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正德
本人從教以來,一直致力于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通過多年來的努力和教學實踐積累,在初中語文詩詞鑒賞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姑且稱之為“五字教學法”,在這里我與大家切磋交流。
一、讀
“讀”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學習古詩詞當然也不例外。但與讀其他課文所不同的是,古詩詞的朗讀一定要讀出節奏和韻味來。節奏緩急有致,音調抑揚頓挫,飽含感情的朗讀,無疑有助于對詩詞內容的理解。所以,“讀”是基礎。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凝煉生動的優美詞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激勵下去發現、感悟、體會這些美,并通過長期的熏陶、浸染、培養,讓學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念,讓學生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呢?我覺得“讀”是最重要的。如《泊秦淮》一詩,讓學生閱讀時先弄清楚“秦淮”、“商女”、“后庭花”,然后就可以明白此詩是寫作者夜泊秦淮河邊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學生讀的時候要大聲讀出聲音,并且要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學生來體會古詩詞的含義。讀課文,了解文章情節是最表面的東西,最主要的是能領悟文章的主題,從而體驗到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領悟文章主題的重要方式。讀《天上的街市》,學生體會到詩人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讀《金色花》、《紙船》,學生感受到母愛無邊;有學生說,以前老嫌媽媽愛嘮叨,現在才知道媽媽是擔心自己,為自己好;讀《散步》,學生謹記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學生明白了世界需要愛,要無私的奉獻出自己的愛。
二、述
“述”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通過學生的朗讀,讓其復述詩詞大意、感受及體會,對詩詞進行初步的理解,然后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進一步來理解掌握詩詞的內涵。所謂“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復述”旨在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了解學生對詩詞理解的狀況,為后續的教學提供依據;介紹作者的生平,旨在接近作者的心靈,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復述《泊秦淮》時,注重四點:所見,即月下秦淮;所聞,即商女傷歌;所想,即國運衰微;所感,即憂國憂民。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主要讓學生知道:杜牧出生于詩書之家,雖不是鐘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于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
通過了解作者的經歷來了解文章的歷史背景,從而更好地來理解作品的含義。杜牧的生平經歷使這首詩詞的內涵而更加有意義。
三、解
在熟知作者的經歷及寫作背景之后,重新回到詩詞之中,對詩詞的主題和感情進行分析和理解,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評判作者的情感態度及心靈世界,并以此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情感教育。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那《后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四、品
“品”即品味詩詞的意境、語言、寫作手法、修辭等,尤其是主旨句、名句、關鍵詞的運用和妙處,通過品味,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培養其詩詞鑒賞素養。《泊秦淮》一詩在語言運用方面,頗見工夫。如首句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生動的秦淮河夜景,兩個“籠”字把秦淮河寫得如夢似幻,加上“煙”、“月”迷蒙,水寒沙冷,無不給詩歌奠定了一個凄清傷感的氛圍。結合作者的處境和心境,我們不難看出眼前的景象正是他內心的寫照。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話,樸素自然;下句卻運用了淺顯的典故,以表達他深沉的感情,頗為雅麗清新。這一切,都使得這首詩顯得詞來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富有藝術勉力。劉熙載在《藝概》中曾稱杜牧詩歌“雄姿英發”,細讀此詩,個性雖在,但慨嘆感傷之情有余,“雄姿英發”之氣不足。品讀此詩,抓住兩個要點:首先,首句情景交融的描寫,抓住關鍵字“籠”進行賞析;其次,后兩句的用典,含蓄的表達作者極不平靜的內心世界。本詩首句以描寫為主,先聲奪人,奠定抒情氛圍;第二句則是以敘述為主,言明其事;三四兩句輕描淡寫的運用了平白如話語言,通過淺顯易懂的典故,讓我們在看似悠然自得的環境中,感受到作者澎湃如潮的情思,一個“猶”字更是痛徹肺腑。
五、誦
了解了詩文的主題與情感后,讓學生移身千年之前,重回秦淮河岸邊,面對槳聲燈影交匯于斯的金陵亭臺歌榭,飽含感情的吟誦: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在前面“讀、述、解、品”的基礎上,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強烈共鳴,早已不把詩歌學習當任務了,而是很樂意通過自己的誦讀,思接千載,神通“晚唐”,以詩歌為載體,以誦讀的方式,與杜牧共抒報國憂民的情思,感受唐詩豐富的精神內涵。
通過“五步教學法”讓學生學習古詩詞更加輕松,更有興趣。從中能夠領悟古代詩詞的深刻內涵,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學生通過誦讀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受,從而使學生從古代詩詞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