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偵偵
【摘 要】當前,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理過程中無不伴隨著謠言的產生和傳播,謠言往往會導致社會恐慌、使事件趨向復雜,處理起來十分棘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謠言的傳播途徑和速度更為快捷和便利,其社會影響更為惡劣。因此,關注和研究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謠言傳播,分析其傳播途徑和規律,找出有效的應對策略,是成功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 謠言 謠言傳播
進入21世紀以來,各種突發公共事件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出現,引起了全世界各國政府和研究者們的極大關注。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理過程中無不伴隨著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新媒體環境下的謠言傳播顯現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謠言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以更加迅速、更加廣泛的態勢進行擴散。其肆意傳播的負面影響極為嚴重,會造成社會恐慌、暴力事件、經濟損失,并給政府的輿論調控工作帶來巨大的困難。
一、突發公共事件的謠言傳播概述
1、概念解析
(1)突發公共事件。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以下四類:①自然災害事件。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②事故災難事件。主要包括工礦商貿等企業的各類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③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④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和涉外突發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影響力強、涉及面廣、持續性大、容易引發人們關注;二是具有不可預見性,民眾對這類事件往往事先沒有心理準備;三是突發事件會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在突發事件基本結束后,仍能夠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持續的影響。與平常時期相比,突發公共事件時期各種謠言更易于產生和傳播。
(2)謠言。謠言是有意憑空捏造的、受眾感興趣的、未經證實的信息。謠言是沒有事實根據的信息,它的存在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經常受到謠言的侵擾。一般而言,由于謠言是虛假的信息,經不起事實和時間的檢驗,稍加理性思考和分析就會不攻自破,而那些頗具影響力和殺傷力的謠言則往往比較集中地產生和流傳于公共事件之中。因為公共事件涉及眾多人利益、備受人們關注,很多又是突發性的,在較短的時間內信息傳播渠道受阻,給謠言以產生和傳播的機會。
(3)謠言傳播。在突發公共事件當中,謠言的傳播與擴散有著特殊的傳播機制。美國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研究了謠言傳播的動機和方式,并給出了一個謠言傳播的公式:R=I×A,其中R表示謠言在社會上的流通量、流通率,I是重要度,A是模糊度。①這個公式主要表明:謠言在社會上的流通量,與問題的重要程度及證據的模糊性成正比,即引發謠言的問題重要性和來自正式渠道的有效證據的模糊性越大,謠言在社會上的流通量就越大。所以,認識和把握謠言傳播和擴散的規律,對于消除突發公共事件下謠言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突發公共事件中謠言的危害
突發事件中謠言由于其涉及面廣、牽涉人多,導致的危害尤為巨大。其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擾亂社會關系和秩序。使原來比較穩定的社會人際關系變得相互猜疑、傾軋、緊張,使原來比較穩定的社會秩變得混亂,變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例如,2011年日本地震核泄漏事件,國內引發了“碘鹽能預防治療核輻射”的謠言,從2011年3月14日開始,國內出現了搶購食用碘鹽的苗頭。16日,浙江、廣東等地的食鹽銷售量暴增,短時間出現了搶鹽的集體恐慌,食鹽嚴重緊缺,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二是欺騙社會大眾。謠言可以麻痹人們的思想,使人們的心理防備能力減弱,讓人不知不覺地成為謠言的俘虜。例如2010年2月21日凌晨,山西傳出地震謠言,由于當地政府沒有及時澄清事實真相,導致數以千萬計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在寒風中等待地震的來臨。三是危害國家安全。一些不法分子為了其集團或個人的私利,往往利用謠言去破壞社會穩定,甚至是國家安全。正因為突發事件中的謠言傳播具有如此大的危害,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加以重視,及時澄清事實,破解謠言。
二、突發公共事件的謠言產生原因及傳播途徑
1、突發公共事件的謠言產生原因
(1)信息的未知性。當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新事物正在孕育或形成,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甚少,按照以往的經驗和規律去判斷事件常常是不準確的,容易犯錯誤;加之原有的溝通渠道大都遭到破壞,信息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例如在嚴重的地震中,大部分電話線和無線電通訊基站遭受嚴重破壞,受災地區內部信息交流、災區與外部的聯絡都無法有效進行,人們很難了解受災情況,從而采取有效行動。②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由于初期公眾對非典病毒的傳染性、嚴重性等信息無從知曉,當時國家和政府也沒有及時公布疫情并向受眾傳達有關疫情的信息,于是謠言便開始有了傳播的市場。
(2)受眾的心理。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大規模地影響公眾利益,危害公眾健康、生命和財產,使公眾處于一種擔憂和恐懼心理狀態之中,這為謠言的形成與傳播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和環境。③當重要且模糊的突發公共事件信息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其需求時,人們便產生焦灼的心理,進而誘發慌亂中的人們無意識地造謠并傳播謠言。心理的恐慌使得公眾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從而不辨真偽地接受這些模糊信息。加之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人們在不經意間,接受到來自親人和朋友從QQ、飛信、電子郵件、微信等多種渠道轉發過來的謠言,恐慌緊張的心理使他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隨即又將自己收到的謠言轉發給更多熟悉的、信任的人。在政府未能及時提供準確信息時已經導致了謠言的大規模和快速傳播。
(3)真實信息的未及時公開。謠言的傳播和猜疑的產生往往源于權威信息的稀缺,只有信息的公開才能有效消除民眾心中的種種想象力。④特別是謠言傳播的開始階段,如果真實信息未及時傳遞給受眾就會造成謠言的快速傳播。如,在2012年7月份的北京特大暴雨災害中,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相隔4天才更新遇難者身份與人數,以致網上關于死亡人數的猜測和謠言一直不斷,甚至有微博謠傳房山一家敬老院受災導致200余名老人傷亡,這一謠言錯誤地引導了網民情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恐慌。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權威信息的披露一定要及時。
2、謠言的傳播途徑
公共事件中謠言的傳播速度極快,傳播方式多種多樣。特別是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突發事件謠言已從人際傳播發展到通過手機短信、微博、微信、QQ及網絡論壇等新媒介傳播。概括地講,謠言傳播的主要途徑有:一是網絡傳播。當前,由于網絡傳播中的互動性強,輻射面廣,速度快,匿名性又不易被把控等特點,使得謠言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網絡上許多形式如BBS、電子郵件、網站留言版、微博等,很容易成為謠言傳播的快捷平臺。⑤二是手機短信傳播。作為新媒體,具備方便快速價格低廉的特點,特別是最近流行的微信,正成為謠言傳播的重要渠道。如2014年1月26日,山西忻州市公安局了解到,有人就是利用微信制造傳播了“忻州有人感染禽流感,我市人民醫院一名醫生張紅因感染H7N9禽流感并死亡”的謠言,消息的造謠者被拘留。三是傳統媒體傳播。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為代表。相對來說,傳統媒體受出版和播出的嚴格審核的限制,一般不會出現謠言傳播,只有個別例外。四是人際傳播。通過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使得謠言傳播影響惡劣。這類傳播具有直接、形象、可信性強的特點,更加大了謠言傳播的影響。可見,謠言的傳播途徑不是單一的,所以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制止和消除。
三、突發公共事件謠言傳播應對措施
對于突公共事件中的謠言應對策略,需要政府、媒體和受眾三方共同來執行。
1、政府
(1)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機制。政府應該第一時間進行信息公開,積極的應對謠言,用詳細真實權威的信息取代謠言。
(2)合理監管媒體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政府部門應轉變觀念,加大和放寬媒體自主權,合理引導媒體發布信息。另一方面,對于那些在利益驅動下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應加強引導和監管。
(3)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規范媒介傳播行為。面對新媒體日新月異的變化,各類新問題層出不窮,要不斷結合時代發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2、媒體
(1)積極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媒體應積極發揮自身的輿論引導功能,通過發表評論文章、設置報道議程等多種方式,構建公眾關心和討論的話題,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創造出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2)加強媒體的自律意識,提高自身職業道德修養。當前,部分媒體在報道突發公共事件時,往往為“眼球經濟”利益而驅動,為滿足受眾的求知欲,歪曲事實,加大炒作力度,喪失職業操守。
3、受眾
(1)提高民眾的認知能力。政府應該通過信息發布、宣傳普及、科學教育等形式,提高民眾識別是非的能力。
(2)培養民眾的自律意識。民眾應注意自己的傳播信息行為,遵循法律法規、遵循道德規范和倫理準則。
謠言作為一種大眾傳播現象,把它放在突發公共事件這個載體上進行多角度的相關研究,可以說是社會危機管理中的一個新的研究內容。這一研究能夠為社會的和諧發展、突發公共事件的成功處置提供理論借鑒和指導。□
【基金項目:2012年河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突發公共事件的謠言傳播與應對策略研究”(立項編號12240045039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胡鈺:《謠言:概念與誕生》[A].《傳播學論文選粹Ⅲ》[C].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75-376
②陳德武:《危機管理:面對突發事件的抉擇》[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10
③王春業,《突發公共事件中謠言傳播與政府信息公開》[J].《政法論叢》,2009(4)
④方家平,《“網絡謠言”考驗“政務信息公開”》[J].《信息化建設》,2007(3)
⑤殷玉平,《公共事件中的謠言傳播及其應對》[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8(12)
(作者:黃淮學院文化傳媒學院教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