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群體又互聯網思維了。我為神馬要說又?1999年中國互聯網第一波的時候,就思維過。某互聯網思維領軍人物總結的七字真言:專注、極致、口碑、快,在那時或更早的商業實踐中都出現過。什么叫創新?就是把睡了三個月的床單抖抖,翻過來繼續睡。
蘋果五年只出五款手機,只有一種顏色白色,這叫專注。同理,老福特多年也只做一款T型車,只有一種顏色黑色。他生活在20世紀初,被視為“大工業思維”的代表。
極致和專注是一對相互依存的特質,專注是窄,極致是深。有限的資源要窄而深,不要寬而淺。這也是亞當·斯密所揭示的分工協作,克勞塞維茨所強調的集中兵力。快是時間維度的專注和極致,互聯網第一波時的說法叫“快魚吃慢魚”。七字真言實際上就是極致和口碑兩個關鍵詞。呃,不夠簡練,也有點背離互聯網思維。
口碑接近“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在工業時代,生產和營銷都是高度組織化的,消費者是原子化的,盡管也存在小范圍口口相傳。而互聯網的普及,讓消費者得以自組織,塑造的口碑有時已經能和廠商的營銷抗衡,在遙遠的將來甚至可能完全取消營銷。
但此口碑非彼口碑。目前的口碑本質上仍然是營銷出來的口碑,從利用傳統媒介轉變成利用新媒體營銷而已。短期內可以兼得營銷和口碑的優勢,但長期會兼得兩者的劣勢:缺乏傳統營銷的可控性,又缺乏口碑的深度和忠誠度。
在互聯網思維的噱頭下面,其實還是中國企業群體30年來的拿手好戲(唯一會的):機會主義。抓住全球終端市場轉型的機會,迅速卡位,這是快,運用各種技巧,最大限度地變現機會,這是專注與極致,聚攏中國城鄉接合部的億萬屌絲,這是口碑。30年來最成功的“互聯網思維”案例知道是誰嗎?腦白金。
喬幫主當然做到了這七字真言,但這不是他的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iPhone是如此成功,已經掩蓋了iPod,也很成功,是該模式的第一個產品。iPod離不開iTunes,之前大唱片公司和p2p分享軟件徒勞地斗爭很多年,直到喬幫主出手。他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生態。然后在新生態下面的每個模塊做極致和口碑。而我們是在舊生態下面做極致和口碑。
這算是互聯網思維了。我為神馬要說算?用互聯維思維的說法,叫“平臺”。多元應用與平臺兼容,確實是互聯網行業與傳統產業結構的差異。但中國企業群體叫喊做平臺,也許更多的是“地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