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齊花 JIN Qi-hua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寧波 315800)
(Ningbo Polytechnic,Ningbo 315800,China)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社會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特殊要求,為了縮小高職教育與社會、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距離,培養社會需求的技能人才,大量的企業兼職教師走進高職院校,如何搞好兼職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目前在很多高職院校里兼職教師幾乎分布全校的各個院系,有些院系的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比例已達到1∶1的比例,個別特殊院系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的比例超過1∶1,例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校內專任教師12名,兼職教師11人,2013-2014學年第二學期校內專任教師12名,兼職教師19人,在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教師已經成為一支數量較大的教師隊伍,擔任的課程有各個專業的核心課程、實訓技能及頂崗實習課程,承擔的教學工作量比重非常大。
在實際教學運行過程中,兼職教師的建設和管理存在許多問題,兼職教師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
兼職教師擔任的并不是專業實踐課程教學,而是和校內專任教師一樣擔任的是理論課教學,不能像專任教師一樣做好本門課程的單元設計與整體設計,授課時間基本集中在晚上,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經常因為本職工作調課、停課,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兼職教師本身缺乏教學管理經驗,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是合班教學,課堂紀律比較差,造成大量的學生逃課、上課玩手機、睡覺,課堂氣氛比較沉悶,老師只顧自己講,缺少與學生互動、交流,有一部分學生根本聽不懂上課內容。
2.1 建立完善的兼職教師聘用機制 以往的兼職教師聘用文件從兼職教師的學歷、職稱、工作經歷等方面去決定是否錄用兼職教師,筆者認為僅僅從這方面考慮是否錄用兼職教師是不完善的,對于有些實踐課程的兼職教師比如水泥工、砌墻工基本上來自于施工現場的一線工人,在學歷、職稱上根本達不到要求,所以對這方面的兼職教師在學歷、職稱方面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論??梢愿鶕嶋H需求針對不同專業的兼職教師制定不同的要求。
對于兼職教師的選用不僅僅要求兼職教師具有一定的學歷、職稱和工作經歷,還可以給兼職教師一個月的試用期,考查兼職教師是否具有課堂把控能力,是否具備基本的教學能力,通過一個月的適用對于基本上不具備教學能力,比如普通話比較差,不負責任,學生普遍反映不好的兼職教師,我們可以取消錄用資格,對于課堂效果反映比較好,學生比較喜歡的兼職教師我們可以長期聘用,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并采取相應的鼓勵措施,如提高課時津貼,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機電系采用對考核合格的兼職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工作需要在進修培訓方面享受與院內專任教師同等待遇等等鼓勵措施。
2.2 加強聘用部門與兼職教師的溝通與了解 有些兼職教師沒有認識到教學工作任務的繁重性,興沖沖的跑來上課,結果一次課上完后就不愿意繼續上了,這是雙方缺乏溝通與了解帶來的不利后果,一定程度上給我們的教學秩序帶來了困擾,所以兼職教師在正式上崗之前,聘用專業應加強與兼職教師的相互了解,告知其教學工作量、教學任務、教學要求及學生狀況,讓他們提前做好思想準備及教學準備工作,聘用部門也可以與兼職教師所在單位聯系,了解兼職教師的工作責任心,雙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才正式上崗,以免中途離崗,影響教學秩序。另外兼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專業主任應及時與其溝通,在課堂管理等方面給其幫助和指導,還可讓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一對一結對,加強他們之間的溝通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發揮相互的作用,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2.3 把兼職教師引入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來 兼職教師基本上是從企業引入的優秀人才,具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知識和經驗,掌握著某個專業領域的先進技能,在授課的過程中較容易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所授知識學生比較容易信服。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兼職教師發現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不是很貼近實際運用,有些課程已經過時不適用了,我們仍然還在開設,有些本專業適用性特別強的課程卻沒有開設,理論和實踐脫節比較嚴重,針對這些問題,本專業主任可以把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有見解的兼職教師吸納到專業指導委員會中來,讓這些既了解專業實際又了解學生情況的兼職教師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出寶貴的意見,這對我們制定和修改人才培養方案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于高職教育培養對象的特殊性,兼職教師是高職院校必不可少的教師力量,在實際教學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隨著兼職教師隊伍的不斷壯大,兼職教師的建設與管理是一項系統而長遠的工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總結經驗,探索解決兼職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潘小敏.高校外聘教師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麗水學院學報,2010,10.
[2]陳于晴.對外聘教師管理的若干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3.
[3]章國賓.高職院校外聘教師管理初探[J].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