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
【摘 要】自2011年8月開始,中宣部、國家廣電局、新聞出版總署等五部門,聯合提出在全國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給整個新聞界帶來一股清新之風,貼心百姓心聲的新聞作品不斷涌現,受到觀眾的好評。本文從敘事學角度探討陜西電視臺新聞聯播中的《記者走基層》板塊的敘事視角、敘事主體和敘事結構,為今后更好地做好此類欄目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走基層 敘事視角 敘事主體 敘事結構
央視《記者走基層》欄目自2011年開播以來,許多記者深入百姓,深入田間地頭,進行“蹲點”,腳“走下去”,心“沉下來”,用心靈的鏡頭,捕捉時代變遷,勾勒人間最為細膩的情感,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央視曾經播出過的報道《邵全杰的回家路》,轟動全國。曾有一位網友在微博中評論說:“超愛央視新聞的記者‘走基層(的報道),平實又充滿溫情。《邵全杰的回家路》,像追連續劇一樣期待看到后續的報道,開始覺得紀實新聞遠遠比任何電影要好,中國在變,一直在變。”
在中央關于新聞記者走基層的號召下,全國各地媒體人,深入基層采訪,做出了許多有特色、飽含情感的新聞報道,例如,陜西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的《秦巴大山深處的鐵路公交大巴》以及《數九寒天的堅守“黃河防凌人”》等。而通過分析這些新聞,不難發現,這些稿件的敘事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在新聞業務中,文本敘事是核心,是“從業者利用信息采集和處理技術,通過符號組構形成文本的一種社會活動。”①本文通過對《記者走基層》新聞敘事的考察,梳理新聞生產過程中,事件是如何在特殊的敘事視角、主體和結構的框架內進行,又如何呈現在觀眾面前,從而對記者怎樣進行走基層的報道,提供一些思考。
在以往的新聞報道中,媒體一向注重如何做到公正、客觀,以此反映社會最真實的一面。新聞事件的真相和事實,是新聞報道被受眾接受的基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新聞忌諱去和敘事或者訴說故事扯上關系。但是,新聞畢竟是記者創作出來的,記者不可能做到毫無主觀意志地去描述新聞的真相。所以敘事,其實也包含了記者的意圖,如他想讓觀眾們知道什么,他選擇了什么樣的事實真相來告訴觀眾等。
黎明潔在其《敘事學視角下的新聞寫作研究》中,將新聞敘事從三個維度來考察:敘事視角、敘事主體和敘事結構。筆者也嘗試從這三個角度,來分析該欄目的敘事特點。
一、新聞敘事視角
新聞敘事視角,是指一部新聞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②在新聞敘事學中,敘事視角分為全知全能視角、人物有限視角、純客觀視角、復合視角。全知全能視角,是指敘述者處于一種知道一切、不受任何限制的視角。人物有限視角,是指敘述人限定信息范圍,始終從人物的視角出發來進行敘述,也稱之為內聚焦。而純客觀視角是指敘述人的敘述是受到限制的,但是它的角度是從人意外的、機械的進行觀察得到的,反映外在人物的語言、行為等等。當敘述者在敘述過程中安排合理的視角轉換,使敘述視角超越某一單一視角的限定時,就形成了復合視角。
《記者走基層》的文本敘述,大多采取的是復合視角,純客觀視角與人物有限視角交叉靈活運用,在必要的時候,展現更為貼近人心靈的真實。在2013年1月14日的《秦巴大山深處的鐵路公交大巴》報道中,記者采用了復合視角的敘述角度,從候車大廳里提醒旅客檢票進站的廣播音開始,以客觀視角展開整個新聞,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候車大廳里,接下來會出現什么樣的故事,這不禁引起觀眾內心的疑問。接下來,片子分別從打工者、列車員、沿途百姓幾個方面,用他們自己的聲音,來表現這列只有幾節車廂的鐵路公交在當地人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走基層報道《寒冬采蓮人》中,講述的是在春節臨近,采蓮人冒著寒冬冰水,采摘蓮藕的故事。在這篇報道中,記者敘事的復合視角體現得淋漓盡致。記者跟著采蓮人下池塘,寒冬的池水凍得記者直打哆嗦。從自己體驗的視角出發,切實讓人感受到采蓮人的不易。然后,又觀察采蓮人如何采蓮,如何防止自己滑倒,通過采蓮人的講述,學會怎樣在淤泥中站穩并采摘。記者并不是簡單通過采蓮人告訴大家這項工作有多辛苦,視角的選取是通過親歷、體驗、參與來表現,讓人感到真實可信。
二、新聞敘事主體
新聞的敘事主體,其實是指新聞文本中記者的形象。在新聞文本中所體現出來的觀察、感知、判斷、看法態度等等,都是由敘事主體也就是記者傳遞出來的。經過對《記者走基層》欄目的分析,可以發現,記者的角色,從一個客觀的見證者,變成了一個事件的親歷者,對新聞事件的介入,也呈現出了由淺入深的過程,表現了新聞報道的貼近地氣,貼近生活的特點。
例如《黃河防凌人》,講述的是三九寒天,黃河岸上的一群防凌人的故事。故事是從一個普通的防凌人一天的工作開始的:
(同期聲)“航棟,走,去壩上巡查去,救生衣穿上……”
上午十點多,大荔黃河河務局牛毛灣河務段的4名工作人員走上河堤,開始當天的第二輪巡查。4個人中年齡最大的叫王振朝,今年59歲……
隨后,我們的記者變身成為防凌人中的一員,跟隨這群人的腳步,體驗防凌工作的各個環節,走26里路巡查一次河堤,甚至是到常容易發生險情的河段,隊員們一路上需要非常團結,彼此照應,因為之前發生過隊員掉入冰冷的河中的情況。而這時,畫面出現的是滔滔的黃河水的特寫,翻滾的浪花,讓人聯想到這項工作的危險性。
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記者只是通過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腳步,在親歷,在觀察,給廣大觀眾展示了一群令人尊敬的防凌工作者。而正是這種日記式的寫法,擺脫了以往新聞報道正面宣傳的那種宏大敘事的風格,關注細節,深入心理,卻給人以非常真切的現場感和心靈上的觸動。
三、新聞敘事結構
自全國新聞戰線開展“走轉改”活動以來,“改文風”體現在新聞報道敘事上較為明顯的特征,就是敘事結構越來越多元,散文式、華爾街日報體式等諸多的新形式開始被靈活運用在新聞報道之中,這也使《新聞聯播》節目開始出現靈活、獨特的格調,受到觀眾的歡迎。endprint
在記者走基層的眾多新聞報道中,有一個共性,就是報道都是以人帶動整個事件進展,人成了貫穿整個新聞事件最重要的因素。以小切口進入,然后全文又呈現出類似散文式的結構,有亮點細節,但是這些亮點細節并不是隨意堆砌在行文中的,而是跟隨著記者的觀察,記者在其中扮演了穿針引線的作用。還以《黃河防凌人》報道為例,這篇報道中幾段同期聲,都是幾個非常細膩閃光的點。例如,防凌人每天要巡查三四次,吃飯不能按時、一天隨時都處于待命狀態等等。這些細節前后的邏輯銜接,都是依賴于記者的腳步行跡貫穿起來的。
走基層報道《上學的“路”》,講述的是安康旬陽縣構元初級中學九年級的兩個女孩子,因為各種原因,對初中畢業后的求學之路做出艱難選擇的故事。這篇報道的結構是由兩條線索貫穿,16歲女孩趙元霞和同學任登密,故事從趙元霞上課走神開始,引出兩位女孩子面對今后的求學之路的困惑與擔憂,進而展開兩個貧寒家庭的故事。兩條線索各自獨立,卻又相互映襯,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給人感覺整個報道與眾不同。
四、《記者走基層》報道的啟示
在走基層系列報道中,我們發現,記者一改以往的“高高在上”報道風格,靜下心,俯下身,沉下氣,做出來的報道讓人感覺更真實,更容易接受。通過走基層,記者親身經歷農村生活,體會勞動艱辛,對社會的認識也加深,能發現許多以往發現不了的問題,這些都值得記者去研究,去思考,也更需要記者把它們都報道出來,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促進問題的解決。
我們說,在媒體競爭白熱化的時代,做好新聞宣傳,弘揚正能量,是時代的需要,但是以往那種宏大敘事式的宣傳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廣大觀眾的信息需求和接受喜好,以故事化的、平易近人式的敘事方式做新聞,更能為人所接受。改變敘事方式,改變宣傳策略,其實說到最基本的一點,就是需要記者改變在新聞報道中的角色,改變自己觀察事件、觀察社會的態度,只有這樣,做出的報道,才能在平凡中蘊含不平凡。因為事實的力量,才是真正能感動人心的。□
參考文獻
①蔡海龍,《傳媒生態視域下的新聞敘事研究》[J].《現代傳播》,2010(5)
②楊義:《中國敘事學》[M].人民出版社,1997:191
③王春泉:《新聞采訪技巧:理論與實踐》[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④丁柏銓:《中國當代理論新聞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⑤劉倩、周晶,《從〈新聞調查〉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畫面的敘事功能》[J].《新聞知識》,2011(11)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