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紅 蔣殿春
摘要:文章采用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測算資本品市場的分割指數,并用2001年~2009年省際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市場分割的作用大小,實證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弱化了資本市場分割,促進了區際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中國,一方面其跨地區的投資并購行為,促進了地區間資本的流動,弱化資本市場的分割程度;另一方面其導致各地區政府爭奪外資資源,加強對資本的流出控制,加劇了市場分割程度。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資本市場分割;資源空間配置
一、 文獻綜述
國外關于中國商品市場分割的研究,影響較大的國外文獻有:Young(2000)的文章,其認為中國的市場分割程度有加重的趨勢。Poncet(2003,2005)采用邊界效應法分析了中國國內商品市場分割情況,Li與Zhang (2003)在完全競爭的模型框架內,建立了一個中國地區間貿易保護的經濟模型,分析中國在加入WTO后各地區貿易保護壁壘對地區經濟福利。進而對整個國家福利狀況的影響。文章認為,加入WTO并對外實行自由貿易,有助于消除地區間的貿易保護壁壘。
林毅夫等(2004)認為改革開放前的趕超政策造成了企業競爭力低下,在改革開放后的地方政府分權制度下,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效率和競爭力低下的企業,限制資本品的流出。陳敏(2007)對商品市場分割程度進行了量化,并采用相對價格指數法測算了我國商品市場分割程度,并重點分析開放經濟對商品市場分割的影響,但其研究中代表開放經濟的變量指標中未考慮外商直接投資。范愛軍(2007)實證驗證了影響市場分割的因素,結果表明外資對商品市場分割的作用是正的,外資的規模越大,該地方在吸引外資時的競爭力就強,控制資源流出、商品流入的能力也越強,FDI阻止了市場一體化。
關于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市場分割的影響機制的研究,較多文獻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角度進行了分析。馮帆(2008)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資與區域一體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其研究表明,區域一體化促進了外商的直接投資,而外商直接投資則通過聚集和擴散效應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卜茂亮(2010)表明外商直接投導致了地方政府間激烈的競爭,影響了中國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途徑和方式,并通過構建長三角地區市場一體化指數,實證結果證明外商直接投資改變了政府和企業的行為模式,從而推動市場一體化進程。韓劍(2010)采用空間計量學的方法,建立FDI 區位分布的決定因素模型。計量結果表明,相鄰省份之間的空間溢出效應促使外商直接投資由核心省份向周邊省份擴散,這會促進地方政府的合作。而地方政府的合作則能弱化地方政府對經濟資源的控制。
關于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的文獻較少,趙奇偉(2009)測算了我國資本品市場的分割指數,陳勇兵(2013)利用Bernard(2001)的方法,將國際貿易理論中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理論運用到我國內部,用于分析我國各省的要素市場分割狀況,但未能建立各省的市場分割指標。
二、 理論分析
外商直接投資對區際資本市場流動壁壘的打破主要分為兩條渠道,其一是跨國公司的跨地區并購促進地區間資源的整合,其二是跨國并購對政府行為產生影響,促使政府放松對地區間資本流動的限制。
在我國,由于改革開放前期政府為了發展重工業,因而扭曲要素市場的價格體系,造成要素相對價格偏低,企業優先投資于資本密集型產業。改革開放后,各地政府主管本地經濟,而本地企業由于扭曲的要素價格體系以及違背市場經濟的資源條件進行生產,造成了企業的競爭力低下,為了保護本地企業的生存,提高本地經濟的發展水平,各地政府官員實行了地方保護主義政策,阻止和限制本地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流出。然而,外商直接投資在國內各地區的投資卻不受到限制,各地政府為了爭奪外商直接投資,還紛紛的建立了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跨國企業多數都是大企業集團,其通過合作合資的方式與國內企業建立大型的企業集團,而跨國公司對跨地區企業的收購兼并則是帶動了資本的跨地區流動。已有文獻證實,外商直接投資的分布顯示出集聚—擴散模式,外商直接投資有向周圍地區擴散的效應,外資企業的擴散會帶來溢出效應的擴散,這會提升各地區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促進地方政府的合作,減少對企業的保護,減弱對資本流動的限制。目前地方政府還面臨著地方企業生產規模過小,未達到最小有效規模,不能實現規模經濟生產。
各地政府為了本地的趕超政策,不考慮各地區之間的要素稟賦結構的比較優勢,而過分的延長產業鏈,提高當地產品的附加價值。為了趕超發達的省份,將目前項目收益高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當作發展的目標和任務。跨國公司進入我國后,與優秀企業并購形成的大企業集團的品牌效應,提升了行業進入壁壘,提高了政府進入相似行業的成本,促使政府改變過去盲目投資于見效快、好的項目的行為,按照市場的競爭的法則,開放本地市場,整合本地區和其他地區的資源,提高本地經濟的效益。
但同時,各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導致了各地區政府對外資資源的爭奪,隨即出臺稅收優惠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政府控制資本的流出的激勵增加,加劇了市場分割程度。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也增加了各地區的資金供給,提升了各地企業的生產效率,可能會對外地的資本需求產生替代效應。
三、 實證分析
1. 模型的建立。本文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對資本市場分割的影響,外資在國內發揮作用的機制,受到國內市場環境的制約。而我國處于轉型經濟時期,市場化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整個國內的制度環境是動態變化的,外資與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離不開整個動態變化的市場環境。因而市場化指標作為重要解釋變量出現在模型中。
建立計量模型如下:
segit=?茁1fdiit+?茁2zit+?撞?茁kxkit+?著it(1)
segit=?茁1fdiit+?茁2zit+?茁3fdi*z+?撞?茁kxkit+?著it(2)
其中i表示地區,t表示時間,被解釋變量seg 為資本市場分割程度指標,fdi為外資變量,z為市場化指數,x為其他控制變量,k為控制變量的個數,?著為隨機擾動項。
2. 指標的選取。
(1)資本品市場分割指標的測算。為了測量資本市場分割程度,本文采用陸銘(2006)的相對價格法來計量資本市場分割程度。趙奇偉(2009)也用此方法測算了國內資本市場分割程度。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2001年~2009年各省的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因為西藏的數據不連續,因此剔除掉西藏的數據,共測量30個省份的分割程度。
計算相對價格方差,需要選取3維(t×i×k)面板數據。其中t為時間,i為地區,k為資本品種類。根據統計年鑒的數據,本文選取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來測量資本市場分割程度,固定投資品包括建筑安裝工程,設備工程和器具、其他資本品三類。因為固定投資品價格指數選用環比價格指數,所以相對價格形式采用差分形式,?駐Qkijt=ln(Pkit/Pkjt)-ln(Pkit-1/Pkjt-1)(i,j表示不同的地區,t表示時間)。相對價格形式的計算涉及到兩個地區,為了不使兩個地區的置放順序不影響相對價格,采用相對價格的絕對值|?駐Qkij|表示相對方差。即使不存在市場分割,兩地區的價格也不可以絕對相等,Pasley和Wei(2000,2001)剔除了產品異質性導致的不可加效應,因此|?駐Qkij|要剔除自身因素的影響,將|?駐Qkij|分解為兩部分,|?駐Qkij|=?琢k+?著kijt,其中?琢k為第k類產品自身的某些特征所引起的價格變動,與地理位置無關,是同類產品共同具有的特征,而?著kijt為第k類產品隨市場環境的價格變動。令qkijt=|Qkij|-|?駐Qkijt|,計其方差為var(qkijt)。var(qkijt)即為相對價格方差,測量資本市場分割程度。計算67對相鄰省份的分割指數,共得到603(=67×9)個觀測值,各省資本品分割指標由均值法算出。
(2)外商直接投資變量。為了更加全面的反應外商直接投資在國內經濟中的參與程度,參照蔣殿春(2008)年的衡量方法,選取外商直接投資的固定資產凈值占工業固定資產凈值的比值、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就業人數占工業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的均值作為外商直接投資的變量。外商直接投資對市場分割存在正反兩方面的影響,系數符號待定,數據來源于中國工業統計年鑒。
(3)市場化指數。本文選用樊綱的市場化指數zf,參照蔣殿春(2008)年的方法,剔除了外資的信息,反映的是國內各省的制度變化。樊綱的市場化指數反映的是各地區要素市場等方面的變化,同時也反映了各省份間市場化進程的差距。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對市場化分割會產生有利的影響,預計系數符號為負。同時,還采用了私營經濟固定資產凈值占內資經濟固定資產凈值的比重、私營經濟就業人數占內資經濟就業人數、私營經濟總產值占內資經濟總產值的比重的均值作為市場化指標另一種測量(用zp表示),數據來源于中國工業統計年鑒。
借鑒前人研究的成果,選取地方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程度(Gov)、經濟的國有化程度(State)作為控制變量(陳敏、范愛軍,2007)。
(4)控制變量。Gov,政府消費支出,由政府財政支出占當年GDP比重算出。財政支出反映政府為維持正常運轉及提供公共服務所需要的支出。財政支出越大,政府干預資本市場的激勵就越大,預計系數為正。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State,國有經濟比重,由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占職工人數的比重計算。干預國有企業生產經營和就業是政府控制經濟的重要途徑,國有經濟比重越大,地方政府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就越大,其受績效考核和解決就業的壓力就越大,預計系數為正。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Pgdp,人均生產總值,表示各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政府關注各轄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越低,政府越有動力干預資本的流動,預計符號為負。人均GDP經過GDP平減指數調整,選取2001年為基期。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3. 實證分析結果。依照模型(1)、模型(2)進行回歸分析。為了保證模型的穩健性,選取了兩個指標表示市場化程度,最終得到四個回歸方程。我們對四個回歸方程進行了Hausman檢驗,結果四個回歸方程均拒絕固定效應模型,因此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估計。
4. 實證分析結論。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變量fdi系數為負,說明外商直接投資減輕了資本市場分割的程度,外商直接投資通過跨地區的并購活動促進政府減少對資本市場的干預,并提高了該地區企業的競爭力水平。而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外資采取的封閉政策的作用效果不及外資帶來的正面影響。
交叉項的系數顯著,說明國內的市場化程度削弱了外商直接投資對資本市場分割的作用。
回歸方程人均gdp的系數為正,說明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分割越嚴重。經濟發達的省份,其不需要外地經濟的支持,更有能力限制本地的資本市場。
Gov系數為正,說明財政支出越高,該省的資本市場分割程度越嚴重。政府為了維護日常的運轉和對本地事務的管理,所需的經費越高,其控制經濟的激勵就越大,更容易限制本地資本的流出。
State系數為正,說明國有經濟占比越高,市場分割的程度就越嚴重。各地區的國有經濟比重越高,國有企業擁有的資本和勞動力就越多,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國有企業的依賴更大,就業需要國有企業來解決。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產權不明晰,面臨生產經營無效率的情況。大量國有企業職工隱性失業,勞動力冗余會造成國有企業負擔過重。國有企業未能按照市場經濟以及資源稟賦來分配其生產,而地方政府有保證就業和發展地方經濟的重任,因而政府會阻止外地資金流入,避免外地資金沖擊本地市場,造成本地的失業問題。
制度變量zp和zf的系數均為負,這說明各地市場化程度越高,商品市場、要素市場、法制建設、非公有經濟發展越完善能促進區際資本流動。樊綱的市場化指數的構建當中包含了各省的生產要素的發展情況,該省的資本要素市場越完善,資本的價格體制也越完善,本省各產業間要素的配置和流動也就越充分,各地經濟發展的潛能也就越大,勞動力就業機會多,政府有動力尋求外省的投資機會。
四、 結論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將研究的視角聚焦到企業的生產投資領域,因此生要素市場的流動壁壘問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在我國,扭曲要素市場的價格體系使得各省出現產品結構相同、產品生產過分分散的局面。因而研究資本市場分割的影響因素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重點分析了轉型經濟中外商直接投資對資本品市場分割的作用機制。
改革開放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資本市場分割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我國后,可通過兩方面力量作用于資本市場:一方面可通過跨地區的投資并購行為,促進地區間資本的流動,推動地區間的產業結構優化,弱化資本市場的分割程度;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導致了各地區政府對外資資源的爭奪,及出臺稅收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強控制資本的流出,加劇了市場分割程度。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資本市場分割的最終影響大小,取決于兩方面的綜合影響。本文利用各省2001年~2009年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外商投資對資本市場作用的大小,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促進了我國資本市場的流動,弱化了市場分割程度。
參考文獻:
1. 熊賢良.國內區際貿易與國際競爭力:以我國制成品為例的分析.經濟研究,1993,(8).
2. 魏后凱.中國制造業集中狀況及其國際比較.中國工業經濟,2002,(1).
3. 李杰,孫群燕.從啤酒市場整合程度看WTO對消除地方保護的影響.世界經濟,2004,(6).
4. 范愛軍.國內市場分割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南開經濟研究,2007,(5).
5. 趙奇偉,熊性美.中國三大市場分割程度的比較分析:時間走勢與區域差異.世界經濟,2009,(6).
6. 馮帆,楊忠.空間擴散、區域一體化與城市發展定位.南京社會科學,2008,(7).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號:2008JJD790126)。
作者簡介:蔣殿春,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南開大學證券與公司財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開大學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王紅紅,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