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
【摘 要】2004年4月,重慶電視臺開播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天天630》。近十年來,這檔時長為90分鐘的新聞節目創造出較好的社會效益,成為重慶地區影響力最強的電視節目之一。通過對《天天630》節目進行內容分析,發現與之類似的電視民生新聞具有以民為本、服務民眾、受民關注的特點和優勢;同時也表現出內容較為瑣碎,易流于世俗的不足。通過綜合分析,筆者認為,電視民生新聞應該繼續走“親民”路線,但同時也要避免在內容的選擇或角度的選取上滑向低谷。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 《天天630》 三貼近 以民為本
一、電視民生新聞產生的背景
1943年,陸定一先生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中對新聞做出了定義: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報道。①這一定義強調了事實和報道之間的聯系,卻忽略了另一傳播要素——受眾。隨著傳播學理論研究的由淺入深,我國的傳播模式也逐漸呈現出“受眾本位”的發展趨勢,民生新聞正是這種趨勢的有力體現,它的出現把受眾的位置擺在了更高處。
在我國,民生新聞發軔于報刊。最早提出“民生新聞”口號的是創辦于2001年的《晶報》。這份都市報當時明確宣稱“以民生新聞為特色”。到目前為止,民生新聞還只是業界的一種提法,對它的內涵和外延尚無確切定論。那么,電視民生新聞到底源起何時?學界一般把2002年江蘇臺《南京零距離》的開播作為國內電視民生新聞時代的自覺階段。作為一檔日播類新聞直播欄目,《南京零距離》一經推出即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熱烈歡迎,并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此后四五年間,各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像安徽電視臺的《第一時間》、湖南經視的《都市一時間》、成都電視臺的《成都全接觸》還有重慶電視臺的《天天630》等等,一股熱烈的“民生”浪潮在全國席卷蔓延。電視民生新聞的出現,大膽地突破了“我播你看”的基本模式,讓新聞本質回歸到“廣大群眾欲知、未知、應知的事實報道”②上,在形式上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觀眾不再是電視機前的傀儡,而是能主動地參與到傳播活動中。
二、《天天630》的“民本”思想
重慶本土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天天630》以“守望社會、輿論監督”作為核心競爭力,以“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三貼近原則作為實踐標準,自開辦以來始終把新聞價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由此深得重慶老百姓的喜愛和信賴。節目開播后僅用了短短四個月時間,即實現了收視翻番,并在此后一直保持高位,成為重慶地區最受市民歡迎的電視新聞節目之一。節目踐行的“貼近原則”來自于中央:新聞報道要遵循“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三貼近”原則。③“貼近群眾就要觀注民眾,服務民眾就是關心民眾?!彼曰鸨罡镜脑?,正是緣于它的這種以人為本、以受眾為中心的理念優勢。
1、與民互動,以小見大
“天天630,貼近老百姓”是《天天630》節目的定位語和宣傳詞。這句話不僅為重慶市民所熟悉,而且也是他們對《天天630》的客觀評價和由衷贊嘆。200多萬重慶市民已逐漸把在傍晚收看《天天630》作為了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天天630》也由一個新聞節目演進成了一種生活現象、一種市民現象甚至一種社會現象。
節目的新聞線索大部分來自人民群眾:一般先由群眾反映情況、提供線索,再由記者對新聞線索進行價值判斷,通過主編審核后再實際采訪。目前,《天天630》有熱線電話9部,配備15名接線員,每天接到各種線索、投訴近1000個。
在報道中,《天天630》盡力做到“讓事實說話”,雖然是幫人民群眾反映情況,解決問題,但絕不“居高臨下”地做“救世主”。所以,盡管它對社會的批評報道較多、監督力度較大,卻并沒給人盛氣凌人的印象,很好地體現了節目“關注生活,貼近生活”的風格與宗旨。
2、輿論監督貫穿始終
《天天630》在輿論監督報道方面始終堅持以“客觀的報道、公正的評價、善意的取向、建設性的態度”為基本原則,節目的新聞報道在為人民群眾反映情況、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對相關部門、公眾人物、公共事件等進行輿論監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2008年,對于大足縣車管所亂收費,車管所領導被撤職等報道,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2009年10月,報道了綦江縣馬家坡廉租房的居民入住一年多,天然氣卻遲遲不通的新聞,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及時解決了廉租房居民們的用氣問題;2010年12月,報道了康福德高駕校違規操作、涉嫌作假,身在其中的市民經新聞了解情況后,紛紛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己的利益;2011年12月,新聞《罰款隨意變如此執法違法》報道了某區交警違規執法,直指“交通執法不能如此隨意”,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和有關部門的關注;2012年11月,報道了武隆縣汽車站綜合樓電梯從交房起就問題不斷到現在主機報廢,給市民帶來極大不便的新聞,呼吁相關部門重視與整改。
從以上事例可以窺見,《天天630》在實際運作中一直與人民并肩,作為人民的喉舌,將輿論監督貫穿始終,對公共權力、政府職能部門實行監督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中宣部新聞局在《新聞閱評》中指出:“對輿論監督的報道,《天天630》努力促進問題和矛盾向積極的方面轉化,不渲染、炒作。有的輿論監督報道力求從正面進行引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不少報道都較好地體現了客觀與適度的原則,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有利于化解矛盾和促進問題的解決。”④
3、正面報道,牽動民心
《天天630》始終致力于宣傳包括:“守法、公平、互助、愛心、奮斗”等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通過探索新形式和新樣態來凸顯正面報道?!短焯?30》大量報道了反映人民群眾“陽光溫馨歡樂”的相關新聞,并著力打造了三個體現“陽光溫馨歡樂”的特色欄目:《重慶好心人》、《我的親情故事》以及《請讓我來幫助你》。此類正面報道的推出既擴大了節目影響力,也讓群眾與節目貼得更緊。通過一個個感人故事,節目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宣傳蘊含其間,達到了極佳的正面宣傳效果。endprint
4、公益活動,貼近群眾
隨著社會的進步,公益活動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因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十分有利于媒體整合多種資源,形成媒體與社會的聯動。《天天630》節目開播以來,于不同階段推出了《天天630春來進社區》、《夢在深秋愛相隨》、《我們是一家人》以及《我想有個家》、《冬日陽光·溫暖你我》等大型公益社會活動。尤其是2010年的大型公益活動《我想有個家》和2011年《冬日陽光·溫暖你我》,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2010年,《天天630》聯合重慶李家沱福利院開展了“我想有個家”大型公益活動,為孩子們在社會上選拔合適的“愛心父母”入住福利院,并全程跟蹤報道,直至系列節目播出完畢,市民的關注熱情依舊高漲。2011年春節前后,《冬日陽光·溫暖你我》的大型公益活動啟動,節目圍繞關注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及給他們獻愛心為中心積極展開報道,得到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我想有個家》、《冬日陽光·溫暖你我》系列節目的報道,在社會上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和強大的號召力,對打造節目品牌、推動節目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電視民生新聞顯露的不足
電視民生新聞給各級電視臺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成為各級電視臺的亮點和看點。民生新聞的火爆異常,使得全國各地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同一時間段播出的盛況已是到處可見;同時,電視民生新聞在全國的同質化競爭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且有擴大的趨勢。隨著新聞實踐的深入,大眾的審美需求也隨之提升,在他們審視的目光下,電視民生新聞更重要的不足之處也逐漸顯露出來。
“民生新聞在很長時間是關注電視觀眾的心態,從最初的一些獵奇、好奇的心態轉向了審視,觀眾和民生新聞在一起成長。早期一起車禍還能吸引大家的話,七年以后觀眾可能對這種新聞產生厭煩。”⑤《南京零距離》制片人周炎這樣分析。
節目取材和播報方式軟化,以民眾的需求為中心定位是基于“民本”的思想,但取材軟化不等于在選材的時候沒有要求,而“以民為本”也不等于一味地迎合民眾的趣味。以《天天630》為例,節目曾報道過一家門市的小貓在玩耍中踩到電話的免提鍵,然后再按到重撥鍵,將電話打到主人的手機上這樣一則新聞。當然,這類趣聞也是平常百姓的生活點滴,但選取如此瑣碎并毫無代表性的題材并非明智之舉。
電視民生新聞以社會新聞為主要內容,決定了其“軟”的表達方式。但如果把握不好“軟”的尺度,將很容易在內容的選擇或角度的選取上滑向低俗。為吸引觀眾眼球,對暴力、色情事件趨之若鶩,熱衷于跟蹤報道兇殺、婚外情等題材,盲目滿足受眾簡單娛樂心理,只會逐漸出現低俗化媚俗化的傾向?!短焯?30》節目也曾多次報道過少年聚眾斗毆、懷孕花季少女、騙財騙婚陷阱等,此類新聞的出發點本應是幫助、提醒民眾;但類似事件重復播出,只過多地關注表面現象,在報道中為了使新聞“好看”,不加思考地迎合觀眾獵奇心理、窺視欲望,而淡化了結果,忽視了影響。
結語
以電視民生新聞為代表的民生新聞常常被民眾稱作“老百姓自己的新聞”,這要歸功于其服務民眾的價值理念。電視民生新聞應該發揮其優勢,繼續走“親民”路線,踐行“三貼近“原則,以民為本、服務大眾。關注民生、貼近百姓、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挖掘重大的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在描繪百姓的生活狀態、生活矛盾、生活風貌中呈現當今社會的全景圖。
與此同時,面對同質化競爭,電視民生新聞要竭力打造節目的形象品牌,在進行自身形象包裝及宣傳時,應當合理規劃,準確定位,力求精當、獨特、使人過目不忘。在選材的時候,除了考慮與百姓的貼近性,也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選擇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義的事件進行報道。
凸顯電視民生新聞報道選題的公共服務性,彰顯和諧的媒體生態,呈現正確的輿論引導,從而打斷電視民生新聞向市井化、媚俗化方向滑落的歧途,這是電視民生新聞首要關注的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媒介的發展,相信電視民生新聞在不斷成長中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逐漸發展成為新聞報道的主流之一。□
參考文獻
①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2001
②侯迎忠:《媒介與民生:電視民生新聞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傳媒大學,2008
③趙中頡,《廣電時空》[J].《新聞界》,2005(2)
④武興芳、江耀進,《民生新聞新聞模式全攻略(下)》[J].《中國廣播影視》,2006(1)
⑤黃寧,《電視民生新聞:隱憂與改進》[J].《視聽天地》,2006(2)
(作者: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