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艷
【摘 要】都市新聞作為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接受。根據權威機構的收視率調查顯示,都市新聞的受眾遠遠超出其它類型新聞,高居榜首。然而,收視率一路上揚后,都市新聞卻漸漸走向了低俗化、媚俗化和黃色化之路。回顧新聞史,反思現狀,更能幫助我們認清都市新聞的“三化”歷程,分析它的傳播機制,以及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低俗化 媚俗化 黃色化 應對措施
一、都市新聞的源起
我國新聞業的市場和競爭是都市新聞興起的根源。新聞業自身的發展空間以及都市新聞愈發廣闊的市場空間都因媒介的經濟化不斷加深、拓展。另一方面,身處于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大眾也需要大眾傳媒快捷、大量、廣泛地提供各類信息。隨著人們經濟收入增加,閑暇時間的不斷增長,對文化消費提出了較之以往更豐富多樣的要求。
二、都市新聞“三化”的現狀
我們以湖南都市頻道為標本,對都市新聞的快速發展進行分析。作為湖南都市類媒體代表,湖南都市頻道收視率在湖南地區收視率高居榜首,超過了在全國收視率遙遙領先的湖南電視臺,成為了湖南人民每天駐足在電視前守候和等待,并且長時間觀看的電視頻道。為什么湖南都市頻道能夠撼動本地霸主湖南電視臺甚至中央電視臺的地位,在湖南地區人民的心中具有首要的位置呢?首先,從其辦臺歷史來看。2001年5月湖南都市頻道以“都市經典,先進文化”為理念建臺,建臺初期以其政治性優勢得到了各市縣鄉村的鼎力支持,并以“直播都市,在你身邊”為口號,體現了其持續的生命力,進而成為廣受湖南電視觀眾喜愛的首選頻道,收視率節節攀升。到目前為止,湖南都市頻道節目已經覆蓋湖南15個市、州,122個縣及所屬鄉鎮村;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它的節目單,它有“都市一時間”、“世界大不同”、“尋情記”等王牌欄目。其中“尋情記”,更是獲得大批的忠實觀眾。
然而在它較高的收視率背后,卻招致了新聞界專業人士的強烈抨擊。甚至,被觀眾挖出了其背后新聞的造假。除了“湖南都市頻道”新聞報道的不科學性,我們在網上也隨處可見一些博人眼球的都市新聞。這些都市新聞的特點是:
1、煽動性大標題。如:《奇!農婦身上天天“長”字》報道的卻是一位農婦普通的皮膚病。
2、采取種種欺騙手段,捏造新聞,或者干脆自己炮制新聞事件。如:北京電視臺的“紙包子”事件。
3、濫用新聞圖片。如:《三男強奸一女》,新聞卻是三只公狗和一只母狗在打鬧。
4、對于失敗者,表示虛假的同情引發社會關注。
5、一些星期日增刊出版刊登彩色滑稽連環畫和一些膚淺而又富于刺激性的文字。
6、報紙虛情假意,缺少必要的人文關懷。在被人們稱為羊城的廣州市,去年有30幾人因高溫難耐而亡,竟然有一些媒體稱其為“廣州酷斃30余人”;同樣的事件還出現在南京某地,有一行人死于車禍,而當地一家媒體竟然以《騎車人“中頭彩”慘死》這樣的標題去博大眾眼球。
總結其特性,我們不難發現都市新聞越來越走向了“三化”的道路。
三、都市新聞“三化”的負面影響
這些低俗化、媚俗化和黃色化的都市新聞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媚俗化”新聞
一方面嚴肅新聞占的比重少,而另一方面以名人軼事、日常事件、暴虐事件、災難事件、花邊軼事等諸如此類為內容的新聞數量卻在日益增長且所占比重也節節攀升。同時一些媒體有意無意夸大其詞來尋求低級趣味,描繪各種低俗情節,報道各種帶有黃色內容的案件。把色情、暴力的東西當作主流,嚴重污染了大眾的感官司。
2、標題千奇百怪
一些媒體主為了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不斷制造賣點,紛紛拋出撒手锏,新聞標題上,為了使題目搶眼醒目,使用色情和暴力掛鉤的字眼,如性、血腥、強奸、自殺、暴力、靚女、畸型戀情等等,以此刺激人的感官、強化標題,迎合受眾的窺私欲。
3、圖片媚俗低俗
一些媒體刊登媚俗低俗照片,嚴重擠占文字,沖擊報紙行業,影響媒體行業健康的發展,嚴重扭曲人的價值觀。
4、行文敘事化、情節化
都市新聞在報道新聞人物的細節化以及新聞事件情節化的時候往往追求懸念、夸張、渲染、煽情的文學手法,達到吸引觀眾眼球的目的,以此提高收視率。當前,在法制新聞報道中,“娛樂化”寫作風格表現得極為突出。媒體通過“大特寫”、“大渲染”,將一個個嚴肅的法律案件包裝演繹成一場場驚心動魄、聳人聽聞的“碎尸案”、“離奇死亡案”、“桃色風流案”,并對案件犯罪情節極盡渲染鋪陳,而對案件所帶來的警示作用卻往往惜墨如金,極少深入剖析。
四、都市新聞“三化”的解決對策
面對都市新聞“三化”的強勢席卷,我們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降低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1、強化媒介社會責任
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曾經指出,媒介的一個重要作用就在于它能決定人們看到什么,以什么比例及從哪種角度看到這個世界。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價值觀從單一走向多元,然而發達的資訊與豐富的信息致使辨別能力不強的人們產生混亂和無序的感覺。而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注重媒體的社會責任顯得尤其重要。媒體需要提供最重要的資訊并加以正確解讀給受眾,公眾借助傳媒這一有序化的資訊渠道,及時正確地把握社會環境的變化及其影響。另外,雖然新聞娛樂化的產生是基于各種深刻的原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公眾需求等等,但是,透視新聞娛樂化的背后,其操作主體與主要力量仍是新聞媒體本身。因此,新聞媒體有義務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強調自身行為的規范與自律,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教育。
2、強調公眾監督
我們必須強調社會監督的不可或缺性。眾所周知,公眾監督的作用十分明顯和突出。新聞業作為一種現代化社會分工產物下的行業,同樣也必須受到社會與公眾的監督和管理。與此同時,相比起其它行業而言,新聞尋租空間更大,這也是基于社會對新聞所賦予的包括輿論在內的等一系列權利。然而,權力泛濫和亂用就極有可能造成權力腐敗。因此,新聞媒介更須受到監督。當今,部分媒體已經樹立了“接受監督”的意識,例如,開設專門的媒體批評的欄目,開通舉報電話;同時部分公眾也漸漸的注重發揮監督者角色的效力,針對新聞界所出現的不良現象以及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的不軌行為進行了批評。
3、推進法制建設
一是要在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我國新聞法制建設,以用于新聞傳播活動中各種關系的規范與調節,在新聞法未出臺前,新聞從業者須遵守已經頒布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和各新聞單位所制定的規章制度。二是更加注重新聞職業道德的加強和改善,包括各級宣傳主管部門,各級記協在內的單位擔負著特殊責任,應該在構建與完善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基礎上,研究如何有效結合新聞管理和新聞行業自律,塑造一個扶正去惡的機制與環境,激勵正面,懲罰反面,從而真正切實履行監督職能。
4、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它應與包括道德、法制等等在內的素養共同構成當代人的基本素養。媒介素養教育,它應當使人們正確、合理地運用媒介并有效地讓媒介為我所用,進而培養成能夠有效的理解媒介所傳達的信息以及能夠對其價值進行單獨判斷的認知結構。其效用在于給予人們完整的知識結構,提供解讀媒介訊息的合理視角,塑造獨立掌控自己的意念和行為的能力。最終,受眾能夠積極地使用信息,成為信息的有效使用者。反之,則易被信息洪流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獲取的只是零碎的、無用的、不夠全面的信息,甚至深受負面信息影響。
結語
都市新聞的“三化”折射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其產生的負面影響對我國的文化根基也是一種銷蝕。作為傳播者,新聞媒體與新聞從業人員需要擔當起抵制低俗,反對媚俗,構建崇高的重任,構建“健康傳播”、“綠色傳播”的環境,同時社會大眾也應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培育高尚的社會責任觀與倫理觀。無規矩不成方圓。唯有新聞從業者不斷的完善自身和嚴于律己之后,我們的新聞事業才能真正發展壯大,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①李良榮:《新聞學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2
②宋小衛,《西方學者論媒介素養教育》[J].《國際新聞界》,2000(4)
③袁文麗,《終身教育背景下的媒介素養教育》[N].《光明日報》,2005-5-25
④喻國明,《從青少年抓起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養》[J].《中國青年研究》,2003(7)
(作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傳播系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