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晴
【摘 要】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中,京華時報報道的失范致使其公信力受損,被大眾認為有濫用輿論監督權的嫌疑。在網絡時代,傳統媒體怎樣合理使用自己的輿論監督權值得深思
【關鍵詞】輿論監督 新聞專業主義 “標準門”事件
歷時近一個月的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最終以企業與媒體兩敗俱傷的結局收尾。京華時報報道失范在筆者看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京華時報報道失范的表現
1、真實性的缺失
首先,原本是監督者的京華時報在事件中扮演裁定者,在未得到官方確認情況下提前對事件定性。在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中,《京華日報》刊發的“農夫山泉被指標準不如自來水”的報道是《京華時報》與農夫山泉對峙的開端,也是整個事件關鍵節點,雙方之后的爭論都是圍繞該篇報道展開。此篇報道一出,在微博上受到網友廣泛關注,據調查,超過九成的網民表示了對農夫山泉質量的不放心。然而隨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證明該篇報道在標題的處理上確有夸大失真之處。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涉及到國家以及地方飲用水標準管理混亂的問題,內容相對專業。普通大眾并不了解。而據統計,農夫山泉直接回應《京華時報》的微博轉發數均過萬條,但農夫山泉發布美國實驗室水質指標測量的微博的轉發量只有四千多條,這也進一步證明受眾對于專業標準之爭的關注度并不高,農夫山泉到底能不能喝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核心問題。但《京華時報》將農夫山泉同自來水類比,將原本需要進一步調查的事件直接定性,很明顯對企業本身有嚴重負面影響,這也反映了在一開始網民對農夫山泉懷疑的態度上。真實性的缺失還表現為信源引用失當,這主要體現為信源缺乏權威性。《京華時報》報道北京桶裝水行業協會強制要求農夫山泉下架,但隨后北京質監局澄清并未有相關通知,北京桶裝水行業協會系民間社團組織并不具有行政權力。并且有網友深挖出該協會聯系人系農夫山泉競爭對手經銷商,這樣耐人尋味的關系更讓大眾對報道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
2、中立性的缺失
媒體作為新聞把關人保持態度的中立最大限度的保證報道的客觀呈現。然而在該事件中,京華時報過激的態度讓自身從負責監督的旁觀者變成被大眾評判的當事者。
新聞報道的向度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指新聞事件本身的性質,二是指媒體報道事件表達的立場,觀點和態度。①首先從新聞事件來看這是一起關于食品質量的報道,結果的判定在京華報道之初并未得到官方的確認,面對結果未定的事件,媒體更應該以中立態度加以報道,督促企業在大眾監督下接受官方的檢查,而媒體自身并不應當對結果過早定性。《京華時報》報道的核心討論來自于“農夫山泉標準不如自來水”。在農夫山泉對該報道回應不積極的情況下,《京華時報》持續跟進對“標準”問題的討論同時,更多加入對農夫山泉回應行為的批評,并逐漸成為日后報道主題,這直接體現在“與其謾罵媒體,不如直面標準”、“請農夫山泉對著國標照鏡子”等直接的批評報道。這種風向的轉變讓大眾的關注點從標準混亂這個涉及政府、行業、企業、消費者等多方的命題轉向了一個企業面對媒體質疑作出反應的公關問題,無形中也構成了《京華時報》與農夫山泉企業的對立,媒體就此成為了事件的主角。而從媒體表達的態度上看,《京華時報》相關報道呈現基調多半是“批評”,“質疑”和“沖突”這樣的負面情緒,同時在報道中大量使用未加修飾的煽情詞匯,表達自己的傾向與意圖。在《京華時報》報道中出現“史所罕見,中外罕見”,“謾罵”,“執迷不悟”等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匯,并大段引用農夫山泉方面的回應,對于“滾出去”、“信口開河”、“顛倒黑白”、“信口雌黃”、“成見在心”、“不分青紅皂白”等刺激性字眼不作任何處理,態度溢于言表。媒體報道的中立性還體現在多方面表達事件各方觀點。但是《京華時報》在處理報道過程中很難見到有農夫山泉的意見表達。比如在字數約1500字的《農夫山泉回應質疑避談有害物質指標寬松》的報道中,相對客觀中立的內容表述大概是600字左右,農夫山泉聲明內容是200多字,引用對農夫山泉持批評態度的采訪人士的文字有近700字,從篇幅上看農夫山泉在報道中完全處于弱勢一方。
3、獨立性的缺失
在日益市場化的今天,作為市場參與者的傳統媒體也會涉足許多產業,但傳統媒體有其自身定位的特殊性,即新聞媒體在采訪報道時必須力求客觀公正。因此,保持自身獨立性不受其他利益的過多干預才能保證最大限度維護公共利益。那么在報道時做到利益回避也就成為當下的市場媒體必須考慮的因素。而《京華時報》自身經營的業務讓大眾對其獨立性產生極大懷疑。《京華時報》旗下經營京華小藍帽桶裝水業務在京與農夫山泉屬于競爭關系,考慮到之前《京華時報》對農夫山泉如此大篇幅的報道,集中火力抨擊一家與自己有交叉經營項目的企業,即便純屬巧合,也難免給人留下太多的遐想空間。同時《京華時報》過往的記錄也給大眾留下質疑的口實。京華時報前總經理崔斌,被指收達芬奇300萬公關費,遭免職;《京華時報》2011年曾經授予蒙牛最具社會責任企業獎,授予紅十字會最佳公益獎。這樣的“前科”,已經損害了這家報紙的聲譽。
二、對網絡時代傳統媒體施行輿論監督的反思
網絡時代,傳統媒體的定位已經發生了變化。互聯網豐富了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信息傳播的增速,各種網絡新媒體的出現,人們面對的不再是信息的匱乏而是信息爆炸。另一方面,傳統紙質媒體相較互聯網媒體,其最大優勢在于自身的專業性,尤其在網站不具備采訪權的情況下,許多信息的來源與核實最終必須依靠傳統媒體,那么傳統媒體已經不再只是信息的發布者,很多時候也是信息的核對者與篩選者,“把關人”的作用明顯。《京華時報》在22天時間里,用65篇稿件,87000余字,約36張圖的高密度報道向大眾報道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但是隨著農夫山泉在官方微博予以回擊以及五岳散人等著名媒體人在微博上發表相關文章后,網民由最開始對農夫山泉產品質量的懷疑轉向了對農夫山泉的同情以及對《京華時報》濫用媒體權利的批判。截止2013年5月9日,新浪網進行的微調查中2萬多網友近八成表示支持農夫山泉。這樣的態度轉變與《京華時報》的報道失范是密不可分的。傳統紙質媒體不再只是信息唯一的發聲器,盡管在《京華時報》報道中缺少普通消費者以及農夫山泉的聲音,但是通過微博這樣一個網絡自媒體平臺,企業與大眾可以更有力的表達自身的意見,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傳統媒體不能表現出自身專業素質就很難讓大眾信服。
網絡時代下傳統媒體的定位更要求傳統媒體施行輿論監督時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網絡時代下,信息的傳播速度已不再是問題,而在速度上傳統紙質媒體因為媒介形態的限制很難與互聯網媒體抗爭,但正因如此,對新聞質量與深度的追求才顯得彌足珍貴。在事實與觀點混淆,娛樂與信息模糊的今日,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不可或缺。客觀性與獨立性是新聞專業主義最顯著的特征,而為了貫徹這兩點,新聞從業者必須具有相當的專業知識,他們的方法為全社會所認同,包括新聞素材分類,平衡與對等原則,第三者寫作角度,中性詞與引語使用等在內的一整套科學步驟與秩序。②《京華時報》在報道中缺失的真實性、獨立性、客觀性恰恰就是新聞專業主義最重要的內核。
任何情況下,公共利益依然是輿論監督的核心。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擁有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③輿論監督并不如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具有法律的強制效應,但是輿論監督具有警示,提醒以及教化于前的功能,比如諸多被政府司法系統忽視的公共議題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提升事件關注度,最終得到解決。輿論監督同司法系統的配合更有效的保護公眾利益。而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權是公民知情權的延生,從這個角度上說,媒體是代公眾行使監督職能。維護公共利益是公眾將輿論監督權交給新聞媒體的期望。另一方面,由于新聞法的缺失,媒體施行輿論監督缺乏相關法律條款的限制與保護,更多時候媒體施行輿論監督都是靠自律。媒體將公共利益擺在核心位置,才能保證輿論監督時的態度中立客觀。因為公共利益不是牽涉到哪一群體的利益而是關乎大眾。《京華時報》報道農夫山泉的議題原本涉及的是食品安全這個非常敏感的公共議題,但其最終將報道的重點轉為對一個企業針對性的批判而忽視了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飲用水標準混亂的議題,致使《京華時報》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在大眾心中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①任叢,《比較分析中美兩國的低碳議題報道——以〈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期間的報道為例》,《新聞學研究前沿》[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②陸曄,《美國新聞業“客觀性法則”的歷史演進》[J].《新聞大學》,1994(2):52、53
③顧理平:《新聞法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239
(作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