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慧
【摘 要】電視作為工業時代出現的最為兼容并蓄的大眾傳播媒介,與后現代主義之間產生了一種極為微妙的關系,在技術、審美、定位、風格、敘事等各方面深受其影響,在成為后現代主義全球擴張的重要載體的同時,也深刻地表現著后現代主義的風格與特質。本文從后現代主義的內涵與特質出發,以近兩年火熱電視熒屏的真人模仿秀類節目為例,分析后現代主義特征在這類節目中的表現。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真人秀 百變大咖秀
一、后現代主義的內涵
后現代主義是一個從理論上很難精準地下定論的概念,因為后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范其思想。誠如美國學者柯林斯指出的,后現代主義一詞的定義很多,用法可謂包羅萬象,意義通常還自相矛盾,以至于我們很難確切地為它下一個定義,只能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描述。
對于后現代主義內涵的描述說法眾多,它可以是一種文化傾向、一場思想運動、一股多元雜糅的思潮。也有觀點認為,后現代主義是一個具有極強的理論開放性的學術語境,是一種話語風格,是某一特別類型的“政治”,是一種能夠代表整個社會經濟元素的條件或環境,甚至是對當代社會生活的一種理解方式,等等。
對于后現代主義,無法揣測其恒定的風格或是不變的價值,但它也表現出一些典型的普遍特征,比如無中心的不確定性、無深度的平面化、解放自我的消解性、拼貼組合的碎片化、原創消失的復制性、通俗流行的大眾化等等,后現代主義的表象特征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皆有所體現。
二、電視真人模仿秀節目的熱潮
2011至2013年,電視真人模仿秀節目成為熒屏熱門。在相親約會、草根選秀、情感訪談類節目占據電視綜藝半壁江山的國內電視熒屏,電視模仿秀節目也以黑馬姿態半路殺出,一躍成為熒屏新寵。
伴隨著模仿理念應運而生的《百變大咖秀》,是2012年7月湖南衛視推出的一檔明星模仿秀綜藝節目。其創意來自西班牙節目《你的臉聽上去很熟悉》,但在原版基礎上對節目形式、賽制、評委、主持等多方面進行了改變。讓明星模仿明星,讓經典重鑄經典,在百變的模仿過程中,以往熟悉的形象以全新的面目重新演繹,在展現明星不為人知的一面的同時,也給予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覺聽覺沖擊。《百變大咖秀》的出現,一舉打破了近年來內地綜藝圈以相親、選秀、情感故事等為主導的定式,憑借新穎的節目形式和創新的綜藝玩法受到人們的關注和矚目。①
《百變大咖秀》開播以來連播四季,眾多藝人以向自己崇拜的明星致敬的方式參加節目,以模仿來緬懷,更有藝人們不怕顛覆自身形象,創意十足地模仿影視人物、卡通人物等熒屏經典形象。其中嘉賓王祖藍、大張偉、瞿穎、賈玲、白凱南和沈凌等人更是依靠這檔節目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比如王祖藍的葫蘆娃、沈凌的田震等經典模仿角色。
三、電視模仿秀節目的后現代特征
后現代主義是在后工業時代中孕育產生的,電視作為這個時代最具標志性的發明、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媒體之一,與后現代之間發生了一種極為微妙的關系,成為后現代主義表現和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電視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貼上了后現代主義特征的標簽,并且不可避免通過電視節目表現著這種特征,《百變大咖秀》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1、平民化、大眾化的審美取向
后現代主義是持有反精英立場的,隨著其理念和影響的擴大,電視傳播理念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傳者為中心轉向受眾為中心,以受眾作為傳播的出發點,逐漸奠定了電視迎合受眾喜好和口味的平民化、大眾化審美基礎。
這種平民化、大眾的審美特征一方面表現為《百變大咖秀》節目播出的平臺——電視本身的平民化和大眾化。電視集視聽手段于一體,通過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種元素的組合來傳播信息,對受眾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技能操作等方面的要求較低,與這種傳播形式相適應的,其傳播內容也具有貼近大眾、多樣通俗的特點。這使得電視迅速占領了百姓家庭客廳的中心位置,成為大眾化的傳播媒介。
另一方面,《百變大咖秀》節目在內容表現上將傳統的表現手法與現代派的風格形式結合起來,把為少數人欣賞的內容用新的形式“包裝”滿足了大眾的審美趣味。如第一季第一期中孫茜模仿宋祖英的《小背簍》、第三期中林志炫模仿Vitas演唱《Opera》、第十一期蕭薔模仿演唱《Roxie》等節目內容中,涉及了民歌、歌劇、戲曲、評書、快板、音樂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模仿”的方式融入現代派的元素對其進行二度創作,以一種更貼近大眾審美,更易為大眾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就節目形式而言,《百變大咖秀》雖然是一檔明星真人秀節目,但明星在這里不再像以往節目中呈現的那樣衣著光鮮、妝容精致地進行表演,而是以過往的一個經典人物形象或舞臺表演為藍本進行模仿復制,為了達到“像”這一宗旨,明星們靠服裝、化妝等手段進行“易容”,在表演中自己的身份被暫時掩藏而以另一個身份出現。這種表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褪去了明星身上的光環,讓他們以另一個形象走到臺前展示自己的模仿才能,有時候甚至是搞笑才能,給觀眾呈現“平民化明星”面貌的親切感。
2、重“仿”更重“戲”的戲仿運用
戲仿又稱諧訪,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對其他作品進行借用,以達到調侃、嘲諷、游戲甚至致敬的目的,屬于二次創作的一種。“戲”是對抗,“仿”是伴隨,戲仿是二元對待的交往活動,即源本與仿本的對話活動。具體而言,戲仿是雅與俗、奇與正、莊與諧的矛盾斗爭。②
《百變大咖秀》作為一檔明星真人模仿秀節目,“模仿”也自然成為節目的核心所在。參與節目的明星嘉賓選擇一個經典的人物形象或舞臺表演進行模仿,不僅用整體相似的服裝、造型、妝容進行“易容”,連表演的動作、唱歌的聲音都力求相似,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誠如安伯托·艾柯指出的,“這種對已經言說的話反諷式的重述,是后現代派交流的顯著特征”,《百變大咖秀》舞臺上的模仿秀極少是單純意義的復制模仿,在舞臺上再度創作的仿本與源本之間存在著不同意義的聯系,如第三季第二期中曹軒賓模仿張國榮演唱的《夜半歌聲》致敬經典、第四期大張偉和白凱南模仿易中天和紀連海的《百家講壇》戲謔調侃、第五期中虎虎改編許志安的《為什么你背著我愛別人》演唱《為什么你背著我上別臺》游戲惡搞等等,第四季中還有整期節目嘉賓對《我是歌手》中的幾位特征典型的歌手進行夸張模仿。
無疑,《百變大咖秀》節目中的“戲仿”在“仿”的基礎上更注重“戲”的張揚和突出。經過嘉賓模仿、改編甚至惡搞的表演,既有前代文本的影子給觀眾以親切和熟悉感,又將模仿文本從原有語境中剝離出來進行再次創作與整合,注入新的意義,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琳達·哈特臣指出,“后現代派對于過去的重述之所以具有特色,就是因為這種重述與前代文本有一種說不清的矛盾關系,一方面意識到某些文本激發想象力的力量,但同時又意識到這些文本的意識形態或風格上的局限性。”這種文本間的沖突、意義上的矛盾在節目中碰撞出特殊的火花,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前代文本在觀眾心中留下的恒定意義,用一種熟悉感與陌生感混雜的情緒沖擊觀眾的感官,以達到在觀眾心中引發共鳴的效果。
3、隨意多元的組合拼貼
后現代主義反對中心論和二元論,反對權威和絕對,它打破了傳統的中心文化,將其擴展為多元中心甚至無中心,它強調反本質、反整體,它打破規則和體系,主張回到“拼貼”的時代。這種拼貼的手法打破了原有的前后順序和因果聯系,通過拆分和組合形成一個新的整體,也創造了新的意義。
拼貼手法在《百變大咖秀》節目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形式上,節目摒棄了線性的、連貫性的敘事線索,采用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多個板塊的組合。節目中,將嘉賓選擇模仿節目的情景、排練期間的記錄、候場時的情況、舞臺上的正式表演、主持的串場報幕、評委的點評投票和觀眾的反應等板塊通過鏡頭切換進行著碎片化的切分與拼貼,用這種方式打破固定的時空、順序、邏輯聯系,擺脫模式化的呆板,使節目進程相對靈動活躍,不斷給觀眾制造新的刺激點。其二,在內容上,節目中涵蓋了各種風格取向、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的拼貼組合。如第四季第六期節目中賈玲模仿演唱經典音樂劇《卡門》卻又在其中插入當時網絡上極為流行的《情深深雨蒙蒙》中雪姨大喊傅文佩開門的段落,如“百變五俠”的表演中五個人將各種風格和形式的表演雜糅成一個節目,又如大張偉和白凱南模仿《百家講壇》時既有歷史故事的另類講述,又時而載歌載舞、時而快板評書、時而戲曲唱腔窮盡各種變化等等。
對于《百變大咖秀》而言,視覺中心已經消失,結構成了一種束縛個性的牢籠,通過隨意組合拼貼而產生的天馬行空的創意和出人意料的效果才是節目的看點所在。
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多元的文化類型、審美取向、形式風格相互激烈碰撞,后現代主義也隨之滲透進社會的方方面面發揮著獨特的影響。這種影響在中國電視娛樂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后現代主義給電視技術手段、制作方式、思路創新都帶來了或大或小的改變,制造著一個個帶有鮮明后現代特征的電視娛樂奇觀。在后現代的視角下觀照中國電視節目的發展,理順后現代主義與電視的關系,對于電視娛樂節目未來的思路創新和空間拓展都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①陳威,《〈百變大咖秀〉綜藝新風潮》[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②楊潔瓊,《后現代視角下對國內電視娛樂節目的思考》[J].《新聞世界》,2013(7)
(作者: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