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東梅
醺醺然步出希臘“雅典國立考古博物館”的展場,恍如從遠古的時空跌回到現實,腦海里塞滿了石雕雄渾的影像,以及庶民農耕漁作的彩繪陶甕土瓶,那些林林總總的藝術創作和日用器皿,處處流露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美感,讓一個幾千年后遠從東方來的旅人,怔怔然醉入甘醇濃郁的文化氛圍中。
順著樓梯往下走,那里有書店、有餐館,更令人驚艷的是,有一方小小的庭院,花木扶疏,四圍走廊上擺置著各式各樣的雕塑品,選了張向陽的長板凳坐下,試著將沉浸在古希臘文明的思緒慢慢沉淀下來。

今天一早,在旅館用過豐盛的早餐,和男友相偕外出。他西裝筆挺,背上大會發的提包,里面裝著醫學會的資料簡介,精神抖擻地準備全心投入整天的醫學會議。我則一身輕裝,肩背著相機,后背包里裝有一本筆記簿、水瓶和食物。來到地鐵站互道晚上見,我沿著大學街往北走,今天要探訪的目標是"國立考古博物館"。沿途經過雅典學院、雅典大學和國家圖書館等希臘式建筑。陽光明亮,上班族行步匆匆,我一派輕松漫步在寬廣的人行道上,任憑車水馬龍,兩旁的建筑景觀已將心思引導入寧靜的場域中。多年的旅行經驗,已讓我凝煉出這套悠游自在的探索功夫。
邊走邊看,半個多小時后來到了“國立考古博物館”。
距離開館還有十來分鐘,在前方的椅子上坐下歇歇腿,為接下來的參觀儲備腳力。一向習慣當早起鳥兒的好處是,早早進入博物館可以避免擁擠嘈雜,能夠專心地觀賞作品。
這座歷史悠久的博物館,建于西元1850至1889年之間,是屬于古典主義的建筑,優雅地亭立在街角,與里面典藏的考古文物,有著里外相得益彰的古雅韻味。1891年,希臘政府將分散在國內各處的所有古代文物送到這里珍藏,館內的雕塑品都是古希臘大神廟和重要城邦的原作,展現出古代希臘雕塑的輝煌成果,功力之精致,令人嘆為觀止。
展場有兩層樓,極為寬廣,一間穿過一間,整個人穿梭在幽邈的遠古時代,每一個朝代自有它輝煌的文物,流連在各個展場里,恍如走入迷宮,置身在四周的古文物里,令人渾然忘了身在何處。
有幾件作品一直縈回腦海,印象鮮明。
一樓四廳有《阿格曼農王的面具》亮閃閃的黃金面具,彰顯出國王的尊榮,也呈現出邁錫尼時期的富裕和高度文明(史前時期又稱邁錫尼時代,約西元前2000至1200年)。
十五廳的《海神波塞頓的青銅像》(古典時期,約西元前五百至三百年)威嚴的表情,勻稱的結構,右手正準備擲出三叉戟,被稱為是"美"的極致。
還有《豐收女神蒂美特浮雕》女神正諄諄教導人類栽培小麥。
二十一廳的《騎馬少年青銅像》駿馬飛奔和背上少年的姿態,栩栩如生,充滿靈動感。
三十廳有《宙斯的大理石像》(希臘化時期,約西元前130年)呈現出肢體肌肉的張力及衣著的細致褶皺。
移步上二樓,里面琳瑯滿目的瓶罐,又是另一種撞擊,大至高過人頭,小至可以手捧,是古希臘時期的陶器(約西元前900至300年),有的以造型取勝,有些則彩繪出當時的民情風俗。除了陶器,還有在瑟拉島發現的西元前1550至1500年之間的精彩壁畫,如《漁夫》:裸身的漁夫雙手提著滿滿兩串鮮魚,臉部泛漾出豐收的喜悅;《兩個拳擊男孩》:靈秀的身材和友善的互擊姿態,令人忍不住嘖嘖稱奇。
這些精致的作品,透露出古希臘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所醞釀出的美感,也讓我們認識到這個民族追求“純粹美感”的精神脈絡。誠如柏拉圖所說:“美不只是藝術作品,而是一種完美的存在方式,是卓越和諧的反映?!?/p>
空氣中飄來微微咖啡香,把我從柏拉圖的冥想中拉回現實。
陽光暖烘烘,天空是典型的希臘湛藍,亮閃閃的陽光穿透橄欖樹葉灑下來,春風微微,葉影搖曳,將古今的場景連結在一起。
那些在餐桌前享用美食的人、流連雕塑品之間的人,仿佛回到古希臘的生活樣貌。
從背包取出一個蘋果、一粒橘子、一片烤餅,加上一壺水,就著滿庭春綠,好整以暇地享受著獨特的豐盛午餐。
鴿子和麻雀呼朋引伴地,時而在地上啄食,時而跳上雕像頭頂,或是停棲在石雕手上,吱吱喳喳交頭接耳,快樂又逍遙。
時間,仿佛凝結了,人與鳥與雕像,共享這靜靜的一方庭院,陶醉在幽雅的古希臘氛圍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