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娛
【摘 要】隨著電視直播平臺的常態化,越來越多的主播、記者需要改變以往的工作模式,從心理和業務層面上全面適應“大直播”時代的要求。本文以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欄目為例,從尊重現場、處理意外、個人形象、直播語體、相互配合等幾個方面,結合相關實例闡述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報道的原則性要求。
【關鍵詞】現場直播 《新聞直播間》 出鏡記者
現場直播,重在“現場”二字。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新媒體的蓬勃發展,電視直播已經越來越常態化。連線、訪談、實時信號……多種手段的應用也讓電視新聞將時效性特點發揮到了極致。1940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愛德華·默羅,以一句“這里是倫敦”打開了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先河。1997年,以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新聞事件為契機,以央視為代表的中國電視開始了現場直播報道這種立體化直播的新嘗試。“而在不斷創新電視新聞報道手段和形式的今天,現場直播報道無疑是最具時效性和競爭力的電視新聞表現手段。它由于傳播方式上的貼近感和親和力而備受觀眾歡迎。”①
在2003年央視新聞頻道開播后,現場直播報道被逐漸應用到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當中,2009年8月1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推出之后,現場直播報道逐漸成為常態化的新聞報道方式。現場直播報道,對出鏡記者的個人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文化修養、專業技能、政治敏感性、應變能力等等。因此,現場直播報道中要把握好以下幾點原則性要求。
一、學會尊重現場
新聞現場是指新聞事件正在發生時的現場,它是新聞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新聞現場內蘊含著很多細節,是現場直播報道前應著重了解和挖掘的地方。因此,現場直播報道中要尊重現場,發現現場,捕捉現場的細節。一些負責現場報道的記者,很早就到了現場,卻始終站在攝像機前,拿著寫好的稿子,一邊化妝一邊背,并沒有發現現場和探究細節的準備。
2010年4月19日央視的《新聞直播間》節目中,記者張泉靈在玉樹地震災區格薩爾廣場與主播進行現場連線報道,她在短短兩分鐘的報道里先是用具體數據說話,介紹了事先了解到的帳篷區的情況信息,隨后又通過一個被解放軍救助的小嬰兒“金珠拉毛”的故事來告訴大家救助站的工作細節,內容緊湊,信息量大,情節感人。如果沒有前期在現場進行的細致的觀察采訪,報道當中的很多閃光點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呈現。
二、學會處理意外
在新聞現場經常會出現各種意外,現場的環境因素、設備的技術因素都有。這就需要現場記者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業務上的準備。心理準備是在遇到意外時要做到坦然冷靜,盡可能順利的完成連線任務。業務準備是指當遇到各種突如其來的因素時出境記者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接著說。比如,作為一個現場報道的記者,如果突然聲音斷了,但直播還在延續,只要繼續說就能給臺里主播、導播和技術人員贏得處理意外的寶貴時間。即便信號全斷掉了,也不會對出境記者本身造成影響。
今年的廣東恒大對陣首爾FC的亞冠聯賽決賽備受全國觀眾的關注,央視《新聞聯播》也是在直播中現場連線前方記者劉繼宏,但是第一次連線由于技術等原因,我們在聽完主持人問完問題后就聽到雙視窗中劉繼宏在不斷地大喊:“我聽不見”,演播室只好匆匆的切斷了信號。現場連線的記者必須要在連線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旦意識到鏡頭切到自己,就要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到播出。
三、正確看待直播中的個人形象
在現場直播報道中,現場記者希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下意識的顧及自己的形象或形象不符合出境要求,都有可能引發觀眾的厭惡或信息接收的不暢。女出鏡記者在做現場連線報道時,頭發經常會成為“搗亂”的因素,特別是在戶外遇到大風天氣,經常會看到正在直播的記者不斷地用手撥弄自己的劉海,如果不管不顧,又會被頭發遮住臉,影響職業感,這個時候就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防止類似情況的發生。另一方面,作為出境記者,內心過分關注形象時,思維就下意識的停頓了,如果連內容都無法表達清楚或個人形象影響信息接收,那也就失去了出境的意義,形象再端莊大方、美麗優雅都是無用的。其實我們反過來想,記者的最好形象就是在表達內容時候的工作狀態,給人以專業性的美感。
四、把握好現場直播報道的語體
在現場的直播報道當中,語言最需要強調的,是符合現場報道要求的有細節、有內容、有現場感的新聞語體。我們有時候看到一些報道當中有很多的假話、套話、空話,這往往是因為出境記者拿著別人或自己提前寫好的稿子現場去背的原因。真正到現場應善于用現場的細節來陳述。這就與第一點談到的尊重現場密不可分。現場直播報道并不需要記者把話說得多么無懈可擊,因為新聞現場本來就是不斷變化的,現場直播的魅力也正在于觀眾接收信息的同步性。所以有效信息是排在第一位的,而這些有效信息恰恰是由記者捕捉的來自現場的信息細節。
2012年11月9日央視的《新聞直播間》節目中,主播郎永淳在連線央視駐中東記者時,她先是拿出一份當地報紙進行解讀,然后緊張忘詞,磕磕絆絆,主持人只好救場切斷連線。后來了解到由于前方提詞器出現故障,連線記者習慣了寫好連線稿然后對著鏡頭念的模式,在出現技術問題時就會出現直播事故。而當天在網絡上,“央視記者直播十八大時忘詞連線中斷”的新聞通過網絡傳播,成為了公眾討論的焦點。在這個出境記者斷斷續續表達出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份提前寫好的具有“辦公室語體”色彩的稿件,單純靠背而不是講述來進行現場報道,出錯也就在所難免。
五、學會跟攝像配合
好的現場記者是善于跟攝像配合的,現場直播報道的記者在連線前或連線時更像是一個現場的導演,善于與攝像合作,利用鏡頭捕捉更多的信息呈現給觀眾,而不能單純的為了追求出境率,忽略了通過鏡頭所能傳遞出的更具有價值的現場信息。
2010年4月19日央視的《新聞直播間》節目中,主播文靜連線四川瀘州水災現場的記者尹響。尹響在報道中就選擇了洪峰過境后靠近江面正在清理淤泥的街道,他自己站在淤泥中,在報道的同時指揮攝像拍攝現場的近景、遠景和江面水位的對比,配合現場清淤車輛的同期聲,結合自己的語言傳遞出了極具現場感的報道內容。
現場直播報道是最能夠真實地展現新聞事件發生發展過程的一種報道形式,同時它最能體現出鏡記者自身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然而我們也看到,在當前的電視新聞直播報道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的不足和缺憾。比如,抓不住現場的核心信息;不能準確地把握報道切入點;不明確自己在現場該說些什么、從哪兒說起、怎么說,以至于茫然應對、語無倫次,有時甚至是偏離主題;還有的記者在報道現場缺乏足夠的自信心和控制能力,等等。
在現場直播報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電視新聞報道的今天,電視語言傳播工作者,增強自己的“軟實力”是當務之急,因為這直接關系著現場直播報道的成敗和電視傳播的效果。而隨著“電視直播技術越來越來成熟,現場直播作為報道新聞事件的最快捷高效的電視手段,已經成為各家電視臺擴大影響,提高新聞節目競爭力的重要報道形式。”②在國外,很多新聞主播都是有一定年齡和閱歷的職業新聞人,而他們往往都出身于新聞一線,從出鏡記者做起。因此,了解現場直播報道的基本原則,在實踐中獲取經歷和經驗不斷提升新聞人的職業素養也是新聞主播的必修課之一。
電視新聞直播報道在我國還處于不斷發展和摸索階段,通過實踐會不斷總結出新的經驗指導我們不斷完善現場直播報道工作。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發揮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的強勁信息流,傳遞有效信息,影響受眾。□
參考文獻
①劉靜,《出鏡記者要善于“借題發揮”》[J].《當代電視》,2008(12):53
②張耀東、奚大文,《電視新聞的利器——現場直播報道》[J].《廣播與電視技術》,2004(2):26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