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新惠+陽愛姣
互聯網在中國20年的發展,不僅影響深遠,使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產生巨大改變,更鍛造了自身,形成了網絡媒體、網絡營銷、網絡輿情等新興領域和行業。其中,擁有“第四媒體”頭銜的網絡媒體正在成為民眾獲取新聞資訊的主渠道,成為傳統媒體轉型與媒介融合的接入點,并被認為已完成“從邊緣媒體到主流媒體”的升級蛻變。
但是,認真審視網絡媒體的業務形態、媒體價值和社會評價時不難發現,盡管網絡媒體已擁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但其并未真正擁有媒體基因,獨立評論、深度調查性報道、解釋性報道、獨家報道等多項媒體基礎業務并未大規模、全面展開。當然,網絡媒體一直以來沒有普遍的采訪權是客觀原因,但網絡媒體的原創內容生產意識、社會問題深度報道意識有沒有建立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網絡媒體要不要做深度報道?該如何做深度報道?深度報道做得有沒有效果?大眾網的《獨立調查》對此做出了回答,邁出了網絡媒體探索深度報道的一步。
微內容時代需深度報道 《 獨立調查》應時而生
2010年,網絡媒體第一次獲得普利策新聞獎。新聞網站ProPublica 與《紐約時報》旗下《紐約時報雜志》合作撰寫有關卡特里娜颶風災民的調查報道,獲得了調查報道獎。深度調查性報道一直被認為是“新聞金字塔的塔尖”,是傳媒競爭的內容利器,是媒體樹立品牌的“必殺技”。
網絡媒體起步于加工整合,從早期的電子版、網絡版到今天的新聞網站,“搬運工”“傳聲筒”“二次傳播”的身份標簽一直未曾褪去。進入Web2.0時代,隨著碎片化內容的泛濫、新聞信息的過剩,網絡媒體加工整合的力度在強化,手段在多樣化。但是,我們都很清楚,再漂亮的專題頁面、再華麗的“據”說新聞也不能阻止網絡謠言滿天飛,不能完成真正有獨立思想、有原創內容的深度報道的使命。作為集調查性、邏輯性、分析力于一體的深度報道,它的終極價值在于全面、系統、深刻地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以揭示其實質和意義,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這一使命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專利,網絡媒體也有責任和義務來擔當。
大眾網《獨立調查》誕生于2009年,以一篇深度求證類調查《被誤讀的“天價”蒜背后》開篇,在全國重點新聞網站中率先舉起了調查、求證的大旗。
在信息爆炸、眾聲喧嘩的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如果將“復制”“粘貼”“轉載”作為常態,將易碎品的動態新聞作為原創內容的全部,就喪失了主動權,失去了話語權,很難建立真正的權威性、影響力和公信力。因此,網絡媒體尤其是新聞網站,需要創造條件,加大獨家、獨立、獨到新聞的原創力度,主動出擊,深入現場,考察事實真相,以一手材料進行深度調查求證,為網絡新聞報道增加重磅砝碼,《獨立調查》樹立了一個樣板。
遵循網絡傳播規律 《 獨立調查》獨具特色
深度報道是新聞報道中的高難動作,強調自主性和獨立性,嚴格遵循真實、準確、客觀、公正、全面等專業化的報道規范,調查中注重核準事實、確認消息源的可信度,寫作中堅持以事實說話,思維縝密,邏輯嚴密。客觀地說,網絡媒體現在還沒有具備完全的實力去大規模地開展深度報道,不僅受制于采訪權限,更在于專業報道隊伍、深度調查經驗、資金成本投入等多方面的問題。但是,網絡媒體可以劍走偏鋒,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以遵循網絡傳播規律為根本,探索獨屬于互聯網的深度報道模式。《獨立調查》在報道選題、報道形式和內容編排等的實踐和做法值得借鑒。
縱觀《獨立調查》的選題發現,選題沒有追求那些高、精、尖、深的題材,而以熱點解讀、謠言求證與輿論監督等易操作話題為主要題材,在選題性質上立足本地化,突出公共性,貼近百姓生活。以“民生聚焦”頻道為例,本地食品價格、本地教育生態格局、濟南打車難問題、蘋果滯銷等民生問題成為報道的主要對象。而在“謠言求證”方面,《獨立調查》更是不遺余力,2013年通過對十大網絡熱點事件展開深入調查,“山東濰坊多家企業深井排污”“百年棧橋坍塌 大潮是元兇”“濱州電死外星人”“山東彩禮要3斤百元鈔票”“丈母娘送賓利惹人咆哮父母”“敬老院兩老人因狗打架被污‘多人被打,“濟南遇公積金‘提取潮”等謠言被一一粉碎。
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一般為一次制作成形并推出的靜態報道,在同一收看單元無法進行內容更新,對新聞事件的最新進展和即時獲得的最新材料只能在下一個報道中進行增添和使用。網絡深度報道可以隨著新聞事態的發展,對新聞事實的報道進行上承與下繼,具有延伸性。《獨立調查》采用系列報道的形式,就符合了網絡傳播的特點和規律,不間斷地實時刷新,添加新的內容、新的圖片、文字,從對新聞事件的全過程報道,擴展到新聞事件走向的連續性報道。
隨著用戶閱讀行為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受眾(尤其年輕人)更加習慣于視覺化、碎片化、扁平化的網絡文本,那種少則幾千字、多則近萬字的長篇深度報道很難讓人有耐心讀完。根據美國傳播學家的試驗顯示,人獲得的信息中有20%左右來自文字,30%左右來自聲音,40%來自圖形和圖像。傳播過程中調動受眾的感官越多,傳播的效果就越好。對于艱深、復雜、難懂的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就更需要調動用戶的各種感官以使其全方位接收外部信息。網絡媒體恰恰具備這樣的聲像字畫全面調控和運用能力。
《獨立調查》在編排上遵循網絡傳播規律,發揮了技術優勢,將長篇文章模塊化分解,用“起因、發展、調查、回應”四大板塊來構建每一篇獨立調查,每個板塊下有內容摘要,引導用戶深入閱讀。有些大型特殊報道還會根據內容性質和報道價值單獨制作頁面,比如第180期《山貨大爺的進城路》一文,內容上分解為“進城難”“伸援手”“獻愛心”、“盼公交”“齊關注”“定規劃”“通公交”等七個層面,利用互聯網滑屏輪顯技術,在頁面首屏就全景展現事件的全貌。正文中,新聞摘要、新聞列表、視頻、Flash圖片幻燈、路線圖解、微直播、愛心團購等集新聞、資訊和服務于一體的多項內容和形式一一呈現,多角度、全方位、多媒體的立體式報道躍然于網頁端,獨具特色。
網絡深度報道大有可為 《 獨立調查》任重道遠
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和網民參與度的提高,網絡新聞、信息浩如煙海、眾聲喧嘩、魚龍混雜、真偽難辨的境況一時不會改變;另一方面,媒體是社會的“看門狗”“望哨”,網絡媒體在逐步成為主流媒體的道路上,必須要承擔起辨真偽、明是非的社會責任,既要當時代變遷的風向標,又要做社會輿論的穩定器。因此,網絡媒體需要擎起熱點追蹤、求證辟謠、深度報道的大旗。
有學者提出,一篇出色的網絡深度報道需要具有題材的重要性、主題的思辯性、材料的豐富性、報道的遞進性等內涵特征。目前,網絡媒體在題材選擇和材料豐富性上有一定優勢,但在主題思辨性和報道遞進性上還有待提高。《獨立調查》也存在此問題。
此外,《獨立調查》的深度調查在與網民互動方面還有拓展空間。欄目為豐富網頁內容,設置了“馬上就評”版塊,以網民評論的時政內容為主,評論亦很有深度。可是這一版塊內容與單期獨立調查無關,若能針對單期內容開展互動,比如設置調查題、設計辯論臺等,則既能豐富調查內容,又能增加調查深度。作為品牌欄目,《獨立調查》的官方微博、微信還應及早開通,以拓寬與用戶互動的渠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