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玲
【摘 要】由新聞報道產生的輿論效應是由媒體和受眾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報道和公眾意見,引發道德審判。筆者由媒體對北京大媽“訛”外國小伙的烏龍報道出發,聯系過去一系列的相關事件如彭宇案,從媒體標簽化報道使得公眾產生的先入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眾對此類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斷,對媒體對“摔倒訛人”事件的一再關注以及由此引發非理性道德審判的原因進行分析,最終回歸媒體應恪守新聞的道德規范和輿論應保持的道德理性。
【關鍵詞】媒體 輿論 道德審判 新聞真實
一、新聞報道遭遇道德審判
2013年12月2日,一組“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圖片引發關注:從圖片上看一名中年婦女跪坐在地上,死死抱著一輛黑色摩托車,并拽著一名外籍男子的衣服不肯放手。而外國小伙站在一旁,表情無奈。
媒體對事件進行了集中的跟蹤報道,引發了社會對當事人強烈的道德聲討。而當“訛人”一說后來被證明失實,外籍男子確實撞上女子,隨著外籍男子辱罵的視頻曝光,后來照片拍攝者為其不實的描述道歉,媒體立刻為“訛人”大媽正名,輿論道德的聲討反轉。為什么照片發布后,不論媒體還是公眾就堅定是中國大媽“訛”了外籍男子卻沒有任何對照片和事件質疑?這場道德審判是媒體有意引導下的結果,還是無意招致的意外?
此次媒體對“訛人”事件的報道,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媒體在“泛媒體時代”下的責任的缺失,同時也映照出了輿論在如今時代下的“脆弱”和“叛逆”。當新聞報道遭遇公眾的道德審判,當新聞中的要素被貼上道德的標簽,媒體的引導力在引發的道德聲討中迷失。
二、新聞報道中透視出的道德脆弱
1、被綁架的道德——媒體之過?
當今社會已經不僅僅是媒介化的社會,很多學者認為是一個“過度媒介化社會”,媒介滲透進社會個人群體中的方方面面。而“媒介化社會”的最大危險在于,媒介為普通民眾設置了議題、媒介信息主宰了人們的意識,媒介力量空前膨脹。
大眾傳媒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即通過反映道德輿論、形成道德輿論、引導道德輿論,通過輿論的力量來維持社會道德,影響社會道德,并進而推動社會道德的進步和發展。媒體通過設置道德的議題來引領公眾對道德問題的共同關注,但是刻意過分歪曲虛假的道德議題設置會產生巨大的反效應。
社會為何對“訛人”如此敏感要追溯到2006年的彭宇案,一位老太在等車過程中跌倒摔成重傷,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而彭宇說自己看到老太跌倒在地好心去扶她,卻被誣陷為肇事者,而之后法院裁定老人勝訴,“扶人者”彭宇賠償老人損失。彭宇案的判決結果引發了媒體的爭相報道,一場關于道德的討論就此展開,類似“好人沒好報”、“老人慎扶、小心被訛”等觀念沖擊著社會的道德價值觀,由此產生的道德命題完全偏離了原本報道的本意。
法國哲學家、符號學家雅克·德里達(Derrida)認為,新聞媒體總是再現我們的世界和生活,但是我們總是很難區分正確的再現與錯誤的再現,而新聞事實的再現總是“伴隨著不可避免的虛構與錯誤”。在彭宇案中媒體將“好人沒好報”這樣被主觀虛構的道德觀念灌輸給社會公眾,甚至采取片面、極端的報道方式不斷進行再現。彭宇案是一個開端,標志著“訛人”被貼上了道德喪失標簽。
“議程設置功能”理論認為: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于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媒體刻意放大的報道、利用道德,利用負面新聞去強化社會公眾的道德成見,固化了人們“摔倒不能扶”的觀念,更甚者利用未經查證的失實消息或刻意制造的虛假消息不斷敲打著公眾的道德神經,深化了公眾對此類事件的片面的道德判斷。這種強加的標簽不失為媒體施加給輿論的一種隱性暴力。
2、受眾對新聞報道的解讀——植入道德審判
媒體的非理性帶來的是輿論的非理性,“訛人”報道一出,立馬招致輿論對所謂“訛人”女子的道德譴責。試問這樣的輕信又從何而來?
首先,受眾對于信息的接受并不是被動的,受眾可以自主決定是否接受信息。受眾以自己的認識、情感主動地去參與傳播,賦予傳播內容以各種意義。這種主動性體現在對于傳播內容的二次處理和加工。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需求賦予自主的理解。在看到“大媽被撞”、“訛人”等醒目字眼后,聯想到剛剛和過去發生的摔倒訛人新聞,受眾植入經驗的預判,自然生成道德的譴責。
其次,這種對信息的自發聯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是一種先入為主,一種刻板印象。社會心理學家泰弗爾指出,先入為主的想法或刻板印象所起的都是簡化信息的作用,讓復雜多變的信息變得容易辨認、記憶、預測,可以使人很迅速地對人或事有便捷的反應。便捷的反應、刻板成見方便并加速了信息的傳遞,媒體和公眾共同成為了道德審判發生的催化劑。
第三,道德審判的產生,除了媒體潛移默化的作用,更多的是社會公眾日益積累對道德本身的不信任。在一而再的“敗德事件”的刺激下,公眾產生的對道德的疑慮已經影響了他們對于此類事件評判的主要衡量標準,甚至對于此類事件心中有了敗德“期待”。當新聞報道中某些標簽化的事實一旦與輿論的期待相符,受眾施加道德審判方面有了底氣,這也順應了受眾心中對道德敗壞現象譴責的心安理得,如此自然弱化了受眾對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愿望和行為。
三、當媒體理性和輿論情感碰撞
1、公正的道德維護——媒體的真實和理性
此次被歪曲的“訛人”事件以及新聞報道的烏龍反映出如今一些媒體將職業道德擱置一旁,加入社會公眾的道德審判中。“訛人”照片剛出,不去求證消息來源和真實性的情況下立馬轉載、并且單純依據圖片信息片面下主觀論斷,給大媽強植入“訛人”的標簽,讓失實消息進入公眾的視線。
在快速傳播時代下要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和新鮮性的同時,另一方面又要恪守媒體的職業道德操守。如果不去核實消息的來源和真實性,片面跟風搶在第一時間奪取受眾眼球甚至不惜利用夸張帶有偏頗性的標題,就很有可能使得社會公眾對新聞的誤讀。媒體在消息面前需要保持一份應有的理性和冷靜,對新聞和輿論負責。
此外,媒體作為社會風氣的倡導者,社會道德的維護者,在保持理性的同時,還必須堅持新聞的真實、公正和客觀,還要承擔譴責邪惡,呼吁公正的道德責任。我們不否認媒體對社會中道德敗壞事件曝光的出發點,是要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倡導正確的價值觀。但同時,由于媒體對道德爭議事件的歪曲或誤讀,使得“象征性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媒體在道德爭議事件報道中放大了事件的負面影響,使人們對道德爭議事件的認識與事實有很大的偏離。過多的負面報道不僅不會有利于正確道德價值觀的形成,反而更容易引發人們的負面情緒。如今媒體應該更加注重傳遞正面的道德價值觀,讓人們相信扶起摔倒的人并不可怕,而漠視才是真正的道德敗壞,這樣就不會加深人們的道德恐慌,道德的善也才能被正確傳遞。
2、理性的道德審視——輿論情感
道德心理學中,所謂感性的道德判斷是指道德主體憑借他律的社會道德規范或自我感知的個性化利益需求,對感覺器官所直接感受到的道德現象及其關系,在思維中做出利益取舍和善惡評判。感性的道德判斷容易造成錯誤的道德判斷。此次“訛人”事件就是受眾進行的一次片面感性道德誤判,這也是一種感知異常性道德判斷。這使得個體僵化地看待道德現象、理解和運用道德律令。受眾將摔倒、訛人和道德敗壞三者聯系起來,非理性的判斷,阻礙了受眾形成運用理性的思維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
個體的道德感是輿論的支柱與根本。公眾對此類事件的關注實質是對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關注。輿論對于失德事件的集體追責也證明了公眾依然堅定維護社會基本的道德底線,這樣的譴責在另一方面也敲打著社會上失德的現象。可是倘若此種道德判斷由非理性的感情所引導,如此形成的道德輿論是非理性且被扭曲的。
因此,公眾的道德判斷需要的是正確的引導,受眾在觀看新聞、接受信息的同時需要保持一份理性,不要妄下論斷,不要讓情感代替冷靜的思考和分析,不要利用片面情感去進行道德判斷。對眾多的信息進行冷處理,多疑問多審視。
此外,媒體化的時代給予媒體更多職責的同時,也對社會公眾和媒體的關系提出了新的詮釋,媒體不僅要引導社會輿論,社會公眾更應該承擔起監督媒體的職責。公眾對于媒體的報道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去盲目地相信媒體,要辯證的看待信息的不同方面,分析背后的原因,只有在理性的道德審視之下,才能形成正確的輿論氛圍促進社會的道德建設。□
參考文獻
①[美]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劉海龍、連曉東 譯:《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M].北京大學出版社
②黃瑚:《新聞傳播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③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新華出版社,2004
④范淵凱,《道德與輿論之關系探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2
⑤王麗華,《媒介要正確引導道德輿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5)
⑥吳獻舉,《道德爭議事件的輿論誤導與媒體責任》[J].《湖北社會科學》,2012(9)
(作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10級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