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愫璜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近幾年,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新舊“36 條”出臺后對民間融資的逐步放開,我國的民間借貸活動日益活躍,尤其是在民間借貸規范化、陽光化,民間金融組織創新和民間資本投資渠道拓寬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推進,極大地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困境。然而,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制約民間借貸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也逐漸顯現,如一些地方的民間借貸出現了規模擴大化、審核簡單化及逾期貸款增加等不利于民間借貸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對此,積極有效地對影響民間借貸發展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從事民間借貸的機構主要有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會等。除村鎮銀行是經過銀監局批準設立的金融機構外,小額貸款公司、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會均非銀監局批準設立的金融機構。其中,小額貸款公司、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以工商企業注冊,農村資金互助會則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取得民辦非法人資格,也就是說這些民間借貸機構從性質上說均非金融機構,但他們又都從事民間借貸業務。民間借貸機構性質定位與從事業務的不匹配,造成了這些企業運行中的一系列問題:一是無法享受涉農金融機構的稅收優惠和新型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二是無法和銀行一樣以SHIBOR 為基準加點確定利率融資;三是非金融機構定位易產生行政與業務雙重管理的矛盾,影響企業可持續性發展。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民間借貸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目前,小額貸款公司、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等民間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一般是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3~4 倍,遠遠高于一般實體生產企業5%~10%的資本收益率。如從2013 年12 月3 日發布的溫州指數來看,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利率為19.24%、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貸款利率為19.44%,農村資金互助會貸款利率為13.20%。因此,民間借貸利率與實體經濟資本收益率的不匹配使實體經濟向民間金融機構所借貸的往往只能是短期的應急性資金,長期借貸則多數企業感到無法承受,最終導致民間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受到限制,民間資本服務于中小微企業成為不可持續。
民間借貸機構運營成本較高的原因在于:一是民間借貸機構的融資成本普遍較高。以小額貸款公司為例,除注冊資本以外,其主要資金來源是銀行融資,股東定向借款與同行業拆借等資金來源渠道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幾乎沒有,因此,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成本主要就是銀行融資成本。由于小額貸款公司從銀行融資視同一般工商企業,融資利率有一定上浮,再加上開具保函支出,小額貸款公司銀行融資成本大多達到甚至超過10%。以一小額貸款公司從國開行融資為例,其融資利率是月息7‰,折算成年息8.4%,開具保函支出1.5%左右,僅融資成本就接近10%。其他的融資途徑如發行私募債融資成本也很高,如溫州某縣小額貸款公司發行債券利率高達9%,加上中介費等融資成本也超過10%。二是日常經營成本和稅負較高。以小額貸款公司為例,日常經營成本大約占其利息收入的30%左右,稅負占其利息收入的33%左右,可見,高額的運營成本促使多數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利率均定在銀行貸款基準利率4 倍這一上限。高額的貸款利率要求貸款的使用方向必須是高回報的行業和領域,即至少投資收益率應高于貸款利率,而目前除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可以將20%的資金用于短期財務性投資外,現實的法規制度都將民間借貸機構的服務對象及貸款投放領域定位于投資收益相對較低的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群體。這樣,民間借貸機構的融資成本與服務對象定位不匹配導致民間借貸機構服務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的積極性不高,少數民間借貸機構為完成考核指標甚至出現造假行為。
民間借貸的風險較大,原因在于:一是民間借貸多采用擔保貸款形式,一旦整體經濟運行出現問題,極易導致抵押擔保物的貶值或不能兌現;二是民間借貸對象主要定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群體,本身抗風險能力就比較弱,加之農業受自然災害影響大,貸款風險難以控制;三是因民間借貸機構自身管理水平較低而導致的風險。然而,與銀行較完善的風險轉移機制相比,目前民間借貸機構的借貸風險分散轉移機制不夠健全,如擔保機構不足,保險體系不健全;財政補貼有限,風險補償較弱。所以,民間借貸風險與風險分散轉移機制的不匹配極易導致民間借貸危機。
人才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民間借貸規模的擴張和機構的快速增加需要大量高素質的金融人才,但民間借貸機構往往由于地理位置較偏、收入水平不高等原因難以吸引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導致民間借貸業務發展與金融專業人才數量、質量嚴重的不匹配。以浙江溫州為例,目前大多民間借貸機構除高管層靠吸收一部分專業銀行職員或退休人員外,多數從業人員非金融專業出身,金融基本知識缺乏,專業素養不高。這不僅加大了民間借貸機構經營風險,也影響到民間借貸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要實現民間借貸的可持續發展,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采取對策:
法律地位問題是影響民間借貸機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深層次問題。不明確民間借貸機構金融企業性質,就難以享受金融企業的政策,也難以按金融企業的要求進行規范化管理,其后果就是導致這些主要服務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民間借貸機構稅負水平高、融資成本高和管理水平低,直接影響民間借貸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建議通過立法明確民間借貸機構金融企業性質。
具體可從以下幾個層面展開:一是對能轉制為村鎮銀行的民間金融機構,積極創造條件(包括主發起人條件的突破)助推轉制升級。二是對符合上市、定向發債等直接融資條件的民間借貸機構,積極探索直接融資方式。三是探索民間借貸機構與銀行合作的新模式,如由國家財政、政策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共同出資建立小額貸款再融資基金,相關部門出臺政策鼓勵銀行尤其是政策性銀行向民間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降低融資成本。通過民間金融機構組織創新、融資模式組合創新和與銀行合作深化,降低民間借貸融資成本,進而實現民間借貸與實體經濟及服務定位的匹配。
首先,在強化內部管理,降低民間借貸機構經營成本的基礎上,民間借貸機構應爭取政策扶持。如針對服務“三農”的定位,相關部門應積極爭取上級財政稅務部門的同意,使其比照涉農金融機構征稅,享受涉農金融機構的稅收優惠和新型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民間金融機構實際上相當于金融類企業的中小微企業,相關部門還應積極爭取民間借貸機構享受20%的小型微利企業的企業所得稅負。其次,地方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落實已出臺的民間借貸機構的稅費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對于民間借貸機構轉型升級、增資擴股等行為予于一定的財政獎勵。通過降低民間金融機構稅負水平實現民間借貸利率下降,真正服務于當地實體經濟發展。
一是建立小額貸款擔保機制,由地方政府為民間金融機構設立相對應的擔保公司或擔保基金。二是由財政出面建立一個風險補償基金。對于民間借貸機構放貸過程中因不可抗力而產生的不良貸款,經過財政審核認定,可通過風險機制按一定比例給予補償。三是構建嚴密的征信體系。在現有情況下,民間借貸機構除了要充分利用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外,還要積極開展農戶信用體系建設,切實防范信貸風險。
鼓勵當地高職院校與民間金融機構合作,采取訂單式培養民間金融機構營運、管理相關專業或方向的學生,為民間金融機構未來發展儲備專業人才;同時強化現有從業人員業務和職業道德培訓,提升現有從業人員素質,以解決當前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
[1]梁懷超.民間融資的法規約束與倫理約束[J].浙江金融,2007,(9).
[2]毛愫璜.基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民間融資探悉[J].管理現代化,2009,(4).
[3]朱容慧.新時期民間借貸的功能定位及實踐模式——基于河南省省情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