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鋒+劉寶元+郝常寶


豬流行性腹瀉(PED)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于1977年在比利時首次被發現,1982年被命名為豬流行性腹瀉,我國于 1980年首次分離得到PEDV。近年來,山東、河南、湖北等省多個地區陸續發生,漸呈流行之勢,仔豬死亡率最高,可達100%,給養豬業造成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就近期流行性腹瀉的流行情況開展調查,對病毒進行分離鑒定后對市場上不同類的疫苗免疫效果進行研究,確立了PED的綜合防控技術,為養豬戶提供參考,以推動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一、流行病學
豬流行性腹瀉可單一發生或與豬傳染性胃腸炎混合感染。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為類冠狀病毒,該病毒在65℃條件下10分鐘左右就可殺死;在陽光下6~8小時可滅活;在陰暗環境中7~10天具有感染力;用0.5%苯酚在37℃下處理30分鐘可殺死。康復豬可排毒2個月以上,甚至長達109天。
該病多發于冬季,山東省2010年冬季就曾發生,自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情況越發嚴重,表現為傳播速度快,很快波及到所有豬群,已經嚴重影響養豬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市售疫苗種類繁多,有聯合疫苗,有基因缺失苗,但疫苗質量良莠不齊,再加上抗生素的濫用,治療方案五花八門,亂用疫苗的現象非常普遍,導致毒株變異、毒力增強,給養豬業帶來重大損失。因此,研究一套合理有效的疫苗免疫方案,制定效果確實的疾病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二、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人工感染的潛伏期,新生仔豬為15~30小時,育肥豬為2天,自然感染可能稍長些。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水樣腹瀉,或者伴隨嘔吐。豬流行性腹瀉病常以暴發性腹瀉的形式發生在非免疫斷奶仔豬(I型)或各種年齡的豬(Ⅱ型)。患豬表現出嘔吐、腹瀉和脫水,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相似,但程度較輕、傳播稍慢;糞稀如水,呈灰黃色或灰色;嘔吐多發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少數患豬體溫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種豬。癥狀的輕重隨年齡的大小而有差異,年齡越小,癥狀越重,1周內新生仔豬常于腹瀉后2~4天內脫水而死,病死率70%~100%。斷奶豬、育肥豬以及母豬常呈現沉郁和厭食癥狀,持續腹瀉4~7天,逐漸恢復正常。成年豬僅表現沉郁、厭食、嘔吐等癥狀,如果沒有繼發感染且護理得當,豬很少發生死亡。
剖檢可見主要病變為小腸膨脹,充滿淡黃色液體,腸壁變薄,個別小腸黏膜有出血點,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小腸絨毛變短,重癥者絨毛萎縮,甚至消失。胃經常是空的,或充滿膽汁樣黃色液體。其他實質性器官無明顯病變。
三、病毒分離鑒定
從2013年9月開始,沂水、莒縣地區曾有2個養殖場(豬群總構成為母豬1227頭,種公豬40頭,育肥豬6833頭,保育豬和仔豬3817頭)發生過仔豬腹瀉。隨機采集臨床有腹瀉癥狀的哺乳仔豬采取小腸內容物,共10份,送到山東農業大學實驗室檢測,證實該病原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
四、疫苗免疫試驗
1. 試驗材料
①試驗豬
本試驗于2013年10~12月在沂水錦程畜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環保豬場進行。隨機選取同期妊娠健康母豬20頭,隨機分為A、B、C、D、E共5組,每組5頭,相互分欄隔離飼養管理。
②試驗用疫苗
本試驗所用的兩種疫苗均從市場購買,分別為TB腹瀉特制二聯滅活苗、青島易邦PEDV基因缺失苗。
③病毒來源
本試驗攻毒所用的病毒液來自本場經過病毒分離鑒定的毒株——7日齡仔豬腸道及內容物,RT-PCR檢測為PEDV陽性,加入青霉素、鏈霉素研磨,使其終濃度為1000IU/毫升,加入到30%甘油生理鹽水中,-20℃保存備用。
2. 試驗方法
①試驗前準備
試驗開始前給母豬標耳號、仔豬稱重,觀察豬只采食量、糞便和精神狀況等,做好相關記錄。采用RT-PCR方法對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輪狀病毒基因進行檢測,確定為陰性。
②疫苗接種。對4組共20頭試驗豬按說明后海穴注射疫苗,對照組5頭不進行疫苗免疫。A組于產前70天注射TB腹瀉特制二聯滅活苗,產前40天加強1次;B組于產前60天接種PEDV基因缺失苗,產前40天加強免疫1次;C組于產前70天注射TB腹瀉特制二聯滅活苗,產前40天加強1次,產前60天接種PEDV基因缺失苗,產前40天加強1次;D組在產前40天,實行反飼試驗,直接飼喂經抗生素處理的PEDV陽性仔豬腸道及內容物5毫升/天,連續飼喂3天;E組為空白組。
③攻毒
劑量為5毫升/頭,方法為口服。攻毒后觀察記錄母豬、仔豬的采食量、精神狀態、排便、發病和死亡等情況。
3. 結果
攻毒后,豬只的基本情況見表1。妊娠母豬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糞便呈水樣、惡臭,治療后1~2天康復,無死亡。哺乳仔豬死亡率較高,仔豬最早出生后2小時出現腹瀉癥狀,腹水和運動僵硬見于接毒后20~30小時,最晚見于90小時。腹瀉開始時排黃色黏稠便,以后變成水樣便,混雜有黃白色的凝乳塊,腹瀉最嚴重時糞便幾乎全部為水。嘔吐、腹瀉的同時患豬伴有精神沉郁、脫水、眼窩下陷、厭食、消瘦和衰竭。癥狀的輕重與年齡大小有關,年齡越小,癥狀越重。剖檢可見小腸腸壁變薄,呈透明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出血,腎臟有出血點。
所選兩類疫苗均為目前市場上所售的中高端產品,通過試驗結果可以看出,此次流行性腹瀉病毒致病性較強,對照組死亡率最高,7日齡內死亡率為74%,總死亡率達85.1%;基因缺失苗的免疫效果優于TB二聯苗免疫效果,而兩者聯合后免疫效果最好,7日齡以后死亡率僅有3.7%。采用反飼效果比疫苗單用效果稍微好一點,總死亡率達到35.7%。
五、結論
通過以上試驗,可知產前70天注射TB腹瀉特制二聯滅活苗,產前40天加強1次,產前60天免疫PEDV基因缺失苗,產前40天加強1次的免疫方案對豬群能夠產生有效的免疫保護。
對中大豬、成年母豬發生該病時,要采用停食或大幅度限食,停食時間可持續2~3天。在停食期間為了防止患豬脫水,可在食槽內添加一些補液鹽,有助于降低死亡率。2~3天后患豬開始逐漸恢復采食,投喂的飼料量要逐步增加,一般經過3~7天康復。
該病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可以使用一些藥物來減輕腹瀉的癥狀,如口服楊樹花口服液或硅鋁酸鹽配合乙酰甲喹(痢菌凈)粉進行治療。對個別腹瀉嚴重的患豬可肌內注射豬干擾素、白細胞介素或雞新城疫I系苗,配合博落回注射液或阿托品注射液等藥物,可有效控制腹瀉并降低死亡率。由于腹瀉易造成豬脫水死亡,為了降低仔豬的死亡率,可對患豬及時補充電解質和水分(可通過直接飲水、腹腔注射或靜脈注射等方式)。
此外,仔豬對溫度的反應非常敏感,冷熱刺激引起仔豬腹瀉,特別是低溫寒冷或高溫潮濕,豬舍的保溫效果不好或濕度過高都會引發豬流行性腹瀉。所以,我們要綜合考慮才能徹底做好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控工作。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畜牧局 郵編:27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