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布爾加科夫所著《大師和瑪格麗特》的主角是一位作家。出于恐懼,他將自己的手稿燒毀,但之后卻從魔王之處發現,“手稿是燒不毀的”。讀者也許會沉浸在這種浪漫感傷的情景中,但應該沒人會相信這是真的。
另一位作家,尼古拉·果戈理就真的將自己所著之《死魂靈》第二卷付之一炬,世間從此再無此書。同樣的,要是布爾加科夫也燒了自己的手稿,則不會有第二個作家能寫出相同著作,世上也不會有人知曉《大師和瑪格麗特》一書。
不過在另一個領域,人類的努力也許可以真正實現“手稿是燒不毀的”這句格言:數學世界。就算畢達哥拉斯從未誕生,或他的手稿也失傳了,后來者中定會有人發現同樣的勾股定理。而且,人類科技進步的腳步和未來所有的新發現都不會改變勾股定理的定義。和所有其他知識都不同,數學知識是一種客觀和必然現象,并且永遠不變。數學實體和定理的這種特性使得人們疑問,它們究竟是什么?它們是柏拉圖后花園中無形但客觀存在的物件,等著人們去發現;還是僅為人類意識產生的幻象?
幾百年來,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思想家。“數學實體客觀及非物地存在”這種想法聽上去有點神異;但若數學真的只是人類意識產物,那為什么我們都有相同的數學知識?從廣大深奧的各種計數系統到無窮維空間,我們看不到也摸不著。若它們真的存在,那究竟是一種怎么樣的存在?
對這個問題,我們沒有答案。不過有一個天馬行空般的假說存在:我們生活在一個電腦基于數學定律創造的模擬世界之中——而不是我們通常視為“現實世界”的那個世界。根據該理論,水平高深莫測的程序員創造了這個模擬現實,而我們,只是模擬世界程序的結果之一。所以,我們發現的數學真理,其實是程序員所寫程序的參數。
這聽上去實在是難以置信。但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認為,這個假說更可能是真實的。他的看法是,假設電腦模擬世界能夠實現,那人類最終將獲得同樣的能力——也許還能創造多個模擬世界。西拉斯·R.比恩、佐赫·達烏迪以及馬丁·J.薩維奇三名物理學家最近發表了一篇名為《基于數學模擬的宇宙局限性》的論文,文章認為有辦法檢出我們的世界究竟是否為模擬世界。
在過去的幾年中,幾位物理學家也通過電腦,使用已知物理定律模擬一個只有原子核般大小的微小世界。他們使用三維網格來構建這個“宇宙”,然后運行程序并進行觀察。研究者成功通過該程序模擬了基本粒子的運動和碰撞。
不過,比恩教授及其同僚也發現,他們的電腦模擬會產生一些微小但明顯的異常——一些不對稱性。他們想到,也許我們可以在身處的宇宙中嘗試尋找同樣獨特的異常。在論文中,他們建議可以更進一步的觀察宇宙射線。當由高能粒子組成的宇宙射線進入地球大氣層后,也許可以發現同樣的不對稱性。若真如此,這意味著我們也許——只是也許,確實生活在某個電腦創造的模擬世界中。
我們是否已經像黑客帝國里的尼奧一樣,準備好吞下紅藥丸,探尋幻影背后的現實——探究“那個兔子窩究竟有多深”?也許并沒有,“電腦模擬假說”尚無任何實際定論。但就算這聽上去像天方夜譚的假說最終被否定,柏拉圖主義對數學觀念的解釋依然可能為真——這個問題,或許就是理解我們所身處的現實世界之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