩票銷售點成為銀行分支機構的補充。
(四)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金融服務現代化水平
加快支付體系建設,提升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基礎性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在存、取、結算、政府直接支付等方面,使農村和城市一樣享受多渠道、低成本、廣覆蓋的基本金融服務。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加快整合小企業信用信息,大力發展電子化的高效動產質押登記系統,修訂會計審計標準,完善破產法規等市場退出制度,全面優化小企業金融生態,推動小企業融資便利化。
(五)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普惠金融消費者保護,不斷提高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素養
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改善信用體系建設,優化普惠金融生態環境。建立動產融資登記系統,擴大中小企業融資的抵押品范圍;建立集中統一,覆蓋農村企業、個人和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形成“守信受益、失信懲戒”的信用激勵機制。截至2012年末,全國共有1.48億多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其中8524萬農戶得到貸款。各類“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不斷涌現。
綜上所述,普惠金融在促進金融創新、提高資金配置效率、促進就業創業、改善民生、增強社會公正、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探索,不斷推進我國普惠金融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周平軍.從戰略層面推進普惠金融創新發展《經濟日報》,2014(01).
[2]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發展普惠金融 改善基層金融服務.《第一財經日報》,2013(12).
[3]董山峰.期待更多“普惠金融”的創新.《光明日報》,2013(12).
[4]《金融時報》時事評論員.發展普惠金融 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時報》,2013(11).
作者簡介:畢穎妍(1974-),女,漢,廣東廣州人,畢業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研究方向:金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