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雪


兩年前,《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第一季橫空出世,迅速點燃社會關注,成為當年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也帶來對國產紀錄片回歸的種種討論。這部最初曾被建議圍繞“八大菜系”來做的片子最終選擇了以美食為由頭講述故事的路徑,將鄉情、回憶、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中國人與自然和食物的關系裹挾在各色滋味里,同時擊中觀眾的味蕾與內心。當《舌尖》第二季回歸,人們迫切想知道這一回又有哪些故事將隨美食而至,這些故事將如何被講述。
從《舌尖》說起,紀錄片也要講故事
《舌尖》第二季分集導演陳磊記得,一次剪輯會上,總導演陳曉卿提出了54條要求,他整整記了3頁筆記:“首先我們把要探索的點放在故事上,故事講好了才能塑造人物、寄托情懷。總導演一開始就說每個故事都必須符合三個特點:故事性、人性和社會性。”
這些要求下,《舌尖》第二季收錄了這樣一類故事:一對一年300天帶著帳篷奔走在路上趕花釀蜜的養蜂夫婦,他們做著最甜也最苦的活計。攝制組跟拍了這對夫婦40天的旅途,從四川出發,越過秦嶺,落腳甘肅。“這兩個人的說法感動了我。”陳曉卿說:“他們說結婚以后就從來沒分開過,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兩個人在一起,這就是最浪漫的事。尤其這話用四川話講出來,我們聽了既溫暖又搞笑。”
陜北一個農家院里,一家人正忙著制作手工掛面,因腿疾無法下地的老人坐在一旁。從15歲就開始做掛面、一做做到年邁的老爺子讓攝制組聯想起出演《肖申克的救贖》等片的著名黑人影星摩根·弗里曼,“他談食物時也像摩根談電影那樣自信”,陳磊說。手工掛面工藝繁雜辛苦,年輕一代少有人肯學習,但在故事結尾,老人的孫子答應不再出去打工,留在家里學習做面。
“美食不是目的地,是出發點。”《舌尖》系列總導演陳曉卿說,在他眼里,《舌尖》從來就不只是“美食片”,至少美食背后還有些文化上的“野心”。“提到文化,我們就想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提到吃就覺得沒文化,或者是次一級的文化。我想表達的是人類創造并被人類享受的一切都是文化,一個會做飯的人不僅僅是個手藝人,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人。”
陳曉卿是個講故事好手,臺上主持、臺下聊天,這個膚色深沉、牙齒雪白的“吃貨”導演擅長有節制地賣萌、有節奏地調侃、有情節地講述。在《舌尖》系列,他和他的團隊試圖以與美食有關的碎片化的小故事呈現中國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傳達對飲食文化的理念,事實證明,這比拍八大菜系要動人得多。
紀錄片也要講故事!《舌尖》走紅后,這個話題被頻繁談及,畢竟此前少有美食紀錄片會包含那么多曲折動人的故事。雖然紀錄片要講故事早是業內共識,國內,人們曾一度忽視這點,使紀錄片變成宣傳或單一的記錄,失去戲劇張力。美國電影人希拉·科倫·伯納德有本業內廣為傳閱的著作,原名叫《紀錄片講故事》,引進時,譯者考慮到國內業界情況,定名為《紀錄片也要講故事》,該書7年里再版了3次。
“破墻”講述能賣出去的中國故事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紀錄片人意識到講故事的重要性,接下來的問題是,講哪些故事?
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在評價片子時非常看重一點:國外會不會有人買?“就是要進入國際市場,進了市場要能賣出去,賣出去要有地方播,賣得越貴會在越好的頻道播,而不是在沒人看的邊緣頻道播。”
從誕生初期,有“國家相冊”之稱的紀錄片就一直有個重要角色:塑造國家形象、傳播本土文化,在強調建設文化軟實力的當下,這一角色愈顯重要。體現中國價值、國內外觀眾都能看進去的故事被視為最急需、最具講述價值的好故事,比如《舌尖》。在4月10日閉幕的法國戛納電視節上,《舌尖》第二季吸引了眾多國際買家關注,該片目前的海外發行價格已超過第一季。此前,《舌尖》第一季曾創下首輪海外銷售額35萬美元的佳績。
跑遍全球各大影視節展和紀錄片節展之后,劉文發覺中國紀錄片和世界市場之間有一堵墻。“不是國外不關注中國,其實他們非常關注,只不過我們講的中國故事他們不感興趣。比如我們老講歷史,他更關注你們今天的發展變化。”他強調,只有“破墻”,積極回應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觀眾的需求和關注,才能讓紀錄片更好地發揮作用。
從去年年底四川電視節邀請眾多海外制作人參與的首屆紀錄片提案大會,到今年紀錄片年會上的國際創作論壇,中國紀錄片創作者們一直在向海外同行“問道”:你們到底對什么故事最感興趣?
加拿大探索頻道主席兼總經理保羅·路易斯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故事要簡潔有力,不要過于復雜難懂,涉及過多歷史語境,讓國外觀眾理解困難。”他認為最好的故事常常就在眼皮底下,“比如熊貓、長城這些耳熟能詳、老生常談的話題,也許在中國同行們看來很無聊,已經拍過很多次,請相信我,對于國外觀眾來說,我們依然有濃厚的興趣,希望大家多做些嘗試。”
帶著市場意識,一些策劃和拍攝中的中國紀錄片所講述的獨特中國故事已受到國內外業界關注,包括《我的慕雅》,講述一個藏族歌手和一個漢族年輕教師之間真誠交流的故事;《中國梵高》,為全世界制造油畫商品的油畫工廠深圳大芬村里畫工們從復制走向原創的故事;《暮色將至》,探究80多年前,中日究竟怎么一步步走向戰爭,而和平年代的今天與百年前的過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戰爭會不會來……這些紀錄片都將在未來與觀眾見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