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爽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52)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逐漸由最初的分散布局轉為數量少、規模大、質量高的格局,并全面形成了為國內整車廠配套的完整體系。如今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粗具雛形,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兼并重組步伐加快。汽車行業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出現了一輪并購的浪潮,整車企業并購活動的加劇帶動了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重組。為協調市場這只“無形的手”,2013 年初,工信部聯合其他十一部位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產業[2013]16 號),為汽車行業制定了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其中提到“推動零部件企業兼并重組。支持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規模,與整車生產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發展戰略聯盟,實現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化生產”以及“支持參與全球資源整合與經營”。鼓勵汽車企業“走出去”,把握時機開展跨國并購,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發展并完善全球生產和服務網絡,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由此看來,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企業并購,特別是海外并購,已成為大勢所趨。
企業并購是資本運作的主要方式,是企業實現快速擴張的重要途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下,為產生協同效應,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產業整合與發展已成為全球并購的主題。海外并購即我國大陸企業并購外國企業或中國港澳臺資企業,其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三點:首先是獲取核心技術,通常來講我國企業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并購具有先進技術的外國企業可以使國內企業突破技術瓶頸;其次是規避貿易壁壘,并購外國企業,在東道國生產產品可以規避貿易壁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最后是拓展國際市場,隨著經濟全球化,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有效實施“走出去”戰略,并購有優勢的國外企業,可以加快拓展國際市場,促進企業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實現持續快速增長。
以中鼎股份(000887.SZ)收購美國COOPER 為例。中鼎股份是國內密封件和特種橡膠制品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其產品已進入上海通用、長安福特、廣州本田等國內各大著名整車企業的直接配套范圍,并實現了產品與上述企業部分新車型的同步研發。中鼎股份在研發、生產、銷售等各方面綜合實力均位居國內同行業首位。美國COOPER 成立于1984 年,是一家有著先進技術水平的高性能橡膠密封件制品生產企業,其主導產品為各類高端油封制品,廣泛應用與汽車、工程機械、軸承等領域。主要客戶為美國Timken、日本NSK、瑞典SKF 等著名軸承制造商,并為通用、福特、寶馬、豐田等汽車廠商配套。中鼎股份擁有豐富的海外收購經驗,包括2008 年收購美國AB,2009 年收購BRP 和MRP 等,這些都為中鼎股份成功收購COOPER 奠定了基礎。
2011 年7 月,中鼎股份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收購美國COOPER 100%股權的議案》,投資總額為980 萬美元,其中包括補充營運資金180 萬美元。股權轉讓價格的確認采用收益法,根據COOPER 的2011 年度財務預算,該公司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為88萬美元,股權轉讓款為7 倍EBITDA 加賬面約190 萬美元的現金及銀行存款。海外并購中最常見的導致并購失敗的原因是文化差異,為避免相應風險,中鼎股份在收購完成后繼續聘任COOPER 原總裁擔任總裁,負責日常經營管理以及技術人員的培養,同時派駐相關人員參與生產運營,并組織技術及管理人員赴美學習,以充分消化吸收其先進生產工藝及技術,以帶動公司油封產品的生產工藝水平和生產效率的全面提升,進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經濟效益。中鼎股份于2011 年12 月投資設立了安徽庫伯油封有限公司,作為7 月份收購美國COOPER 的延續,經營范圍包括油封制品、密封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出口的業務,爭取從外資與進口產品手中逐漸搶奪市場份額。
中鼎股份對COOPER 的并購十分成功,這也為2012 年中鼎股份全資孫公司中鼎美國控股有限公司收購ACUSHNET 提供了經驗。
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處于并購高峰期,國家對此大力支持,各企業理應抓住機遇,擴大規模,實現產業整合。海外并購作為并購的一種,可以幫助企業獲取核心技術,規避貿易壁壘,開拓國際市場;但與此同時企業也應該看到海外并購的風險,并采取措施應對風險,以成功實現海外并購。
[1]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
[2]王艷艷,袁鑫.汽車行業重組案例分析[J].汽車工業研究,2009,9:008.
[3]中鼎股份董事會.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關于收購美國COOPER100%股權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