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良文
【摘 要】在信息即時傳播的新媒體時代,媒體和公眾是戰爭的第二戰場。為了同時打贏戰場和所謂“公理”兩條戰線,西方國家的軍官們巧妙運用軍事文化軟實力,通過軍事行動代號的命名千方百計地妖魔化對手,將戰爭的真正戰略意圖隱藏起來,擺出捍衛弱者的姿態以及借口反恐和宣揚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觀等手段,為戰爭“正名”。
【關鍵詞】新媒體 軍事行動
進入21世紀,隨著以計算機網絡為中心的信息即時傳播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無論是對參戰人員還是國內外民眾,想要隱瞞戰爭的真相已經變得十分困難。如何使一場戰爭在輿論和戰場兩條戰線上同時打贏,是西方國家發動戰爭前必須慎重考量的因素之一。他們深知贏得“公理”比打贏戰爭更難,在發動一場戰爭時,總會為軍事行動起一個形象而頗具意義的作戰代號,一方面為戰爭正名,另一方面也要起到動員戰爭輿論的作用,以此將一些非正義戰爭利用代號的方法轉變其“性質”,誤導公眾,掩人耳目,使戰爭合法化、正義化,體現了對西方國家軍事文化軟實力的巧妙運用。從第一次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到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概莫能外。
一、朝鮮戰爭和越戰軍事行動代號的教訓
美軍軍事行動代號的命名有一套成熟的規范和合理的指導原則,但并不歷來如此。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軍行動代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氣,但同時也觸犯了輿論和政治宣傳的大忌。
1951年2~4月間,為了鼓舞日漸低落的士氣,美國新任盟軍總司令李奇微將一系列反攻行動命名為“雷電”、“屠夫”、“撕裂者”等。這些代號在當時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煽動作用,但美國國內的一些民眾和政客認為“屠夫”、“撕裂者”這類行動代號過于血腥,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很容易被人誤解為“劊子手”。
越戰時期,在軍事行動的命名上,美軍又重蹈覆轍。如在1964年美軍第一空中騎兵師實施了一次被稱為“搗碎機”突擊行動,并被報紙頻頻曝光。美國總統約翰遜對此十分生氣,因為美國政府當時正在南越推行所謂的“和平戰略”,軍方的這個血淋淋的代號使美國政府在道義上陷于被動。
這些教訓使美軍認識到,一個理想的代號不僅要鼓舞士氣,提高戰斗力,還要“政治正確”,對國內外的民眾和輿論作全面考量。因此,在1975年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對軍事行動代號、綽號和演習名稱的命名進行了規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指導原則:一是要與美國傳統價值觀和外交政策一致,不能表現出好戰色彩;二是要照顧到特定的社會群體和宗教信仰,不能對他們表現出絲毫的貶損意味;三是不能引起盟友或所謂的“自由國家”的不快;四是語法修辭和藝術性上的要求,如不用外來語、陳詞濫調、商標以及低級趣味的詞語,并且要求音調長短相配,抑揚頓挫,簡明易記,又有沖擊力等等。直到今天,這些都是美軍給軍事行動命名時要考量的標準。
二、現代戰爭的新特點及西方軍隊對新聞輿論態度的改變
1、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的戰爭的兩個新特點
第一,西方國家發動的戰爭,其主要對手與自己的力量不在一個量級上,例如美國等西方國家和巴拿馬、南聯盟、伊拉克之間,有的甚至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國家武裝力量之間的正規對抗,例如美國和塔利班、本.拉登之間。也就是說,非正規戰成為主要戰爭形式。非正規敵人知道自己在正規對抗中毫無取勝的機會,因此,他們藏匿于民眾之中,從持同情態度的本地人中招募并培訓新的武裝人員,竭力爭取持中立或敵對態度的群體。因此,西方軍隊在戰場上的絕對優勢固然不必擔心,但是必須考慮敵人為爭取民眾而作的輿論宣傳。
第二,新媒體時代的出現及信息的“對等生產”,使民眾不僅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所謂“新媒體”時代,本質上是指一個信息環境,是相對于上述三個階段的傳統媒體而言的。在傳統媒體中,平面媒體、廣播電臺、電視乃至因特網仍然只是公眾接受信息的平臺,信息創造和發布者掌控了對公眾的話語權,受眾要發送信息必須另覓他徑。到2000年左右,傳統網絡開始大洗牌:以網絡為基礎的新型公司與服務倡導“互動”與“用戶創造內容”,信息的接受與發送融為一體,網絡進入第二代。企業家蒂姆·奧萊利創造了一個詞“web2.0”來描述它,在這個網絡里,個人和自發的團體創造的內容與公司及政府發布的內容形成競爭關系:Youtube是一個視頻共享網站;Myspace和Facebook則是兩個社交網站;無數論壇允許個人發表評論,分發文本、圖像或視頻文件等等。
2、新媒體環境的兩個特點
一是計算機與網絡成本的降低,顛覆了信息與文化生產的資本結構。遍布全世界的電信主干網這一基礎設施大幅降低了因特網與電信服務的價格,而且隨著計算成本的下降,數字技術日趨完善,因特網和移動電話價格低廉,迅速普及。公眾對大眾傳媒的參與度和人數急劇增加。
二是“web2.0”提供了大眾參與的平臺,互動成為新媒體時代的顯著特征。隨著因特網四處滲透,以網絡為基礎的創新軟件不斷出現,新的公眾互動場所由此產生:博客、圖片與視頻分享網站、專題論壇、社交網站、留言板以及普通網站。進入大眾傳媒領域的門檻顯著降低,其中非專業人員數量顯著增長。“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發送者幾乎喪失了對信息近乎壟斷的地位,促使了大眾與媒體互動的融合,煥然一新的因特網將人們直接連在一起,使他們能夠展開對話,新媒體發揮了名副其實的平臺作用。許多人擁有Myspace空間,觀看Youtube視頻,在網上聊天,訂閱博客節目,閱讀博客,使用維基百科、Skype網絡電話、微博,在線共享故事、圖片與視頻等等。
由于因特網開放式的網絡架構和新媒體環境的上述兩個特點,無論是對參戰人員還是國內外民眾,想要隱瞞戰爭的真相已經變得十分困難;朝鮮戰爭中的行動代號單純地激勵己方的士氣,也不能適應新型戰爭的需要。西方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在以網絡為中心的信息即時傳播的“新媒體”時代,媒體和公眾是第二戰場。為了同時打贏戰場和所謂“公理”兩條戰線,西方國家的軍官們對輿論宣傳,采取了一系列有意識的引導。
三、新媒體時代西方軍事行動的輿論導向
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以來,鑒于新媒體時代的信息環境和美軍在朝鮮戰爭和越戰的經驗和教訓,西方國家在確定一些重大軍事行動的代號時更加謹慎,希望全面考慮各方不同的期待,以努力改善公共關系,樹立政府和軍方所謂的正面形象。為了達到以上目的,西方國家的軍方采用了以下手段:
一是妖魔化對手。妖魔化對手就是為了讓國內外民眾,甚至交戰國的民眾以為戰爭是為了保護他們而哄騙民眾支持戰爭。如1989年12月20日,美國以巴拿馬國防軍司令諾列加在選舉中舞弊、軍事獨裁、毒品走私和謀殺美國軍官等非正義活動為由,發動了所謂的“正義事業行動”出兵巴拿馬。真實原因是諾列加要求美國提前歸還運河,嚴重觸犯了美國利益。開戰在即,美軍指揮官、擁有新聞學本科學歷的凱利中將經過深思熟慮,把這次行動代號由“藍匙行動”該為“正義事業行動”。除了更能激勵美軍士氣之外,更重要的考慮是要搶占輿論和道德高地,突出懲罰諾列加的正義性,而且巧妙地掩蓋了入侵主權國家和早年扶植諾列加的尷尬。這個名稱至少在美國公眾中受到了普遍的歡迎,這也使美軍高層開始充分意識到軍事行動代號對輿論引導的重要性。
同樣被妖魔化的還有薩達姆。在2003年3月20日,美英發動代號為“自由伊拉克”的伊拉克戰爭,美國政府及其操縱的主流媒體就一直不遺余力地抹黑薩達姆,將其描繪成一個正在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獨裁者及殺人狂魔,指責他一直靠血腥暴力鎮壓和恐嚇反對派以維護統治地位,伊拉克人民根本沒有尊嚴、自由和人權。所謂“自由伊拉克”就是據此而特別擬定的。“自由”就是要使飽受摧殘的伊拉克人民得到解放,獲得安全、自由、尊嚴和人權。
二是將戰爭的真正戰略意圖隱藏起來。例如1990年8月,針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美軍為首發動了名為“沙漠盾牌”行動的第一次海灣戰爭。美軍利用矛與盾的關系,暗示這是因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對沙特阿拉伯構成嚴重威脅,美國才被迫出兵自衛的。它向世界表明美國是為了保衛科威特在內的海灣地區人民的安全和發展而采取的正義的軍事行動。這個代號贏得了西方國家的普遍好感,為美國實施軍事打擊作了有利的政治動員。
但是這只不過是美國政府的一場輿論公關,實則是為了維護美國自己在海灣地區的經濟利益。因為中東地區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地,美國大量石油依靠從此地進口。中東地區一旦受到對美國不友好的伊拉克的威脅,美國的經濟就會命懸一線,美國出兵從根本上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
三是擺出“捍衛弱者”的姿態。美國輿論一般先將欲攻打的對象國分成統治者和被統治的民眾,借口支持和解救所謂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民眾而去攻打統治者。美軍深知支持弱者就能占領輿論高地,樹起道德大旗。據稱北約攻打敘利亞的理由就是“人道主義災難”,是為了“懲罰”“膽敢動用”化學武器對付反對派民眾的巴沙爾,去解救那些因沖突而背井離鄉的敘利亞難民,因此將這場戰爭命名為“安全天堂行動”。
四是借口反恐和宣揚民主自由等所謂的普世價值觀。2001年,在“9·11”恐怖襲擊后,美國決定對本·拉登藏身的阿富汗發動所謂的“反恐”戰爭。鑒于“9·11”恐怖襲擊給美國民眾帶來的巨大心理恐慌,美軍決定起一個振奮人心的代號,不僅要以此來鼓舞美國精神,而且還要宣揚和推廣美式民主自由價值觀。這次行動的代號屢經修改,最后幾乎確定為“無限正義”這個大氣而又詩意的代號。但是,“9·11”之后,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特別重視對穆斯林世界的公眾外交,鑒于伊斯蘭教教義認為只有真主安拉才有資格用“無限正義”這樣崇高的字眼,這樣的代號必定會觸怒整個穆斯林世界,因此此代號被否定了。最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確定用“持久自由行動”作為行動代號,以表明美國對所謂“自由世界”的捍衛。正如約瑟夫·奈所說的那樣:“在削弱極端主義分子的影響時,民主國家的領導人應該利用軟實力來傳播關于全球化和美好未來的積極而正面的言論,以此來吸引溫和派人士,并同圣戰主義者在網絡上的錯誤思想進行抗衡。”
由此可以看出,進人21世紀后,西方國家的軍事行動代號,相對早期的重點在于鼓勵士氣而言,它更加注重國際國內的輿論影響,為此不惜使用粉飾、誤導和抹黑等手段,這樣既照顧了國際國內的情緒,又反映了軍事行動本身,還以軍事外交的方式“推銷”了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念,把軍事行動代號軟實力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但是無論如何掩飾,我們都應該睜開眼睛,認清西方國家軍事行動背后的殘酷與血腥,千萬不要被諸如炸毀北越一座大橋的“卡羅萊納的月亮”這樣藝術化的名稱所迷惑。□
參考文獻
①鄭誠 編譯,《從“藍匙”到“正義事業”——漫談軍事行動命名》[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2(5)
②羅威廉,《戰斗名稱應有的放矢》[N].《參考消息》,2010-3-22
③李響,《從作戰代號看美軍輿論引導》[J].《軍事記者》,2006(8)
④《美國怎么給軍事行動取名的》[J].《黨政論壇》,2001(12)
⑤托馬斯·里德、馬克·埃克:《戰爭2.0——信息時代的非正規戰》[M].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陸軍軍官學院中文教研室)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