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薇


【摘 要】目前,國內外對潛水者的探討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為了更好地了解“寬帶中國”戰略背景下,手機網絡對潛水者的影響因素,筆者選取了微信平臺的朋友圈作為探討的出發點。根據最新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手機網民用戶已達到5億,并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在這種背景下,為了鼓勵更多網民出來發言,活躍社交平臺,為其他社交網站提供發展借鑒經驗,增強手機社交網絡的用戶粘度,本文進行了相關探索。
【關鍵詞】朋友圈 潛水 熟人 對話空間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各種各樣的SNS網站不斷興起,在這些SNS網站上,往往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在線的用戶有很多,但是回帖留言的人卻寥寥無幾。正像張紳震先生所提到的一樣“若我們將cyberspace比喻成為一座冰山,那么,現在的研究網際網絡現象中,所觀察到的使用者行為,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上的那一塊。”①作為社交網站,主要是依靠人際關系網中熟人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來提升網站的使用率,從而增強用戶對社交平臺的使用粘度,達到社交網站信息流動量足以吸引用戶眼球,讓用戶對網站產生依附感的目的。所以解決為什么這群龐大的用戶群選擇了沉默,他們是出于什么樣的動機和目的,便成為當前社交網站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本文之所以選擇朋友圈進行探討,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首先,隨著手機網絡用戶數量的急劇增長,手機上網已成為當下網民的主要選擇途徑,這一塊的用戶數量已超越了電腦用戶。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②其次,筆者認為一個社交網站的用戶粘度應該主要是依靠彼此之間具有一定了解的人,相互溝通形成的。而朋友圈正是基于通訊錄和QQ熟人的基礎上形成的。
一、研究綜述
目前,我國在網絡潛水行為這一塊的探討,還是空白,國外的一些研究雖然早從1999年開始,但一直斷斷續續,相關研究也很少,并且對潛水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概念,大多都是各抒己見。目前,國外的一些研究者對潛水行為的定義,主要是指虛擬社區或網絡論壇中只看帖而不發帖或回帖參與討論的群體。③Preece將潛水者定義為社區論壇中從不發帖或回帖的人④,但這一定義有些過于絕對化,缺乏在時間跨度上的限制,在現代手機使用成為生活必備的時代,針對熟人空間很少有人能做到絕對的不發帖只觀望。Ridings在研究潛水者與發帖者的動機和行為時,提出潛水者還應包括很少發帖的參與者。⑤但是這個“少”是如何界定的,潛水者與發帖者有何區別并沒有凸顯出來,而這一定義隨著當今“寬帶中國”戰略的提出,手機網上的便捷性和快捷性特點的顯現,潛水行為已然不符合這一定義。
從時間跨度上來講,潛水行為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的行為特點,不能夠絕對化和量化這一定義。根據劉江等作者的觀點,目前潛水者大致可以歸為四種類型,分別是:消極沉默的潛水者——只閱讀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不進行創作和共享;積極活躍的潛水者——直接與創作者通過其他形式私下相互交流、互動;間隙性潛水者——在其行為縱向上時而活躍,時而沉寂;浮出水面的潛水者——由于某種誘導原因開始創作、共享。⑥本文在隨后的調查問卷中,繼續沿用了這一對潛水者的行為劃分,著重探討了潛水者的潛水原因和心理狀態,對以后潛水行為的研究提供數據上的參考。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部分采納了張紳震先生2004年《失聲?無聲?——網絡貢獻者(contributor)與潛水族(Lurker)沉默考量因素初探研究:以元智大學為例》調查問卷的內容。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筆者對研究內容進一步量化,所設計的問卷,共涵蓋了三部分內容,分別是用戶使用朋友圈基本狀況、用戶潛水原因、用戶基本資料。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涵蓋用戶范圍,囊括使用朋友圈的不同受眾群體,筆者選取了網上隨機調查的方式確保調查的準確性。
共發放問卷90份,收回有效問卷78份。本次調查的男女比例分別為:43.48%,56.52%。年齡在21-30歲范圍的占到總調查的67.39%,說明目前朋友圈的用戶主要集中在年輕用戶階層。本科以上學歷占71.64%,專科以上學歷占91.61%,使用朋友圈的用戶,高學歷成為主要特征。
2、調查結果分析
微博是一個大信息量的社交平臺,長尾效應顯著,人們可以瀏覽到自己想看的任何人的信息,而朋友圈則是建立在對方都是微信好友的基礎上,否則你根本看不到別人的信息,在這個層面上就要求朋友圈的好友要有較高的互動頻率和及時的信息流動量,否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潛水,發信息者少之又少,惡性循環,就會導致用戶的大量流失。在本次調查中,每次上朋友圈的頻率,1次/天的占到13.04%,2-10次/天的占到了76.09%,11次/天占到了10.87%,由此可見,朋友圈的用戶使用粘度還是很高的。
下面筆者將分別從社會層面和技術層面來剖析朋友圈的潛水用戶。
(1)個人內在方面。從內在方面來說,使個人使用與滿足的需求能夠輕易得到滿足,朋友圈的好友之間,不需要額外途徑例如回復,就能看到其他人分享的全部信息,并可轉發,為獲取信息的人提供了便捷。此外,朋友圈的獨特設計,使得其在安全隱私上面得到了保障,除此之外朋友圈在隱私上設置了黑名單、允許陌生人查看照片、黑名單等特權,使安全問題得到解決。朋友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表露的平臺,它不像微博用戶,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微博名人需要刻意的呈現一種自我給受眾,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自我形象。但是在朋友圈上,具有一定強關系和弱關系的聯系群體,他們對發帖者有所了解,讓發帖者自我表露的程度更進一步。從這個方面來看,也是造成潛水者眾多的原因之一,潛水者作為對發帖者的了解人,面對發帖者更多的自我表露,看客的心理更強于其他平臺。
潛水者個人因素限制。首先是個性特點,在本次調查中發現,有10%左右的調查者他們習慣于隱藏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也不喜歡表露自己,不自信、害羞成為他們的代名詞。從現實的看客到網絡的看客,潛水者保持了自己一貫的習慣。其次,是個人價值認同,有些潛水者不發表意見的原因是對朋友發的帖子不認同,或持有否定的立場,因擔心受到質疑和否定,或者破壞相互間的感情而選擇沉默。還有一部分潛水者認為自己在網上的發帖就意味著自己對該帖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為了避免這種麻煩或者避免承擔指責,潛水者選擇了沉默。
(2)社會外在層面。根據調查,讓潛水者沉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帖者的怠慢和不友好態度,總是延遲或者干脆對留言采取不回應的方式,亦或抨擊留言者,從而大大抑制了留言者的積極性,使得留言者在經過一段過程后或者對該發帖者或者對整個朋友圈的帖子采取了小心翼翼的觀望態度。另一方面造成潛水的原因是,潛水者覺得發布的信息并不符合回帖的需求。Lampe等則發掘了潛水者因素,即當社區參與者認為自己的貢獻不是唯一的和必須的,參與者就不會花精力去積極發帖參與討論,從而導致潛水行為。⑦
(3)經濟、知識和技術層面。因為3G網絡的流量限制,昂貴的流量費,擔心有額外費用的負擔,讓一些人對發表的帖子采取直接漠視的態度,節約流量。網絡自身限制也是一個問題,Mestan基于對學習社區潛水動因的實證研究,發現交互延遲對潛水者的潛水行為有著很大的影響。⑧交互延遲就是指用戶長時間不能在服務器上看到自己的帖子內容或給他人的回復。通常認為網民對網絡速度的承載能力很低,3S以上的更新速度會直接讓有發帖或者留言欲望的用戶選擇離開。此外,針對一些帖子,潛水者因為知識上的匱乏,不了解帖子內容,再加上自身在使用手機網絡時受到技術上的限制,如打字慢、不知如何發帖留言等因素造成了潛水行為。此外,朋友圈的唯一信息就是熟人的帖子,沒有有效的獎勵機制,沒有訪客記錄,沒有簽到記錄,只是提供了一個單純的信息瀏覽和回復平臺,長此以往,會抑制用戶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趨于沉默,信息的發布量呈現滯后的態勢,信息更新速度緩慢,造成大量用戶的流失。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文章中,根據量化的調查問卷分析結果總結出造成潛水行為的因素主要有個人、社會和技術三個層面。對這三個層面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朋友圈的性質,探討了潛水者的新特點,將對于潛水者的探索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但是,在個人方面,筆者只是簡單的進行了分析,對潛水者的心理變化和態度轉變都沒有給予更多的研究。在社會層面上,提出了影響因素,但是在促使轉變為潛水者的這一路徑沒有做出分析。希望能夠為以后對潛水的探討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①張紳震:《失聲?無聲?——網絡貢獻者(contributor)與潛水族(Lurker)沉默考量因素初探研究》,360個人圖書館,http://www.360doc.com/content/05/1214/10/1927_44086.shtml
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1/t20140116_43820.htm
③⑥劉江、趙宇翔、朱慶華,《網絡潛水者研究的理論基礎及前沿展望》[J].《情報資料工作》,2012(6)
④Preece J,Nonnecke B,Andrews D:The top five reasons for lur-king:Improving community experiences for everyon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4:202
⑤Ridings C,Gefen D,Arinze B:Psychological barriers: Lurker and poster motivation and behaviour in online communities,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6:181
⑦Lampe C,Wash R,Velasquez A,et al:Motiv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online communities,Proceedings of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Computing Systems.New York: ACM,2010:1927
⑧Mestan K:Lurking in online asynchronous discussion.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2261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