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
作為一名落魄的打字民工,免不了經常晚睡早起。在以前住的地方,早上經常被吵醒。樓下理發店每天開工前,召集全體員工一遍遍聲嘶力竭地喊口號。十分嘈雜,讓我每天起床十分生氣。我從沒有聽清他們在喊什么,大概是“你一定會成功”云云。
我也從沒去過那家店理發,有時經過門口,不覺得他們的生意因為喊口號有什么提升。不用我多年看企業的經驗,今天的商業環境,這樣的小店和店員,能做大的可能微乎其微。但這又怎么樣呢?不成功就去死嘛?但把頭發理好是有意義的。這也是一件心平氣和的事,沒有必要搞得這么聲嘶力竭。
還見過幾次飯館和房產中介喊口號。據多方信息,房產中介是社區服務中最愛喊口號的行業,網友反映有的還跳一種“抓錢舞”。我猜想這和房產中介是社區服務中單價最高的行業有關。但或許也是因為如此,也是社區服務中關店率最高的行業。他們聲嘶力竭的口號不能改變這一點。有跡象顯示其人員流動率也非常之高,換了東家,還能像以前一樣聲嘶力竭,這又是多么強大的心理素質?我表示不明覺厲。
在機場書店,也經常能聽到這樣熟悉的聲嘶力竭的聲音。因為職業的關系,有機會圍觀一些企業培訓,機場的聲音終于和本人會合,聲嘶力竭感就更加真實。你也許認為理發店、中介和野培訓都太low, 我還圍觀過很多高大上機構和人物的宣講,十分professional(專業)。以播音學衡量,他們肯定不能算聲嘶力竭。但以管理學衡量,仍然是色厲內荏。理發店直白的聲嘶力竭,不過打擾幾棟樓的鄰居,這些隱蔽的高端聲嘶力竭,毒害的是一代人。
比如創新這個詞其實早已經臭大街,于是某著名商學院加上前綴“大風流”,晚生愚鈍,不知道這個概念怎么界定,又怎么執行。但不久就傳出一件風流韻事,讓三俗的我亢奮了好幾日。在一個商學院行走的活動中,這家商學院和另一家也是專業商學院的隊伍奮勇爭先,爭得不亦樂乎,而另一家隸屬綜合大學的商學院在最后慢慢走,領隊表示,所有人帶到終點就好。個人更看好后者。無論是從戰略,還是從中國國情出發,步子邁得太大,會拉扯到。
總之中國企業群體普遍存在某種“精神過剩”,表現出的“精神”與其基本面嚴重脫節。缺乏促進的作用,甚至有害,至少招致外人的嘲笑而不是尊重。但另一方面,即使這些精神導師也承認,中國企業群體又普遍存在某種“精神不足”。他們宣稱,用這些過剩的精神可以解決不足,實際上這些過剩可能正是不足的根源。在導師們聲嘶力竭的指引下,人們不停地用力揪著自己的頭發,想把自己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