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英 黃羨儀


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法、訪問調查法、邏輯分析法闡述改革開放以來三十五年間,中國在各個領域的變化。我國的大學體育教學目標同樣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直到今天的大學體育教學的五大目標: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特別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終身體育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 開革開放;30周年;教學目標
二零零八年,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成功舉行,同時我們也迎來改革開放三十五周年。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三十五年間,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各個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發展與演進大體經歷了四個歷史發展階段。①以傳授“三基”為主;②以增強體質為主;③多元化的體育教學目標;④以素質教育和“健康第一”為指導的體育教學目標.通過對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回顧和對其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結合社會的發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構建出了新世紀體育與健康相結合的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新體系。
一、中國改革開放三十五年的歷程
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指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上闊步前進。
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承、發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歷史關頭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
十六大以來,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我們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改革開放三十五年的中國體育
翻開中國體育史,從一九三二年第一次正式組團參加現代奧運會到成為二零零八年奧運會的主辦國,奧林匹克見證了中國體育史上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九三二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七屆奧運會賽場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田徑運動員劉長春作為我國唯一的一名運動員參加了100米和200米短跑比賽,開啟了中國體育的新紀元。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許海峰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男子自選手槍慢射比賽中榮獲冠軍,奪得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歷史上的首枚金牌。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為許海峰頒獎。從一九八四年美國洛杉磯歷數中國在歷屆奧運會上的排名,(見表1)我們看到了一個怏怏大國不斷閃耀的光彩。中國體育在兵敗漢城以后競技體育才開始走上了探尋規律,按規律發展的道路,以后幾屆奧運會所取得的成績才真正體現出一個體育強國的真正水平。
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體育實施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策略,把國內優秀的運動員送到國外培養訓練,把國外高水平的優秀教練員請進來帶教我們原來的弱勢項目,使得我們原來的一些弱勢項目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體育在乒乓、跳水、羽毛球、射擊、體操、女子舉重,排球等項目的水平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近幾年又涌現出男子400米自由泳、1500米自由泳、男子110米跨欄、女子曲棍球、網球、花樣游泳等令人期待的項目。而取得這些成績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改革開放。
三十五年來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得益于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增強的巨大推動,中國體育也實現了大的突破,大的跨越和大的發展,從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看,目前我國各類體育設施已經接近九十萬座,其中80%以上是一九七八年以后建設的,目前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了一平方米,比一九七八年人均0.15平方米增長了近8倍。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是在二零零八年全國體育局長會上,回顧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時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2137個,占建國以來總數的99%;創超世界紀錄1001次,占建國以來總數的85%。他還總結了中國體育所取得的成就:群眾體育取得了重要進步,開創了嶄新的局面;競技體育取得歷史性突破和跨越式的發展;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實現中華民族的百年夙愿;體育產業從無到有,發展迅速;其他各項體育工作取得新的發展。
三、改革開放三十五周年來我國大學體育教學目標的變革(見表2)
在我國,自從1903年體育課進入學校課堂,至今已經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這對增強學生體質、發展學生品格都起到了其它教學內容難于替代的作用,所以,體育課不僅在建國前被納入了教學內容范疇,而且,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與發展,學校體育課的課程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進一步鞏固,成為目前大中小學設置時間最長的課程。僅大、中、小學所規定的體育必修課時就長達14年,若將大學高年級和研究生體育選修課時間也計算在內的話,可以說,體育課貫穿了大中小學整個教育過程。它不僅成為全體學生接受體育知識、培養鍛煉習慣、使之終身受益的教育手段,而且,它的教育過程已成為陪伴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因素。
新中國剛一建立,毛澤東同志就針對當時學生的健康狀況,指示時任教育部長的馬敘倫先生:“要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并強調“全國一切學校都應如此”。1951年1月15日他再次致信馬敘倫部長:“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方針,我以為是正確的。”1952年,毛澤東同志又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并把“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寫進了黨的教育方針;以勞衛制為代表的學生體育達標活動對推動學校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十年文革,學校體育像其它學校教學工作和內容一樣,也未躲過浩劫。
一九五六年一月高教部頒布了第一部《一般高等學校體育課試行教學大綱》,提出了體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從事高度生產率的勞動和保衛祖國的能力,并忠實于祖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全面發展的高級建設人才”。
一九六一年七月我國高教部頒布了第二部體育教學大綱 目的是,“增強學生體制,并通過體育向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使學生能更好地從事學習、參加生產勞動和準備保衛祖國”。
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在揚州召開的“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會議”,不僅明確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學校體育的培養目標,而且,對加強和完善學校體育管理體制,強化學校體育制度建設,改善學校體育場館設施條件,提高體育教師隊伍水平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中國學校體育發展過程中的“春天”
一九七九年教育部頒布了第三部《大綱》。明確規定,體育教育的目的是“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向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以便使他們更好地承擔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光榮任務”。
我國的第一、二、三部體育教學大綱均將體育教學的實踐與理論重點放到了體能類項目上。如一九五六年《大綱》規定,實踐部分以體操和田徑項目為主,約占85%;一九五六年《大綱》規定,體育教材內容分為基本教材和選用教材兩部分,基本教材占65%,主要以田徑、體操為主,選用教材占35%,主要有球類、游泳和滑冰等項目;一九七九年《大綱》仍然規定了體育教材分為基本教材和選用教材兩部分,其中基本教材占80%,仍以田徑、體操項目為主,武術和體育理論各占5.7%,但首次把球類和游泳列入了基本教材內,同時未對選用教材做具體規定,要求各校根據具體情況“自行安排”。縱觀這三部綱要均體現出明顯的重實踐、輕理論和體能類競技體育項目占絕對地位的教材體系。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與實施,1999年在無錫又組織召開了“全國學校體育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二十年學校體育工作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確立了學校體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并于會后的幾年中由教育部推進實施學校體育健康素質教育。圍繞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的轉變,學校體育法規建設日趨完善,制定了《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小學體育課程標準》、《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普通高校體育場館器材配備目錄》、《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配備標準》等文件規定。中小學體育還相繼推出了“2+1工程”、“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制度”、“大課間活動”等一系列活動。
一九九二年八月,由國家教委頒布了建國以來第四部大綱——《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相比較前三部大綱,其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在于一改過去的《大綱》或《綱要》之稱,稱為《指導綱要》,《指導綱要》確定的體育課程目的是“通過合理的體育教學過程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使學生增強體育意識,提高體育能力,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為體魄強健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規定體現出了“終身體育”思想的雛形。與前三部大綱相比,從《指導綱要》中體現出的體育教學目的任務多元化的去向,體育課程設置及教材選編科學化、終身化、多樣化的發展方向,為高校體育教育的開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一九九二年以前的《大綱》詳細規定了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教師是體育課的完全主宰者,起著令行禁止的作用。一九九二年以后,寬松的教學大綱給教師授課以更大的發揮空間,他們較為自由的制定課程內容,組織教學過程,學生逐漸變為是體育課的主體,他們對教學內容產生較以往更為濃厚的興趣,更加積極主動的去學習。而教師在其中只是起了指導性作用。根據這一師生角色的變化,相應的教學方法也出現了創新。
二零零二年八月十二日,教育部第五次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二零零二年《綱要》對體育教育目的進行了重新的詮釋,指出“體育教育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將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融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同時二零零二年《綱要》在課程目標體系上更加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終身體育的價值取向,并指明了大學體育教學的五大目標: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2006年12月23日由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組織召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2007年1月7日胡錦濤總書記又對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作了重要批示;2007年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開會討論,決定將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有關意見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4月29日李長春同志、劉琪同志、陳至立同志又出席了在北京組織的“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啟動儀式,全國大中小學在同一時間集體參加了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活動;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下發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5月25日又以國務院的名義召開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電視電話會議”;2008年5月7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聯合在江蘇召開了“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推進大會”。
四、展望
經歷了三十五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國體育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也實現了大突破、大發展,走過了波瀾壯闊的三十五年。中國競技體育水平更是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中國大學體育教育也得到飛速的發展,大學的體育教學目標一定是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對大學生在運動參與意識、運動技能能力、身體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身心健康、開拓創新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 2007年5月7日
3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是在二零零八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的報告
4 羅時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的對外交往[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