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園

【摘 要】《新聞1+1》是央視媒體開辦的一檔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與紙媒的新聞評論相比,《新聞1+1》對政府和廣告商的依賴更小,對社會問題監督力度更大。與網絡媒體相比,《新聞1+1》的評論更權威、更客觀。本文主要從《新聞1+1》的選題來探討電視新聞評論的輿論監督作用,以進一步發揮新聞專業媒體的優勢,引導社會輿論健康發展。
【關鍵詞】電視新聞評論 輿論監督 選題
一、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輿論監督
1、理論基礎及概念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是以電視作為媒介,對當前社會發生的有重大新聞價值的事件、社會問題進行分析、表達意見和態度的一種節目形式。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除具有新聞性、社會性、政論性和指導性等特性外,還具備一項重要功能是輿論監督。趙振宇說:“電視評論作為大眾傳媒的一種直接的發言方式,作為各種公共意見的承載者,肩負著輿論反映、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責任?!雹佥浾摫O督具有兩層含義:一是知情權,二是評論權。知情權,也就是通過電視媒體讓公眾知道有關事實的真相,評論權,是通過電視媒體發表公開的評論。新聞評論就是通過對問題的透徹分析、幫助公眾正確地認識世界。電視新聞評論的輿論傾向性強,針對某個社會熱點、社會現象發表有傾向性的意見,幫助公眾明辨是非,對社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促成問題的解決。
2、節目選題輿論監督作用的體現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選題就是有目的的選擇所要評論的現象或問題。選題設置增強公眾對某一問題的關注,能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具體來說:電視媒體通過設置選題,可以使公眾了解媒體想要公眾了解的事情,并通過報道方式、媒體態度等潛移默化的使受眾接受媒體的觀點,從而對公眾進行輿論引導,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正確的輿論引導。麥庫姆斯和肖提出:“議程設置功能”假說,即“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②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主要是指公眾通過媒體知曉事件或問題,依據媒介提供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真相。
電視媒體報道、揭露一些事情的真相,必然引起公眾的注意,強大的關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對促進問題的解決起監督作用。議程設置的效果則在于為受眾構造焦點話題,引導受眾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以影響其態度的顯著性,進而形成公眾輿論。③
二、從《新聞1+1》選題看電視新聞評論的輿論監督作用
孫旭培在《論輿論監督的幾個問題》提到:“輿論監督的實現形式,并不僅僅是批評,包括(1)公開報道,如為實現黨務、政務公開,公開報道決策過程和結果。(2)評論,如評說政府事務和公共事務。(3)批評,如批評各種違法活動,腐敗行為。④康蔭在《新聞輿論屬性和社會功能》中說:“就輿論功能來講,一是引導,一是監督。引導和監督密切相關,引導包含著監督成分,監督本身就是一種有效引導?!雹萃ㄟ^對《新聞1+1》選題研究分析將輿論監督歸為五大類:監督社會問題的解決;國家重大事項輿論引導;社會失范行為批評監督;突發事件、社會熱點監測引導;國際性話題輿論引導。
1、涉及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著重分析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
此類選題是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選題體現節目輿論監督作用的社會調解功能。在120期節目的統計研究中,此類選題內容占節目內容27.11%。
浙江溫嶺殺醫案發生后,《新聞1+1》對此事件先后進行了兩期報道,第一期節目是對事故的報道,第二期節目是對事故調查結果的分析評議。節目的最終目的不只是讓公眾了解真相,而是進一步通過節目發表公開的評論,促進同類問題的解決。
在浙江溫嶺殺醫案發生后,整個社會醫療工作人員都處于極度悲憤和緊張之中,為更好的傳達醫務工作人員的呼聲,平衡矛盾心理,也為更好的解決醫患矛盾,媒體必須采取冷靜與理智的態度理性指導。
2、涉及國家重大事項、制度改革、政策變動等內容的分析引導
此類選題主要是通過對國家發生的有重大影響的新聞公開報道并進行解讀,充分地滿足和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為公眾提供一種指向作用。在120期節目的統計中,此類選題內容占節目內容14.4%。
2013-11-12期《十八屆三中全會特別節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啟動》,對十八屆三中全會進行解讀。此期節目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如何推進改革開放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的新提法進行分析解讀,從而讓公眾更好地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3、涉及社會中存在的亂象、權力異化腐敗行為進行揭露批評,通過個案反映普遍存在的問題
此類選題以新聞調查加評論的形式,探究事件背后的漏洞,抨擊制度中存在的弊端,遏制背后的腐敗,對相關職能部門問責,促進民主和法治的建設,最終達到完善社會制度,推動社會進步的目的。在120期節目的統計中,此類選題內容占節目內容22.88%。
此類選題具有典型代表的是2013-11
-01期《小鎮“大污染”誰來管?》。本期節目講述在河南省南陽市的蒲山鎮,多家水泥廠坐落在此,違法運營給環境造成巨大污染卻無人問津的現象。記者經過調查發現,不符合環境規劃、無證生產的小廠在蒲山鎮長期存在。而記者舉報,取締文件下來卻無人執行。最終,此事在央視平臺曝光后,相關單位強制關閉違法違規的廠子,電視臺的介入,使整治得以明顯提速,問題得以解決。
4、涉及社會熱點、突發事件,進行深度的分析,幫助公眾了解真相,對事件進行權威解讀
此類選題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社會熱點、突發事件,是百姓最關注的話題,也極易造成謠言泛濫、社會恐慌。對問題的深入解讀體現了輿論監督對社會發展的監控。在120期節目的統計中,此類選題內容占節目內容24.57%。
此類選題的代表是2013-10-09期《臺風下的“余姚樣本”》,這期節目內容是浙江余姚在臺風“菲特”強勢侵襲下,帶來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在此期節目中,對災情原因和救援工作進行權威的解讀,站在更高角度對接下來暴風雨后的次生災害(防疫情況、山體滑坡)進行預警和分析。評論引人深思:余姚提供了一個樣本,讓每一個城市反思,當災難來臨時候,應該怎么做?評論為城市公共政策和防御措施科學性做了分析。
5、涉及在世界范圍內有較大影響的國際問題,主要是與我國國家利益、安全相關的國際事件
此類選題涉及國際問題,眼光更廣。選題幫助公眾去了解與我國國家利益息息相關的國際事務,幫助公眾準確把握新形勢下國際新變化趨勢,給公眾提供一種正確的價值導向,幫助公眾樹立人文主義關懷和世界眼光。在120期節目的統計中,此類選題內容占節目內容11.01%。
此類選題的代表是2013-10-30期《美國監聽中國?》,節目主要講述的是德國《明鏡周刊》報道美國對默克爾總統的監控這一事件,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美國不僅對德國,也對整個世界都進行監控,其中也涉及中國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監聽丑聞給中美兩國建立新型合作關系帶來負面的影響。針對“棱鏡門”事件給中國帶來啟示,節目呼吁中國政府要高度重視,無論從技術上還是防范上都做好準備。并呼吁各國行動起來,制定一套各方普遍遵守的行為規范。
例如,針對釣魚島事件,網絡上出現一些極端的惡意評論,煽動民意,打砸破壞,對這一現象,《新聞1+1》播出兩期節目,呼吁理性愛國,遵法守法。
三、《新聞1+1》選題分析與建議
對《新聞1+1》的選題進行分析后發現,在選題上仍存在一些不足。為更好的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筆者對《新聞1+1》選題提出如下建議。
1、增加社會失范行為批評監督的選題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圍繞《新聞1+1》的選題分析中發現,節目對社會存在的腐敗行為、社會亂象、地方保護主義的揭露選題數量較少,行政問責的力度不夠大。對有關部門的行政問責是發揮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輿論的監督作用重要體現。因此,應該增加對違法違紀行為、濫用職權等事件的報道,通過個案反應普遍存在社會的丑陋行為,利用主流媒體廣泛的影響力的優勢,以更好發揮輿論監督功能。
2、關注網絡媒體熱點事件的選題
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傳播格局中的去中心化使信息共享更加透明,對傳統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的壟斷地位造成極大的沖擊。節目為了避免輿論引導能力下降,應研究網民的心理,緊緊抓住社會熱點,在議程設置上實現更多公眾的同構,凝聚社會認同。網絡媒體設置議題言論質量良莠不齊、觀點碎片化,在重大問題上的評論容易片面化、偏激化?!缎侣?+1》應因勢利導,做出正確客觀評論,樹立正確的輿論引導,幫助公眾正確行使監督權。
3、增加事后監督報道的選題
在節目中,一些社會問題,公眾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社會問題解決與否,政府政策制定與否等問題,是公眾想要了解的。持續傳播也是新聞媒體的優勢,一次批評解決不了,可以加大力度,反復批評,直到問題解決。對于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可以進行事后追蹤調查,分階段的選題,發揮新聞媒體的事后監督的作用。
4、增強深度評論的選題
通過節目研究發現,在一些節目中,因受節目時間限制,對事件進行解讀后,主持人往往沒有時間對事件進行深刻的評論,多期節目主持人往往三言兩語,快速收場,而沒有做出深刻的分析和評價,這將影響輿論引導的效果,也將減弱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競爭優勢。因此,在節目中應更合理分配時間,重視評論的力度和深度?!?/p>
參考文獻
①趙振宇:《現代新聞評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365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
③朱穎:《新聞輿論監督與公共權力運行》[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01:39
④孫旭培:《論輿論監督的幾個問題》[M].四川大學出版,2003:247
⑤康蔭,《關于輿論監督問題的討論——新聞輿論屬性和社會功能》[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80(6)13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