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摘 要】中國排球在20世紀80年代為我們帶來了不少驚喜,尤其是從1981年起中國女排創造的“五連冠”佳績成為了體育界的一段佳話,“女排精神”更成為激勵幾代人的歷史豐碑。隨著排球運動成績的波動和其他體育項目的崛起,排球報道的數量和質量都呈現出了起伏,但對于《中國體育報》這樣的專業性媒體來講,排球仍然是其報道的重鎮。在報道題材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對于排球報道版面的增加和完善以及制度上的配合,《中國體育報》為培養排球專項記者提供了一片沃土。
【關鍵詞】排球 新聞報道 中國體育報 專項記者
《中國體育報》是在國家體育總局主管下,由中國體育報業總社編輯出版的一份全國唯一的以體育新聞報道為主的日報。其擁有全國最強的體育新聞采編隊伍,擁有眾多知名記者、優秀編輯及著名專欄評論家。
《中國體育報》全方位、立體化地報道中國乃至世界的體壇信息,不僅囊括了及時準確的高水平競技體育消息,更融入了青少年體育發展重鎮——學校體育和大眾更為關心的社會體育的內容,成為中國體育界權威性高、信息量大、緊跟時代發展的體育報紙龍頭。
作為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發展迅速、擁有輝煌歷史、女子成績一直保持世界前茅的排球項目,自然成為了《中國體育報》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中國體育報》多次改版的總趨勢來看,排球報道的比重還在不斷增加,更加專業的排球報道平臺在逐步建立。
一、《中國體育報》排球項目報道的發展
《中國體育報》創刊于1958年,經歷了中國體育報紙發展的起步、停滯、發展等所有階段,是順應時代發展的一份體育官方報紙,其報道的內容也在不斷的改版過程中逐漸完善。
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姑娘在世界舞臺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五連冠”佳績。一時間,女排精神成為了振奮國民的精神,成為了國家體育最重要的精神。“鐵榔頭”郎平更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體育明星,排球運動也在全國范圍內火熱開展起來。如此重磅的新聞事件,促成了《中國體育報》上排球內容席位的建立,并隨之逐漸鞏固下來。
1996年,是中國排球職業化發展的重要一年,中國排球聯賽在這一年建立。這是一個由中國排球協會組織的全國性排球聯賽。《中國體育報》也順勢開始了對于這項聯賽的報道,并且在1997年、2000年和2005年的三次改版中,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對于該項賽事報道的力度。
1、1996-1997年排球報道探索階段
排球聯賽剛剛起步,《中國體育報》對于其內容的報道處在一種探索的狀態,關于聯賽的消息大多出現在頭版或是第二版“綜合”當中,對于排球明星和相關人物的報道,在“明星”版塊中也有涉及。但總體來講報道的質量和數量都不高,多以短消息的形式出現。明星專訪或是傳記也多圍繞“五連冠”時的隊員。在這個階段排球并不是《中國體育報》內容的重點。
2、1997-2000年排球報道起步階段
經過了一年的嘗試,同時也有了一年的發展基礎,排球聯賽繼續著自己前進的步伐,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中國體育報》在1997年的一次小型改版中在小范圍內提高了對于排球聯賽的報道。排球內容除在頭版、綜合以及明星板塊出現以外,更是在每周四增設的“球壇經緯”板塊中獨占鰲頭,聯賽進入到關鍵戰役或關鍵階段時,這一板塊的排球報道內容甚至占到了整個版面的3/4,為排球報道題材和體裁的多樣性提供了平臺上的保障。
3、2000-2005年排球報道發展階段
排球聯賽在不斷的發展,中國男排、女排國家隊的成績也在經歷了一段低谷后略有起色,女排姑娘們更是又一次登上了世界之巔。2000年,進入新千年的《中國體育報》再一次改版,這一次,報紙的版面更具色彩和立體感,版面的設置也更加專業和清晰,開辟了排球、乒羽、網球和小球專版。有了自己的專版,排球內容的報道更加趨于專業化,并且報道的形式和內容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4、2005-2013年排球報道的黃金階段
2005年《中國體育報》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改版,這次改版力度非常大,幾乎改變了所有的版面,注入了更多現代元素,整體更加清新、時尚,對于排球的報道更是加大了力度。每周一第六版設置的“彩色排球”版面,能夠及時的對周末進行的排球聯賽結果進行報道。近些年更是在其中設置了“湯淼看球”、“彩色男女”、“微博時代”三個版塊,豐富了排球的相關報道。有了版面的保證,排球報道的范圍和深度再一次擴大,使得排球真正成為了《中國體育報》報道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國體育報》排球報道題材及體裁
隨著《中國體育報》三次改版,排球報道內容在整個報紙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從起初的與其他內容共同構建一個版面到現在的獨立成版,使得排球在報道的題材和體裁上更加全面而豐富。
1、題材
(1)中國排球聯賽。中國排球聯賽賽期從頭年11月中旬一直進行到次年的三月,持續將近五個月,從報道的角度來講,這樣一個接近性極強的賽事,開賽前一個月左右就已經進入到了聯賽的報道周期,對于《中國體育報》來說,排球聯賽的報道周期幾乎占到了大半年的時間。在這半年的時間里,聯賽的報道成為了《中國體育報》排球報道的核心內容,無論是賽事的及時訊息,還是賽后重點人物的訪談等都被包含在了報道的內容當中,每一期版面的信息量都很大。
(2)國際大型賽事。在聯賽的周期中,國際大賽相對少,國家隊球員都在為各自的俱樂部效力,這個階段同時也是為國家隊選材的階段,《中國體育報》報道內容的核心自然離不開聯賽。當然,其余半年的時間——聯賽休賽期,也正是國際大賽非常活躍的時期。這個時段,《中國體育報》排球報道的核心從俱樂部轉向了國家隊在世界舞臺的表現。這一部分大賽,不僅包括了排球的專項賽事,比如世錦賽、世界杯、世界女排大獎賽、精英挑戰賽、中美對抗賽等等,還有一些綜合性賽事當中的排球比賽,比如奧運會、亞運會等。只要是有中國隊參加的比賽,或是兩支外國球隊上演了非常精彩的比賽,比賽的相關報道都會在《中國體育報》的排球報道中體現。
(3)沙灘排球賽事及其他。除了以上兩種題材因為受眾需求量大而在報道的比重中占了很大份額外,中國國家沙灘排球的水平也是在國際上數一數二的,尤其是中國女子沙灘排球,多次在世界比賽中獲得好的成績。《中國體育報》對于排球的報道中,沙灘排球的訊息也是非常及時的,甚至在有中國選手參加并且有望獲得好成績的比賽中,還會在“競賽新聞”版面中出現賽事的預告和前瞻性報道。
除了專業的、高水平的競技賽事外,《中國體育報》也會將觸角伸入到青少年、殘障人員等學校的、大眾的排球比賽當中,“彩色排球”版面在聯賽休賽期經常可以看到這些內容的百余字報道。
如此多樣而豐富的排球報道資源,使得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選擇多、經歷多,能夠積累更多的、更有意義的報道經驗,對排球的各項報道做到越來越熟練、越來越專業。
2、體裁
(1)消息。《中國體育報》對于排球的報道體裁很多,尤其是對消息的運用非常廣泛。最為常見的是事件性消息和分析性消息。聯賽期間,對于每一輪比賽情況報道的事件性消息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報紙的第二版或者第三版,讓讀者第一時間了解比賽的結果和過程。而對于焦點戰役,事件性消息往往會出現在頭版,接著第二版或者第三版會有相關的非事件性消息(賽后采訪等)和分析性消息,這類消息一部分是記者憑借自身對于聯賽的理解和歷史的了解做出的分析,也有一部分是通過采訪球員、教練和相關人員得到的分析。
每周一的“彩色排球”版面中,還經常出現描寫性消息,多是對于賽場內外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件和與比賽相關的有價值的事件進行的報道。
當遇到世界大賽時,《中國體育報》也更加注重事件性消息的報道,保證受眾能夠最快地了解比賽的情況。同時,對于中國隊的表現,也會附加比重很大的分析性消息。
而對于其他事件的報道,由于版面的限制,多以事件性消息為主,將主要的信息公布在報紙上,甚至有時就只有一段導語性的文字。
(2)通訊。通過三次改版,《中國體育報》對于排球相關內容的報道力度逐漸增大,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排球通訊報道的增加。通訊一般具有深度和廣度,篇幅較大,之前的“明星”版面為人物專訪和人物通訊類的報道提供了平臺,之后的“排球”專版更是使得事件通訊報道開始出現。2005年后“彩色排球”版面的出現,使得各種關于排球的通訊報道都能夠出現在受眾面前。人物通訊更加具體詳實、事件通訊更加深入透徹、專訪也能夠將更多的信息反映在報紙上,新聞特寫將球場內外有意義的細節放大,更加完整、連貫、立體的報道體裁形式通過版面數量的增加建立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聯賽期間,“彩色排球”版面里有個“彩色男女”的版塊,是專門用來介紹聯賽中涌現出來的優秀年輕運動員的,在這里,通過運用人物通訊體裁,將一個個年輕的面孔充分展現在受眾面前,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了解他們,塑造屬于自己的體育明星,也使得聯賽更具有人情味,不再是只有比賽。
越來越多樣的報道體裁的運用,使得《中國體育報》對于排球的報道趣味性更強、可視性更高,同時,也對《中國體育報》本身和其報道者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圖片。《中國體育報》的版面,始終都是由圖片和文字構成的,而對于排球的報道,有時也會有一張或者兩張比賽中的畫面作為圖片新聞展現給受眾。2005年改版前,這種圖片大多出現在第二版中,一般內容都是著名球員或是比賽場景的展現,離不開球場本身。2005年后,在“彩色排球”版面中,我們更多地看到一些情感性的照片和一些球員的生活照。照片也開始進行簡單的處理,剪裁更加立體、大膽,同時嵌入到文字報道當中。由于版面的擴大,圖片報道的數量也大幅度增加,由之前的一兩張增加到了四五張。
以上報道體裁,是新聞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內容。在排球報道中,如何使用這部分內容,將他們與相關題材精巧結合呈現在讀者面前,成為每個記者需要提升的重點環節。精彩的內容配以獨道的體裁,報道才能夠做到出彩。
豐富的報道題材和多樣的報道體裁形成了《中國體育報》排球內容報道的基礎,要將他們更好的展現在報紙的版面當中,自然缺少不了一批技藝精湛、學識淵博、精通體育的記者。
三、《中國體育報》排球報道記者構成
在《中國體育報》中,真正的專項記者很少,每個記者都是身兼數職,但同時,每個人也都有一個或者兩個自己最為擅長、重點報道的項目。排球報道方面,早些時候多是以楊瑪琍承擔報道的任務,平萍、方金輝、肖軍等客串報道。隨著老一批前輩相繼退去,新一代排球報道團隊建立,主力軍開始由蘇暢、劉晨、周圓等較為年輕的記者構成。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寫作風格和報道角度。隨著人員的變化,《中國體育報》在排球報道方面也呈現出了不同的模式。
1、早期排球記者的特點分析(以楊瑪琍為例)
楊瑪琍可算是《中國體育報》排球報道早期記者團隊的一個代表性人物,她是專業排球運動員和教練員出身,曾在北京隊擔任主力并幫助球隊奪得全國冠軍,這份經歷讓她在報道排球的過程中更習慣于著力比賽本身。她對于比賽結果的分析和比賽過程的敘述專業而深入,是報道團隊中專家級別的人物。由于自己特殊的經歷,楊瑪琍能夠跟場上的運動員們形成很好的溝通關系,同時又能夠跟老一輩排球運動員交好,這使得她在采訪過程中得到了很多的便利,相關人員也非常愿意接受她的采訪,更多時他們還能夠在一起討論關于排球的戰術,這使得楊瑪琍經常能夠得到更加真實而獨家的信息。
也正因為運動員的經歷,使得楊瑪琍不太喜歡將華麗的詞語用在排球的報道中,讀起楊瑪琍的文章,會感覺真實而質樸,一字一句都圍繞排球運動本身,為后輩提供了教科書般的新聞報道例證。
2、后期排球記者的特點分析
2012年,是楊瑪琍在《中國體育報》工作的最后一個年頭,隨著楊瑪琍的退休,《中國體育報》排球報道的接力棒正式交到了蘇暢、劉晨、周圓等年輕人的手中。翻看新記者團隊的報道,新聞體裁的使用更加靈活、更加多變,比賽也在他們的報道中更加多元化、立體化。一場比賽,不再是只有運動員、教練員,還有了贊助商、觀眾等多方面的構成。“彩色男女”中關于球員的描述也開始有了娛樂的味道,“微博時代”更是將球員們在網絡上發表的評說直接引用到了版面當中。排球報道,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迎合受眾的視角。
四、意見和建議
總的來說,隨著改版的深入和中國體育報業總社的機制逐漸完善,《中國體育報》中對于排球的報道無論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這種提升能夠為專項記者的培養提供一片堅實的沃土。
《中國體育報》為各媒體專項記者的培養樹立了好的榜樣,即在新聞資源有保證的同時,要建立一定的版面支撐,同時更要建立專業的記者梯隊,更加寬泛地看待所報道的項目。
同時,要想成為一個高質量的體育新聞專項記者,不僅要在成文過程中與各排球新聞界專家的溝通交流,記者自身也需要不斷充電,在充分、深入、透徹地了解該項運動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和運用各種新聞技能、善于與報道對象溝通交流也成為記者們需要熟諳在心的內容。□
參考文獻
①劉明華、徐泓、張征:《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新聞寫作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②畢雪梅、賈靜:《體育新聞學概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北京體育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