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瑩
【摘 要】中東一直是世界政治的熱點地區,敘利亞則是其中的代表。本文著重探究中美新聞報道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區別。美國官方媒體和民間媒體對此的報道都極富介入性與煽動性,中國媒體則相對謹慎。這是因為兩國有不同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不同的價值觀和報道取向。對此我們應結合實際情況盡可能地摒棄狹隘,講求實事求是,踐行與堅守新聞人的價值與責任。
【關鍵詞】新聞報道 敘利亞問題 中國媒體 美國媒體
目前的中東,交織著美英中俄等大國和兩伊沙敘以巴等中東國家自身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矛盾。針對中東各類問題發生后的新聞報道,不同國家的媒體有著不同的解讀與判斷。本文以敘利亞問題為例,探究這種區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中美媒體在敘利亞問題上新聞報道區別的表現
無論是官方立場還是民間闡述,美國媒體對敘利亞問題的報道,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截然不同。如2013年9月10日,在敘利亞危機最為緊張,瀕臨戰爭邊緣之時,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電視講話,多次強調“美國不是世界警察”,并表示自己最初并不支持武力解決敘利亞事件。但8月發生在大馬士革的化武事件讓他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因為這對美國安全構成了威脅。針對奧巴馬的講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馬上發表社論,對奧巴馬之前的猶豫態度不滿,并大聲質問“正是由于奧巴馬的優柔寡斷, 中東很可能會在未來面臨一場浩劫”①,而美國一些私人報紙,如《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人》等,也希望政府能夠采取強力措施介入敘利亞事務。通過這些表現,可以看出無論是美國的官方媒體還是民間媒體,對于敘利亞問題的報道,都極富介入性與煽動性。美國民眾對于恐怖主義、化學武器等的擔心,使新聞媒體對事件的報道更加偏向于擴大其自身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為主。
而中國媒體對敘利亞問題的報道則相對謹慎。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當天發表社論稱:“中方一直敦促敘利亞各方立即全面停止暴動,切實落實安南“六點建議”、安理會有關決議和敘利亞問題“行動小組”外長會議公報,盡快開啟由敘利亞人主導的包容性政治過渡進程。②”而新華社、《光明日報》等也各自發表文章表示希望能以政治方式解決敘利亞問題,并更多的讓敘利亞人民來處理好本國事務,大國不要過多插手。可以看出,中國媒體對敘利亞問題的態度,多是通過大量反映戰爭對普通平民的創傷來反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并表達出一種對于地區不安定與武力沖突后果的擔憂與譴責。
二、中美兩國在敘利亞問題上新聞報道的區別產生的三個原因
1、無論是官方媒體還是民間媒體,對熱點外交事件的報道都有其固定和必然的邏輯性。即要通過新聞報道,為本國政府的外交政策提供理論支撐,為本國政府在該問題上的立場與行動提供合法化依據。如果能理解這種邏輯性,對美國媒體在敘利亞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咄咄逼人就不難理解。美國政府在中東有著大量的基礎性投資和對戰略性資源產業的資本控制,這令其對中東的基本政策導向有著長時間的傾斜。而在一系列看似為中東國家內部事務的事件里,美國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替本國政府干涉他國內政提供合理的依據,美國官方媒體與民間媒體都必然將新聞報道的主視角,集中在人權問題、人道主義、消除恐怖主義等方面,以期從法理上為之后的一系列外交政策提供說詞。而中國從國家戰略層面來講,始終堅持國與國之間的問題以政治協商為主,最大可能地避免武裝沖突。因此,為了使中央政府對外的政策更加明晰有理,也必須通過媒體的報道與宣傳,找出自身外交行為的合理性依據。
2、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新聞報道的受眾除了少數的政治精英,還有廣大國民。因此,媒體的報道不得不考慮本國民眾的接受程度。就美國媒體而言,美國長期是世界頭號強國,有意無意充當著“世界警察”的角色,因此在長時期的媒體氛圍浸染中,美國民眾對遠在萬里之外的他國事務相對而言更為敏感。加之“9?11”事件給美國人帶來的創傷,使普通美國民眾更加關注美國國家的本土安全,更加希望將威脅與挑戰控制在他國范圍內。為了迎合本國民眾的這種心理,美國的媒體在對敘利亞等中東問題進行報道時,無疑會將美國民眾最為關心的安全問題,恐怖主義威脅,原油產量等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報道,而對因中東局勢而導致的難民,人道主義災難和普通百姓的痛苦則反映較少。中國作為一個積極穩健的發展中國家,一直主張世界和平穩定發展,對外長期實行韜光養晦的發展戰略。經歷過長期被侵略傷痛的中國普通民眾也厭倦戰爭,講究以和為貴。這種心理預期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中國本國媒體在中東問題報道上的取向。設想一下,如果一家美國的媒體在對中東問題報道上采取保守立場,極力希望美國在該地區不施加過多影響。而一家中國媒體則在對外問題上咄咄逼人,希望中國能在中東問題上采取強力措施,那兩家媒體在本國的政治環境與民意期望下生存空間必然都不大。
3、中美兩國在對敘利亞問題上報道有所區別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在于媒體的“自由”并不是絕對存在的,媒體人的“新聞自由”也不是絕對存在的。此處所講的媒體不自由,并非單指政府對于媒體報道內容的審核與干涉,也不僅僅是說新聞人自身的職業道德感等等。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樣,物質基礎決定精神取向。中國與美國的媒體都不是懸空、脫離實際和環境而存在的。相反,無論是中國媒體還是美國媒體,從其組織機構生存發展和媒體人的生長成熟,都離不開本國所特有的環境和物質基礎,都經過長時間本國文化的熏陶。縱觀世界各國,在對于同一件事情的報道上,也往往是每個國家有著自己的特色與鮮明的價值取向。美國媒體強勢,中國媒體含蓄,法國媒體達觀,俄羅斯媒體尖銳……這些都說明媒體人所追求的完全客觀和報道自由并不能絕對存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而中美兩國媒體之所以對于敘利亞問題的新聞報道有著明顯的區別,根本原因正是在于兩個國家的媒體人的深層次價值觀與報道取向,都與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三、如何正確看待并逐步理解兩國新聞報道區別
要結合實際和現有條件爭取正確看待和理解兩國在新聞報道上的區別。
1、中美兩國媒體都應該努力擺脫狹隘的眼光,克服閉門造車,自說自話的尷尬局面。要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用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從長遠的目的來考慮問題。這樣,在對諸如敘利亞等熱點問題的報道上,才能做到不偏不倚,客觀公正。
2、講求實事求是。媒體人也應該在報道中盡力講求實事求是。將事件的本質和原汁原味的真相盡可能地呈現給公眾,將報道的目的放在啟迪民智,增強民眾的理性判斷,而不是將新聞采訪報道的定位放在引導與宣傳上。
3、踐行與堅守新聞人的價值與責任。在積極接近事件真相的同時,冷靜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將媒體人所特有的不偏不倚,無懼無畏的可貴品質發揚光大,實現新聞人自身的升華。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美媒體在報道熱點事件上雖然會有區別,但已不是意識形態與物質利益之爭,而是相互之間對于事件真相的比較與爭鳴。□
參考文獻
①格森,《敘利亞問題上等待的代價》[N].《華盛頓郵報》,2013-5-2
②鐘聲,《敘利亞需要包容性政治過渡方案》[N].《人民日報》,2012-9-26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