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全媒體時代,傳媒產業面臨著新的媒介生態,尤其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普及,讓新聞網站也切身體會到了發展的危機感和變革的緊迫感。原創團隊,這支地方新聞網站里不斷壯大的網絡記者隊伍,在如今“人人都是記者”的傳媒生態下也在摸索創新。從報道手段到傳播途徑,順應全媒體潮流,打造App、手機報、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發揮網絡媒體原創整合報道新優勢。
通過突發事件,搶占首發先機
“快”,一直是網絡媒體在與傳統媒體競爭中制勝的一大法寶,隨著手機閱讀、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廣泛應用,在傳媒產業中,“快”已不是網絡媒體的專利,如此形勢下,如何比“快”,網絡媒體還是有它的優勢:信息源廣、整合手段強、傳播途徑多,“廣”在“黨政資源+網絡渠道”,“強”在多媒體,“多”在自媒體。
大眾普遍關注的黨政民生政策、社會現象等引起的突發報道,媒體同行間一直在比“快”。對于本地重大事件,本地網絡媒體的優勢在于最快,也沒有理由不贏得這個先機,因為本地媒體本身就占據著信息來源的制勝關鍵。即便微博、微信已滿屏飛,在一些需要官方確認的新聞事件面前,主流網絡媒體是否發布、怎樣發布,都代表著一種確認,這個時候切忌不經核實在自己的微博、微信中亂轉發,媒體的微博、微信代表的就是媒體的立場。
我們且把個人微博、微信當成一個信息渠道,作為本地主流媒體,有必要回應微博、微信中流傳的未經證實的信息,并經媒體微博微信賬號發布出來。微博、微信不僅是謠言的散發地,也是各類信息的集散地,何不把它當成一個消息源加以利用,經過再采訪充實信息,整合微博微信中的內容,擴大信息價值,再以不同角度不同吸睛點在微博微信中發布,同時,在新聞網站上采用多媒體手段發布整合后的信息。
運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發布原創整合報道,搶占首發先機,已成為地方新聞網站擴大影響力,吸引用戶的捷徑。
通過輿論監督,掌控更大話語權
輿論監督,在一些媒體中就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說它無味,其實是媒體的監督能力問題,畢竟是體制內的媒體,一些社會普遍關注卻又難以排解的矛盾,媒體也無能為力,對于一些小打小鬧的事件,一些媒體又覺得沒什么做頭,沒有監督的興趣,自然就食之無味了。說它可惜,因為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一大基本職能,這一職能卻變得弱勢,輿論監督發聲也越來越小,有的甚至無病呻吟,新聞媒體也被稱為“沒骨氣”,并由此在公眾中喪失了話語權,的確,放棄輿論監督就會喪失話語權。
時下,互聯網占據著輿論監督的重要陣地,更成為反腐利器緊緊扼住官員的喉嚨,網絡媒體也曾嘗到甜頭,如何繼續守好輿論監督這一陣地,新聞網站還大有可為。
從政府部門中找“料”。輿論監督最終目標還是要從政府部門找到解決方案,媒體將問題拋出來總得有回聲,無論被監督方所歸屬政府部門是作為還是不作為,都是一種回應。反之,我們可以多跑跑政府部門,經常與部門負責人多聊聊,就能從中發現一些新聞線索,再順著這個料先行展開深入且細致的調查,多方核實它的真實性,確定新聞線索存在的基礎,并在采訪調查活動中不斷尋找新的新聞點,提煉新的新聞價值。另外,食品藥品監督、交通、衛生等部門經常會有專項行動,在行動展開前,我們可以就行動的目的對某個行業或者某一社會現象進行暗訪并報道出去,與政府部門之后的行動拴在一條鏈上,不斷深入,既避免了政治風險,又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從信息海洋中找“料”。互聯網就是信息的海洋,微博中不乏真實有用的新聞線索,很多人在自己或者身邊人遭遇不公時喜歡發微博,言語中不乏牢騷也可能有些夸大,但只要發生的事情基本是真的并有新聞價值,不妨作進一步了解,或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新聞線索。采訪中務必避免先入為主,以高度質疑的精神去甄別線索,并由點及面,擴大新聞價值。
輿論監督報道一定要“實”,內容真實,采訪扎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無論從哪里獲得輿論監督的新聞線索,記者唯有腳踏實地、深入采訪才能獲得源頭活水。實際上一些記者不愿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進行細致深入的采訪調研,而是人云亦云、淺嘗輒止或者是道聽途說網上消息,有的甚至受賄謀取私利,導致輿論監督報道嚴重失實,更有損媒體公信力。原《新快報》記者陳永洲事件就是一個利用輿論監督謀取私利的典型事例,不少網絡媒體在此事件中也成為了不實報道傳播的助推器,無論是原創還是轉載,對于輿論監督報道,我們一定要以真實為基礎,抱著謹慎的態度,秉持善意,本著解決問題、懲惡揚善的目的,才能贏得公信力,穩住話語權。
通過主題報道,穩扎主流陣營
重大主題報道與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及其中心工作息息相關,網絡媒體能否做好主題報道,是其能否站在主流媒體行列的根本。網絡媒體自創建以來,一直在爭取參與本地乃至全國重大政治活動的報道,從文字報道到圖文報道再到圖文視頻報道,以至如今的全媒體報道,網絡媒體在重大政治主題報道中發揮的作用,從重在參與到主力軍,這個過程伴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壯大,逐漸凸顯出網絡媒體在傳媒產業中的優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也步入轉型創新階段,如何繼續發揮原創整合報道的優勢,需要在主題報道上下功夫。
要有產品意識。每一個主題報道都需要提前策劃,謀篇布局,以產品意識創作出精品,能夠吸引用戶眼球,引發共鳴,否則,就是一個失敗的網絡主題報道案例。策劃是重大主題網絡宣傳成功的關鍵環節,從選題到采訪、寫作再到制作專題,每一個環節都應該提前策劃好,并結合網絡覆蓋面廣、表現形式多樣化特點,利用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有效整合網絡信息題材,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運用論壇、微博等互動方式得到用戶的反饋,制作出內容有深度、結構有層次、形式有突破的專題精品。
要有創新意識。創新是主題報道的活力源泉。在內容上要創新,主題報道往往是同題作文,報道角度、題材要新穎,才能讓其在網絡世界脫穎而出,成為同行點贊、用戶點擊的好報道,這跟閱歷相關,認識有多深報道才有多深刻,網絡記者編輯需要不斷學習了解時事政治,在平時的采訪報道中多鍛煉多積累。在形式上要創新,網絡媒體主題報道不拼內容就拼形式,也就是一個賣相,當下網絡專題大多喜歡采用圖片,不僅是照片數量多尺寸大,一些數據甚至文字也喜歡采用圖示,運用時間軸、事件軸等來描述,無一不大大減少了用戶閱讀量,同時,運用多媒體手段,創新內容表達,實現形式創新的突破,讓閱讀更為直觀更為輕松,深得網友喜歡,這樣的形式創新已成為一種編輯潮流。無限的創新需要廣大網絡媒體從業者運用互聯網思維大膽開拓。
要有傳播意識。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再好的報道內容,再吸引人的報道形式,如果沒有好的傳播手段,都無法到達用戶,更談不上影響用戶,無非是自說自話。App、微博、微信、手機報等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平臺,也是一個爭奪用戶的陣地,主題報道投放于這樣的自媒體平臺,借力于好的報道內容,吸引更多用戶點擊鏈接,最大限度擴大網絡媒體主題報道的
影響力,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