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鴻浩
網絡輿情發生后,關注者往往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其中最常見到的是“網絡輿情什么時候會消退?”“現在處于什么階段?”“怎樣可以加速網絡輿情消退,形成正面輿論?”……如果不仔細研究網絡輿情的信息驅動和生命周期將無從解決這些問題。
網絡輿情的生命周期
網絡輿情是信息驅動的,突出表現在網絡輿情的生命周期。所有網絡輿情的發展,必然呈現出“平衡態——非平衡態——(新)平衡態”的變化過程,即“確定性——不確定性——確定性”的認知演變。在第一個變化時期,由于網絡爆料等信息的出現,新的公共議題產生,對于特定事物的公眾意見由原先意見一致或漠不關心的平衡態演化為充滿質疑與不確定性的非平衡態。每一次信息的發布與傳播,無異于一次微小的漲落,在微漲落的一次又一次的循環放大過程中,在公眾的既定傾向與成見的作用下,初始漲落的優勢和地位逐步加強,巨漲落得以形成,原先的穩定態被徹底破壞,在傳播熱度上表現為波峰的產生。第二個變化時期,由于政務公開、主流媒體與輿論領袖的意見引導等新的信息出現,網絡輿情中負反饋得以加強,“負反饋是抑制或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個成分所發生的變化的趨勢,它是趨向目的的行為,使系統的輸入對輸出的影響增大,其作用是使生態系統達到或保持平衡穩定”,最終,網絡輿情事件在公眾意見層面出現新的穩定性和新秩序。
如果我們將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進行細分并命名的話,可以將網絡輿情生命周期分為五個階段。即潛伏期(原有的平衡態內在醞釀產生著不確定性的信息)、上升期(原有平衡態被逐漸打破,不確定性發酵成就了輿情的漲落)、成熟期(非平衡態形成,不確定性達到最高峰)、下降期(新的平衡態開始醞釀,確定性信息構成了輿論主流)、痊愈期(新的平衡態形成,確定性構建了新秩序)。
一個網絡輿情工作者必須重視的重要規律是,網絡輿情中信息的增長變化情況直接決定了網絡輿情周期的階段。如圖一所示,這直接表現為信息總量與信息增幅兩個自變量的變化情況。
信息總量是網絡輿情傳播過程中的新信息的累積量(注意區分與訊息量的區別,每一個信息都反映了輿情事實的不同特征或屬性,信息與信息之間是異質的;而訊息與訊息之間可能是同質也可能是異質的)。在網絡輿情的生命周期中,信息總量始終是增加的。信息總量大于零時網絡輿情產生,潛輿論轉化為顯輿論;信息總量停止增長時,網絡輿情消退,關注點發生轉移。信息總量是否增長是區分網絡輿情是否持續的重要指標。因而在同一個網絡輿情生命周期的五個階段,后一個階段的信息總量必然比前一個階段的信息總量要高。(如圖一)
信息增幅是指新信息的增長速度的變化情況,在網絡輿情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增幅總要經歷一個“先快后慢”的過程。一般而言,當信息增長速度不斷變快時,由于不斷有新信息的注入,虛擬空間充斥了公眾意見,網絡輿情處于上升發展期。而當信息增長速度不斷減慢時,公眾意見數量減少,網絡輿情處于下降發展期。如果我們去求信息增長速度的導數(即信息增幅),網絡輿情熱度的波峰處(信息增長速度最大值所在點)的導數為零,該處之前的網絡輿情信息增長速度是在不斷變快的(增幅>0),該處之后的信息增長速度是在不斷變慢的(增幅<0),因此網絡輿情的波峰處在統計上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綜合信息總量和信息增幅的變化情況,網絡輿情工作者可以很容易地識別研判當前網絡輿情所處的階段。
網絡輿情周期的類型
實踐表明,信息不僅決定了網絡輿情周期的階段,同樣還決定了網絡輿情周期的類型和持續時間的長短。網絡輿情周期的類型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中央宣傳部輿情信息局公開出版的《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理論和實務》中明確指出“不同輿情的變動周期不盡相同,常見的變動周期形式包括梯形、單峰型、波浪形等”。那么,信息是如何決定網絡輿情周期的類型呢?筆者分析發現,主要是信息發布的集中程度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信息集中發布,網絡輿情周期往往呈現為“倒V”或梯形,波峰較少、輿情周期較短。一則網絡輿情的信息總量一般是相對固定的,信息集中發布雖然會導致輿情波峰較高,但由于隨后不再有新信息以供網民討論,網絡輿情的波峰一般不會持續。在“注意力經濟”為典型特征的網絡信息生態中,網民的關注點隨之就容易發生轉移,網絡輿情的關注度則表現為衰退與消散。例如每年的央視春節晚會為了保證節目的新鮮感,在春晚直播前對節目信息高度保密,春晚直播的同時也等同于一次信息的集中發布,而到了大年初一本年度春晚的信息總量已經停止增長,因此網絡關注度迅速下滑,如圖二所示,2014年央視春晚的網絡關注度就表現為典型的“倒V”型。相比較央視春晚一次性的信息集中發布,許多網絡事件由于自身的持續時間較長或傳播者連續不間斷發布信息,網絡關注度所形成的波峰雖沒有“倒V”型高,但波峰的持續時間較長,自然在外顯形狀上表現為梯形。例如,每年的全國“兩會”由于其議程較多,一般會議都會召開十余天時間,在這十余天時間里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會就國家大事進行表決、提案、獻言獻策,因此不斷有新的信息由政策議題轉化為媒介議題和網絡熱點。
如果信息分散發布,網絡輿情周期往往呈現為M型或波浪型, 波峰較多,輿情周期較長。很多情況下,雖說一則網絡輿情的信息在客觀上總量是相對固定的,但由于主觀與客觀的諸多原因,部分網絡輿情的信息實際上是分散發布的。主觀方面,由于部分管理者對于信息公開的必要性、公開范圍、公開力度存在不同認知,在輿情事件發生后表現為“推、拖、捂、刪、壓”的行為慣性,致使在輿情事件早期權威信息缺乏。網民通過“人肉搜索”不斷挖掘,許多原先未被發掘的新信息得以涌現,在這種情況下個別輿情涉事機關像“擠牙膏”般再分批回應網民的疑問,就很容易造成多個波峰的出現,網絡輿情周期因而呈現為M型或波浪型。客觀方面,部分輿情事件的處理本身要經過較長的法定程序,在程序的每一步驟都會有新的信息產生,從而形成一個小波峰。特別是在熱點敏感刑事案件中,案件偵查階段偵查機關是否立案、檢察機關是否批準逮捕;案件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是否提起公訴,以何種罪名提起公訴;案件審判階段審判機關認定何種罪名,判處何種刑罰,嫌疑人是否上訴;案件二審階段審批機關是否受理,是否維持原判。每一個階段隨著信息的傳播都會引起網民的關注,因此網絡輿情周期也較長。這種情形是由法定程序所規定的,因此也無法完全避免信息的分散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