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摘 要】對于紙質媒體而言,語言文字的規范性一直是個基礎性問題,并且是影響長遠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解決新聞語言文字的規范性問題,既需要新聞從業人員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會予以關注和支持,只有這樣,我們的母語才能向健康規范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新聞語言 規范性 校對
一、造成新聞語言文字問題的原因
報紙的受眾范圍廣泛,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通過報紙,人們不僅了解最新的消息,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報紙語言文字的用法和習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報紙語言的規范性已不僅僅是差錯率的問題,還影響到公眾對語言文字規范性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規范性問題不容小覷。造成新聞語言文字規范性問題的原因很多,既有漢語語言本身的復雜性,也有人們長期的語言習慣影響。在當今時代,網絡文化更新了人們的交流方式,也創造了許多新的詞匯,語言環境的變化也是規范性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漢語語言本身的復雜性是新聞語言文字規范性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漢語是一門很復雜的語言系統。各種紛繁復雜的讀音、偏旁、部首、語法需要不斷地記憶、強化才能夠正確地識別。而這種記憶又必須得到長期運用才能成為我們自己的語言。作為新聞工作者,同樣也會受到這種復雜性的干擾。例如:“給予”這個詞語大家都很熟悉,字面意思就是給的意思。字典上還有另一種寫法“給與”,在多數時候,我們都會認為這是錯誤的寫法,而事實上,這兩者是可以通用的。另外,還有一個詞語“給以”。它也是給的意思,但它的后面不能跟人,只能跟所給的事物,且多為抽象的事物,比如“給以適當的獎勵”。不僅如此,前兩者的“給”讀音為“jǐ”,而后一個則念“geǐ”。如此復雜的區別,不要說普通人,就是專門從事語言研究的人員,也要經過細心的比較才能掌握。“語言規范是一個歷史范疇,規范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不僅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而且還是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①由此可以看出漢語語言本身的復雜性是新聞語言文字規范性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二)人們長期的語言習慣是新聞語言文字規范性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人們學習語言文字,除了教科書以外,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以各種其他形式學習語言文字。比如公共場所的一些宣傳材料,報刊雜志、電視、互聯網等等。并且在離開學校之后,這種學習方式占據了更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養成規范性學習的習慣,學到新的詞語或用法時,很少向字典求證。這樣長此以往,很容易產生以訛傳訛、字讀半邊等現象。試想,滿大街都是“家俱”,人們想不寫錯都難。另一方面,許多人在使用文字的過程中,態度不夠謹慎,總是以想當然的態度。比如很多人都喜歡用成語,但是對一些成語的意思和用法卻不是十分了解。有的人錯用成語“不刊之論”,認為其是不能刊登的文章。但事實上,這個“刊”是勘誤的意思,即不用修改的文論,那么兩種用法的意思其實是截然相反了。所以說,人們長期的語言文字習慣是造成新聞語言文字規范性問題的主要原因。
(三)語言環境的變化是新聞語言文字規范性問題產生的現實原因
當今這個時代,語言更新的速度是驚人的。每天打開電腦,輸入法都會自動更新自己的詞庫。互聯網的逐漸普及也改變了人們之間的交流方式。同時,以此為新的語言文化載體,產生了許多新的詞匯和用法。各種新穎的圖像、表情有時比語言更具表現力。更有各種虛擬的網絡社區,他們擁有自己的一套表達方式和風格,如果不了解他們的語言,真是不知所云了。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人們對電腦的依賴性越來越明顯,手寫的可能性也大大減少,規范性記憶也大大降低。因此,語言大環境的變化是新聞語言文字規范性問題產生的現實原因。
二、新聞語言文字規范性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常用語
在浩繁的漢語語言文字中,有一部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要經常用到的,它們也是新聞語言的主體。這些常用語由于使用頻率高,一旦形成錯誤的習慣就很難改正。現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1、詞語中某個字寫法錯誤
最常見的是將“勢”寫成“式”。比如將架勢寫成架式,思維定勢寫成思維定式。架勢有姿勢的意思,所以用“勢”,只要了解意思還比較容易區分,更多的人無法分辨的是后者。思維定勢是心理學名詞,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決定著同類后繼心理活動的趨勢”,所以也用“勢”。常見的例子還有將“青睞”寫成“親睞”,將“震撼”寫成“震憾”。
2、詞語用法錯誤
用法錯誤的常用語多見于同義詞或意義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詞語。比如截止和截至。兩個詞語都是動詞,同有停止的意思,但程度和用法不同。截止是不再向前延伸,到一定期限停止的意思,后面一般不跟具體的日期。如“某活動于某日某月截止”或“截止日期為某月某日”。截至則是一個沒有結束的過程,只是在某個時間段被切斷停止,后面多跟具體的日期,如“截至某月某日”。很多人都會將二者用錯,將應該用截至的地方用成截止。類似的還有“反應和反映”。
3、成語
成語一般都是由一個特定的典故引申而來的,所以寫法和用法都比較固定。人們在使用成語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理解成語準確的意思和用法,就會寫錯或用錯成語。常見的不規范問題也表現為兩種類型。
(1)成語中的字寫法錯誤
比較常見的是將“兩全其美”寫成“兩全齊美”。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個成語,基本的意思也都了解,即“做一件事情顧全兩面,使兩方面都很好”。所以齊在意思上是講得過去的。但事實上,這個其是代指那兩個方面,而不是同時或一起的意思。所以說,即使了解成語的意思,還是有可能寫錯。人們如果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使用成語,最好還是求證規范的成語字典。常見的還有將“美輪美奐”寫成“美倫美奐”,將“獨當一面”寫成“獨擋一面”。
(2)用法錯誤
成語不僅朗朗上口,蘊含的意思也很豐富。很多人寫文章時喜歡運用成語。但如果不了解準確的意思,就有可能用錯。因為有些成語的字面意思和真實含義有可能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的。比如有人會錯用“明日黃花”,將其寫成“昨日黃花”。“明日黃花”這個成語出自蘇軾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此詩寫于九月九日,即重陽節。中國古代習俗,重陽節是賞菊的日子。據說,過了重陽菊花即將凋謝,成了過時的東西了。因此,用“明日黃花”來比喻過時的事物或者抒發一種遲暮不遇的感慨。類似的還有上文中所提到的“不刊之論”。endprint
4、助詞
助詞中用的最多的是的、地、得,而助詞不規范性問題也主要體現在這三者的用法上。我們在工作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這三個助詞的使用上,小學生要比成人運用得準確,這可能跟學習語言的時間有關。我們在學習母語之初,都是從這些最基本的學起,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反而漸漸忘記這些基本用法了。
(1)錯用“得”為“的”
“茂盛的植物將農田覆蓋的嚴嚴實實。”
這里的“的”就應該改成“得”,表明一種狀態或程度“嚴嚴實實”的時候用助詞 “得”。
(2)錯用“的”為“地”
“突然就感覺十分地傷感。”
這里的“地”就應該改成“的”,因為傷感在這里變成名詞詞性了,就要用表定語的“的”。
(3)錯用“地”為“的”
“讓現場的客戶更加清晰的了解時代數碼港。”
因為后面跟“了解”這個動詞,所以要用“地”。
5、語法
新聞用語的語法失范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詞的運用失誤,包括實詞和虛詞;二是語句結構本身,還有相應的成分搭配不當。
(1)詞語的運用失誤
“父母一生坎坷,從貧窮到溫飽,再到現如今的滋味生活。”
這里的“滋味”應改成“滋潤”,因為生活是名詞,要用形容詞來修飾,滋味是名詞,不能修飾名詞。還有其他各種詞性用法錯誤。
(2)句法結構失誤,包括成分殘缺、搭配不當、語序不當、雜糅
“該起火災起因是由于火車在行駛過程中后車爆胎的原因而引起火災。”
典型的句式雜糅。首先,前面已經提過起因,后面就不要用原因。火災也不用重復兩遍。可以將此句改成“該起火災是由于火車在行駛過程中后胎爆胎而引起的。”
三、怎樣解決新聞語言文字規范性問題
(一)對即將進入新聞單位的人員進行語言文字規范化考試
新聞從業人員具有一定的語言文字功底。所以在招聘工作人員的時候,有必要對其進行規范化的語言文字測試,以確保其在進入崗位之后可以盡快適應工作環境。語言文字規范化測試應包括具體的文字識別、書寫、用法等。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源頭上保證從業人員素質,從而確保報紙的質量。
(二)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規范化培訓
時代的變遷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詞語和用法出現。這需要新聞從業人員在工作當中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所以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職業培訓,增添一些語言文字規范化訓練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編校人員從自身做起,注重積累
“現代社會的影視傳媒人員,不僅承擔著信息傳播的責任,更肩負著語言的傳播和示范任務。”②報紙的規范性問題需要報社內部各個環節的有效銜接才能解決。而編校人員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審閱報紙和校對報紙,最基本的是看其語言文字的規范性,其次才看思想性和藝術性。所以說,編校人員平時就要在工作中注重積累,最好是隨身攜帶編校手冊,將不清楚的記錄下來,再尋求字典進行求證。這樣日積月累,自身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從而保證報紙的規范性,不斷提高報紙的質量。
曾任國家語委主任的許嘉璐先生曾指出:“媒體語言(包括文字),尤其是廣播電視語言,太重要了——它對社會語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著任何其他載體不能比擬的影響力;現代化需要規范的語言文字生活和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文化,因而廣播電視語言應該規范而多樣,高雅而活潑。”所以說新聞從業人員在語言文字的規范性掌握上肩負著十分重大的責任。這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也需要報社內部、文化部門以及全社會都給予幫助和支持。□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百科要覽,http://xuewen.cnki.net/detail-r200607054.html
②王琦,《淺談影視傳媒的語言規范化問題》[J].《電影評介》,2008(2)
(作者:皖西日報社大別山晨刊記者)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