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磊
這家號稱“不只是蘋果可以改變世界”的公司,挾巨頭之力兇猛地進入軟件打車市場。棋逢對手之役,始于歲末,酣戰至今。
軟件打車市場是一個相對開放的行業,從來不缺少競爭。短短一兩年時間里,數十家不同資質的競爭者在這片市場上短兵相見,攻城拔寨。
橫尸遍野之后,唯獨只剩下兩家旗鼓相當的對手在市場上狹路相逢。越過多道藩籬,看來這家名叫小桔科技的公司推出的嘀嘀打車想必有著一番屬于它自己的故事。
資本局
當嘀嘀打車副總裁吳睿在2013年中國互聯網大會這個舞臺上跟臺下聽眾做嘀嘀打車移動互聯網讓出行更美好的分享時,并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初生公司。那時,嘀嘀打車迎來自己產品上線一周歲生日還要等到一個月之后。
是的,互聯網大會一向是大佬PK的舞臺。那時,最奪人眼球的是閉關幾年后的張朝陽和大炮周鴻祎被調侃成“好基友”的動人時刻。大家最為關注的是最終誰將抱得搜狗歸。
在騰訊的抬愛下,如今,名不見經傳的嘀嘀打車享受了一夜成名的時刻。
與大中關村園區很多成長不大的“老小樹”公司相比,嘀嘀打車獲得的火箭般的躥紅速度是幸運的,無疑也是令人艷羨的。今年1月,嘀嘀打車添加了微信這一“超級入口”服務之后,標志著打車軟件進入了移動支付血腥的寡頭競爭階段。此前,快的打車獲得阿里巴巴融資并且和支付寶綁定。
騰訊的目的也顯而易見——為加速微信從社交向本地生活的轉移,進而拉動微信支付。令人奇怪的,出身阿里的嘀嘀打車CEO程維沒獲得老東家的投資,反倒是地處杭州的快的打車和阿里結緣。
打車是個好抓手?能承擔拉動微信支付重任的企業很多,為何是打車,為何輪到嘀嘀打車。
不必贅述嘀嘀打車在做什么、怎么做的、為什么是那時做、為什么是程維他們在做,進入這個行業的信念等等都已經被媒體多次渲染。也不必反復強調嘀嘀打車的融資經歷。早在2013年5月,騰訊就對嘀嘀打車投資了1500萬美元,2014年1月,騰訊聯合中信產業基金共同對嘀嘀打車投資1億美元,騰訊出資3000萬美元;在此之前,嘀嘀打車已經完成A輪300萬美元的融資,投資方為金沙江創投。阿里巴巴同樣也在2013年6月對快的打車投資800萬美元,年底攜其他財務投資者的注資更是高達近億美元。
此次騰訊追加投資,顯示了其布局O2O的決心。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從嘀嘀打車跟微信結合能夠看出,騰訊的O2O打法基本上都依靠微信。
也正是得益于騰訊的第二輪注資,嘀嘀打車自1月10日推出微信支付至現在。補貼下的高峰期數據顯示,嘀嘀打車接入微信支付一個月:用戶總數突破4000萬,總微信支付訂單約為2100萬單,日服務30余萬人次,牢牢坐穩了北京市場的第一寶座。并協同騰訊游戲推出了一系列的游戲大禮包贈送活動。與之對應的是,快的打車的司機數量超過69萬、用戶數超過6750萬。
然而,僅僅百日,自3月18日零時起,嘀嘀打車軟件將全國乘客打車補貼統一為5元/單,每天兩單。對司機的補貼政策暫時沒有調整,仍然是每單補貼4元,每天10單。這已經是嘀嘀打車軟件3月份第四次下調對乘客的打車補貼。
嘀嘀打車CEO程維在接受《東方企業家》雜志采訪時表示,數度降低補貼正在引導市場回歸理性競爭,不能脫離自身的節奏。嘀嘀打車全國運營總監馬麗靜告訴本刊,其實這一輪營銷活動更像是一輪巨大規模的廣告,讓更多的人了解打車軟件,并且嘗試使用打車軟件。
短期內,群雄并起的打車軟件要么銷聲匿跡,不可能復制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的超音速革命——這是許多業內人士的斷言。不過,這絲毫不影響嘀嘀打車為持久戰做準備。
這讓程維的團隊一點也不意外,補貼以前嘀嘀打車的用戶可能更多的是白領,和互聯網、媒體等行業內人士等,現在用戶年齡群擴大,職業也更廣泛,通過活動讓更多人群形成了手機叫車和微信支付的習慣。
降低補貼之后,未來,嘀嘀會繼續聚焦在自己的產品上,同時提高本地化服務的質量,沉淀良性用戶。程維相信,這群人打車需求旺盛,不太關注補貼,也不關心市場上是否有其他同類軟件,習慣于用嘀嘀打車。
有分析人士認為,嘀嘀和快的這兩款打車軟件很火爆,表面上很多人都是直奔補貼而去,實際上是微信和支付寶移動支付的燒錢競爭。
這其中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互聯網專家劉興亮的觀點頗有代表性。他認為,雖然打車軟件對司機和乘客的補貼降低了,部分用戶放棄使用打車軟件,但又有多少人會卸載了已經綁定銀行卡的移動支付方式呢?巨頭利用打車軟件搶奪移動支付用戶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打車軟件燒錢大戰也將熄火。
3月18日,在北大百年講堂舉行的技術論壇壓軸演講中,馬云承認,春節以后兩家打車軟件公司的促銷活動“玩過頭了”。因此他開出了讓市場回歸到正常狀態的良方:“我們和騰訊交流讓市場平靜下來,其實我們兩家打起來并不影響友誼,競爭是好事,一潭死水才不好。”
正像馬云所說的那樣,經過此次打車戰爭的洗禮后,國內打車軟件市場的發展將逐漸趨于平穩和理性。燒錢終歸不可持續,在1月的融資發布會上就有跡可循。會上,程維表示,大規模推出補貼政策,未來將逐漸結束這種狀態,今后打車App的推廣可能更多需要依靠用戶口碑傳播。
饑餓感
對于嘀嘀打車來說,資本無疑為其實業發展提出了巨大動力。嘀嘀的兇猛擴張,給外界的印象充滿“饑餓感”。“致力于創建一個優秀的平臺,來領導這個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這是程維給公司的定位。
2014年,嘀嘀希望將業務覆蓋面拓展至100個城市,用戶規模目標達到100萬。嘀嘀打車高速擴張之因是什么?
想在“餓狼”身上找到穩扎穩打的風格,這也許是徒勞無力。
去年10月,易觀發布《2013年第3季度中國打車APP市場監測報告》,報告顯示快的打車的市場份額達到了41.8%,嘀嘀打車屈居第二,只有39.2%。嘀嘀打車發布微博稱快的“花錢買報告自娛自樂無所謂,但是諷刺謾罵挑釁,實在有失水準。”矛頭直指快的打車,并搬出艾瑞咨詢的報告證明自己才是市場第一。而快的打車發微博抨擊嘀嘀打車,指出嘀嘀打車“刊登下流廣告、刷榜App Store、惡意卸載產品”等幾大罪狀,并指責嘀嘀打車“只會玩心計”。
市場競爭的激烈可見一斑。嘀嘀打車全國運營總監馬麗靜接受《東方企業家》采訪時表示,我們不關注別人做了什么,只聚焦于做好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市場有競爭是好事,可以一起培養用戶習慣。
強大的互聯網公司騰訊為何投資嘀嘀打車?
程維的判斷是,互聯網產業現在很火熱,已經逐漸改變了“衣食住行”中的前三項。而“行”跟互聯網的關系并不密切。嘀嘀打車“移動互聯網讓出行更美好”的目標,更能讓市民體驗到移動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便捷。
門戶化
一方面打車軟件市場的繁榮讓政府和企業更具信心,另一方面,打車軟件市場的亂象也讓不少地方政府出臺政策的“緊箍咒”。
程維承認,打車軟件本來就是一個新興的市場,現階段還并不健全,難以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問題。
馬麗靜對此也并不避諱,坦陳一系列“緊箍咒”的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增加了資產負債率。嘀嘀打車拿出的態度是“積極配合”——在政府的監管下,這個行業才能更加健康的發展。
業界對打車軟件的未來比較疑惑的一點在于營利模式。“目前我們也正通過這些營銷策略來培養市場,讓大家更加了解打車軟件這個行業,切切實實的體驗到嘀嘀打車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我們希望能達到乘客、司機和平臺三方共贏的模式,未來我們會更加加強本地化服務,來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用程維的話說就是“出行門戶”。
可以看到,“門戶化”的嘀嘀打車在做一些嘗試:針對弱勢群體打車難的問題,嘀嘀打車在成都聯合“雷鋒車隊”,在各大醫院、社區等,為老年人提供免費接送服務,未來也會推廣到其他30多個城市;通過愛心熱線播進來的打車需求,也會以最快的速度來回應。對各種騙補作弊行為,會給與嚴厲的懲罰,核實過后會立即封號。
程維強調,嘀嘀打車從一開始階段便以精良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領先,嘀嘀打車開創了來單一鍵解鎖功能,并且把搶單鍵放在最顯眼的地方來方便司機搶單,通過自帶電臺“嘀嘀播報”來向司機傳輸安全意識……程維對嘀嘀打車長期構筑的核心競爭力充滿信心。資本實力和競爭沖動是一方面,成功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才會讓公司走的更遠。
細心的人會發現,程維的微博簽名是這樣寫的:對未來越有信心,對現在越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