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昱
【摘 要】江淮時報作為一張宣傳報道政協統戰工作為主的時政類報紙,在新聞輿論監督方面注意發揮自身特色,與政協民主監督相互借力,大膽探索,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本文以江淮時報為例,對這一話題作一探討。
【關鍵詞】江淮時報 輿論監督 發力 借力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和民主政治不斷進步和發展,社會公眾對社會監督越來越充滿著期待。但是,社會監督體系仍然十分薄弱,監督方式、尺度和效果都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新聞輿論監督要積極發揮自身功能,同時與其他監督方式相互融合與借力,可以按照自身定位特點,發揮各種監督的優勢,從而達到更好的監督效果。
一、專家視角提升新聞輿論監督的深度
江淮時報的新聞輿論監督借力于政協民主監督,體現了江淮時報以宣傳服務政協履行職能的鮮明特色。人民政協是人才庫、智囊團。政協委員通過大會發言、調研報告、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向黨委、政府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對于每個選題,他們都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反復思考反復論證。他們不是簡單地反映問題的表象,而是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
新聞報道以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的獨特視角,反映政協委員所了解到的現實問題,和經過思考研究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意見建議,深入淺出地向讀者表達出來,從而使新聞報道更具權威性、前瞻性、建設性。
比如地溝油問題,成為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難點,也是政協委員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江淮時報采編部抓住這一問題,一方面派出記者深入現場進行暗訪調查,圖文并茂反映當前問題現狀和嚴重性;另一方面,追蹤采訪政協委員對這一問題的深入剖析,并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形成一組系列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尤其是政協委員提出的用科技手段將地溝油變廢為寶的建議,獨辟蹊徑,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頗具心意,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和采納。
這種報道的深度體現在它的思辨性。對待一個復雜的社會難點問題,人們認識上會有很大的差別,觀點必然呈現出多樣性。在政協委員履行職能的過程中,有時會提出各種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見建議,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經常會出現觀點的碰撞,這也是人民政協民主政治的原生態的反映。在新聞報道中適當運用政協委員的觀點交鋒,能夠使問題越辯越晰,使復雜的問題趨于簡單化。
比如,上海高樓大火事故發生以后,引發了政協委員對高層建筑防火問題的擔憂。委員們對于預防火災提出許多意見。有委員認為,解決高層防火必須從建設的技術規范方面入手,如設置專門的安全空間,完善消防設施,使用阻燃的建筑材料。也有委員建議,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消除火災隱患。還有委員認為,必須強化人們的消防安全意識,普及消防知識,一旦發生火災能夠自我撲救掌握逃生技能……該報道發表以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二、新聞手段拓展政協民主監督廣度
新聞媒體將政協委員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履職過程,用新聞手段,通過社會輿論來引導公眾參與,來促進政府改進工作。政協委員將社會現象進行概括分析,上升到理性思維。記者現場調查,還原政協委員所反映的現象,增強新聞事實的真實性,提高讀者的感性認識。這種新聞傳播使民主監督的社會影響力更加廣泛,民主監督的政治性、權威性、建設性得到充分體現,提升了政府部門的關注度和注意力,加大了有關部門辦理政協提案和社情民意的力度,從而推動了政協委參政議政的智力成果向現實成果轉化。
近年來,江淮時報對一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政協提案和委員建議,記者在進行提案建議本身報道的同時,還深入一線進行補充采訪,如,過度包裝、秸稈焚燒、公車改革、食品安全、政府效能、投資環境、學前教育……委員普遍關注的話題,通過兩方面結合采訪報道,收到很好的監督效果。
例如:食品安全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也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普通讀者的深切感受就是對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危害。
江淮時報曾以名為《食品安全: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深度報道通過專家解讀使人們了解到,不斷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還對國民的消費信心是一個重大打擊,產生社會信用危機,談食色變。同時對食品科學技術也產生了疑慮,對添加劑的使用、轉基因食品的泛濫、各種檢測的不確定性等等,都非常擔憂。另一方面,還不利于我國食品工業的健康發展,甚至影響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增收的步伐。在這篇報道中,委員、專家從政府部門分工協作、監管政策法規體系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生產技術提升等專業角度提出對策建議,通過新聞報道,深入淺出,引起社會共鳴,得到黨委政府重視,更有效地促進政府切實加以改進。
三、發揮化解社會矛盾的功能
當前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更多是源于各種利益訴求交織,不易化解而引發。各級政協委員代表著各個行業領域的精英,他們既為百姓代言,又是胸懷全局為黨委政府分憂,有著很強的公信力。某些問題政協委員通過建言獻策促進了解決。也有些問題解決條件暫不成熟,還有的屬于局部問題,受全局利益制約而無法解決。
對于這些問題,通過政協委員深入剖析,面向社會解惑釋疑,消解民怨。因此,江淮時報在報道的過程中一方面注意發揮監督優勢,同時在化解社會矛盾方面下功夫,有所作為。例如,關于實行階梯電價,公眾抵觸情緒日盛,普遍有“供電部門變相漲價”的疑慮。江淮時報及時采訪政協委員,請他們發表意見。政協委員首先分析了實行階梯電價的初衷和現實理由,同時又就防止造成價格不平等和政策不公平,以及如何保障困難群體用電等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委員們在向政府反映群眾訴求的同時,實際上也幫助黨委政府做解釋工作,委員們超脫于政府與群眾之外,其意見更容易被公眾接受。
再例如,2013年上半年,成龍捐徽州古宅給新加坡的消息一出,便引發各方關注。國內輿論大多指責地方政府及文管部門的不作為,大多數媒體文章也多停留在表面層,在焦慮優秀文化遺存流失同時,簡單地將不作為的矛頭指向了地方政府和文管部門。在這一片指責聲中,江淮時報的記者依托政協平臺,發揮委員專家云集的優勢,聯系到在黃山工作的專家級省政協委員,他們同時還是黃山市民建及民盟的主要負責人,這兩個黨派曾就徽州古建筑,多次組織專家進行過深入調研,其中一人的家族內也擁有一套古宅。通過他們的講述,江淮時報的記者得到了一般層面的記者們無法得到的幕后新聞,之后江淮時報迅速在五版《社情民意》專欄,以三千字的份量刊發了一篇名為《徽州古宅情,去留兩依依》的文章,在文內,記者抽絲剝繭地向讀者展現了這件熱點事件后的政府作為與困惑,及保護前景上的各種艱難博弈。中央級媒體《人民政協報》隨即在2013年5月6日的頭版頭條大篇幅轉載;中安網,黃山市政府網站全文轉載;省內普通讀者特地寫信致編輯部,與作者交流讀后感。這篇稿件的整體運作,是一次成功地利用自身優勢平臺,化解了不明真相群眾的誤解和怨氣。發揮好“減壓閥”和“排氣閥”作用。
四、積極營造良好的監督環境
我國已經形成了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政協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等完備的社會監督體系。開展人民監督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有利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要善于運用媒體,積極開展人民監督,為新聞輿論監督營造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弘揚正氣,針砭時弊,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新聞輿論監督直接面對公眾,敏感度高。新聞媒體要積極主動,挖掘新聞資源。2012年,江淮時報的記者在東至縣政協的一篇上報省政協的社情民意中,了解到由于對著名濕地—東至升金湖的保護力度加強,數以萬計的珍貴鳥類成群結隊來此過冬。候鳥數量太多,湖中能提供給鳥兒的魚蝦、植物等食物不足,大批候鳥結群啃食沿湖莊稼,農民損失慘重卻因為“環保”紅線,無可奈何。
政府的環保措施雖保護了侯鳥,卻又在不經意間損壞了當地農民的利益,違背了民意。江淮時報的記者,抓住上報材料中“損田逾萬畝”這個新聞點,在當年報紙上刊發了相關報道,在報道中,記者并不僅僅簡單列出新聞事實,而是又邀請政協委員中的相關專家來探討如何將平復當下環保與損田之間的矛盾,提出解決思路。
該報道獲得當年安徽省新聞獎三等獎。據悉,環保部門也采納了專家的意見,及時調整了環保思路,讓受損農戶得到適當環保補償,由此農戶利益和升金湖的環保得到雙贏。
在之后的采編部門總結會上,江淮時報的記者與編輯們更加意識到,新聞媒體在監督性報道中,要把握分寸,預測效果,防止激化矛盾。只有以維護人們群眾利益和社會穩定發展大局為根本出發點,才能提高輿論監督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淮時報社)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