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利 HUANG Hui-li;謝涵 XIE Han
(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學院,株洲 412007)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NUT,Zhuzhou 412007,China)
課堂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技巧等運用的方向標、導航器。旨在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或提高專業人才管理素質的高校管理類課程涉及的科目多,覆蓋的專業廣,其課堂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價值導向、指標體系等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進而影響著高校整體的教學水平。
1.1 價值導向:好老師還是好課堂 好老師產生在好課堂,好課堂離不開好老師,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把好老師與好課堂作為等同的評價對象,一堂課“選美”,或者把評價的矛頭全指向老師成為了課堂教學評價的行為慣式。殊不知,好老師意味著合格的師德師風與優秀的專業素質,具有上好一堂課的潛力。但潛力的發揮又受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影響,而要對學生負責,每堂課的優質成了我們的追求。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提高教師的基本專業素質(這應該在教師崗前培訓階段完成),更重要的是幫助每一位有潛力的教師排除主觀與客觀的不利因素,上好每一堂課。以老師為價值導向而把評價的矛頭指向具體的老師時,一方面由于涉及的情感因素較多,既容易影響評價者的客觀評價,又容易導致被評價者的抗拒心理;另一方面使同行評價者置身于課程與課堂之外,難以引起集體的反思與促進教學團隊的整體提高,無法達到以評價促發展的目的。
1.2 好課堂的認可:學生認可還是同行、專家認可 既然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導向是課堂,那什么樣的、誰認可的課堂是好課堂也就是另一個要明確的問題了。目前關于課堂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設計的研究較多,如蔡錦錦[1]、王亞偉[2]等對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從評價方法的角度進行了探討,但都是以教師為導向。而一堂好的管理課堂自然是基于教師風格、課程特色、學生特點等綜合因素而成的藝術品。不同的評價主體由于自身的知識構建與專業素養不同,對課堂的體驗、對課程體系的掌握與特色的了解程度不一,評價指標的選擇上應有所側重。學生作為課堂里學習的主體與持續的體驗者,對教師的工作態度及課堂獲益情況即教學效果(知識的構建、理念的樹立、情感共鳴、思維的碰撞等)有細微而深刻的認知;而專家或同行卻可以通過一、兩堂課或透過一些細節能在更高的角度對一個教師的教學各方面做出較科學客觀的評價與有效建議;教師自身作為課堂的設計者、實施者與體驗者,對教學目標的完成、學生心理的細微變化有深刻而真切的感悟。因此,雖然不同評價主體側重點不一樣,但好課堂應是學生、專家或同行、教師自身一致認可的課堂。
2.1 以促發展為宗旨,關注教師的持續發展 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評價不是終結性評價,不應是“一堂課”后專家或同行對教師的蓋棺定論,也不應是一學期后學生對教師任務式打分,而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同行之間的不斷交往與磨合、探討與交流后的相互促進。管理類課程實踐性強,其西方文化的理論背景、理論綜合性強而更新快等特點給教與學都帶來了很大難度;而不斷更新的教材、越來越綜合復雜的理論而越來越分化的專業給新時期的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帶來了更大挑戰。以評教為手段,通過理性交往獲得管理類教師集體的智慧,幫助每位教師科學定位自己的課程、合理取舍教學內容、科學運用教學手段,是滿足學生的求知渴望與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
2.2 以教學效果為核心,關注學生的發展 課堂教學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的落腳點在學生,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同時發生并不斷互動的過程,對教學的評價就要同時關注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互動及其情景因素[3]。管理類課堂教學評價應聚焦在學生在充分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科學管理理念的樹立、系統管理知識體系的構建、管理素養(道德素養、信息素養、人文素養)的培養和管理技能與管理思維的訓練。好的管理類課堂其實不是設計出來的,是師生互動中真情實感的流露、是問題探討與交流中思維的碰撞與悟性的開發。
2.3 以課程特色為基礎,關注課程的系統性 經濟全球化與網絡化背景下,隨著管理實踐的加強與管理知識的整合,管理理論越來越豐富與綜合化,管理科目呈現細化與專業化特征,而管理課程之間系統性成了教學的關鍵問題。管理類課程的系統性關系到學生管理理念與管理知識構建的系統性,關系到學生管理能力的整體提高。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應從管理類課程特色出發,在案例的選擇與運用、問題的討論等方面關注課程之間的系統性與連貫性,避免教學中理論的重復與割裂。
3.1 理性交往的師生、同行關系 卓越的管理人才的培養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的精彩演講是不夠的。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學生的評教,都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交往行為。理性交往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的為人師表是學生人格品質塑造的典范,以教師為主導的真誠、信任與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課堂充分溝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也是學生真誠正確表達課堂感受、客觀評價的基礎。
新時期,管理類課程的特點也決定了管理類課程教師之間緊密的合作關系,教師之間平等、真誠、信任的同行關系是彼此充分溝通與理解、相互接納與促進的基礎。同行評價的實質是以評教為契機,同行之間的理性交往。同行評價能否起到促進教師持續發展作用的關鍵在于同行之間是否建立了真誠、平等、信任關系,是否真正做到了客觀正確的評價。
3.2 學校配套的激勵措施 有效的激勵措施是完善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實現以評教促教師持續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學校激勵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激勵教師增強提高自我教學質量的意愿。任何促進教師持續發展以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都是通過教師這個教學主體發揮作用的,激發教師自我提高教學質量的意愿是任何激勵的基礎。學校可以把教師的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納入教師職稱評定與綜合考核中,從不同的側面如教學基本功、教學效果、教學態度等方面分別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評定,以真實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并鼓勵教師間相互幫助、提高教師教學的自我效能感。同時加大對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力度,鼓勵教師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其次,為教師自我發展構建平臺。基于管理類課程科目繁雜而分化的特點,加大有關教學教研投入的力度,增加同行間相互聽課、互評的次數,加強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團隊建設,促進教研活動的開展,補償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投入過多時間與精力的教師,并及時將有效的評教方式、教學方法等進行推廣。
[1]蔡錦錦等.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方法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9(10)∶104-105.
[2]王亞偉等.基于改進的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2,3(5)∶10-16.
[3]丁朝蓬,梁國立.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概況、問題與設想[J].教育科學研究,200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