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強
(撫順市滿族藝術劇院,遼寧 撫順 113008)
淺論人物分析在演員表演中的重要性
——以《雷雨》中人物分析為例
苗強
(撫順市滿族藝術劇院,遼寧 撫順 113008)
演員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將劇本中的人物轉化成舞臺形象。演員首先要了解人物,才能完美地塑造人物,因此人物分析對演員的表演極為重要。本文主要從名著《雷雨》中周樸園與梅侍萍的角色塑造論證了人物分析對于演員表演的重要意義。
人物分析;人物性格;周樸園
談到曹禺戲劇《雷雨》中的人物周樸園,人們總是將之與冷酷、剛愎、自私等性格特征聯系在一起,至于周樸園與梅侍萍的“舊情”,更被解讀為黃世仁與喜兒般的關系。事實上,通過對戲劇《雷雨》的文本細讀,我們能夠清楚地體察到“周梅”之間曾經存在的真摯情感。這可以從文本中的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佐證:
在劇本《雷雨》中,周樸園與梅侍萍一再提及“三十年前”這一時間點。“三十年前”只是便于記憶的概數,對梅侍萍而言,是最悲慘也是最難忘的時間。而三十年前卻是周樸園與梅侍萍戀愛時期的美好時光,距離梅侍萍被趕出周公館有三年時間,是周樸園與梅侍萍熾熱愛情燃燒的三年。“三十年前”這一時間話語的潛意識表露,恰恰表達出人真摯的情感。
周樸園與梅侍萍的愛情不是偷偷摸摸的,他們在周家同居,有自己的房間,有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梅侍萍被趕出周家后,周樸園保留了梅侍萍當年所有的家具和擺設,從無錫搬家到天津后也一直保持著。另外,一些舊雨衣和舊襯衣都攜帶在身邊,甚至就連梅侍萍當年生孩子時不敢吹風、要關窗戶的習慣都保存下來。只有一個人出于內心的真愛才會持之以恒地維護一種舊有的生活習慣,這些舊有擺設以及習慣的留存,間接地印證了當年周樸園與梅侍萍刻骨銘心的愛情。
梅侍萍被趕出家門后,周樸園至少先后娶過兩個女人:一個是梅侍萍被趕出周公館后周樸園迎娶的有錢女人,一個是蘩漪。在劇本中,前者沒有存在過的痕跡,而后者蘩漪,作品不僅通過描寫她嫁給周樸園之后承受的精神痛苦,還表達出蘩漪自身的不幸:受到周樸園的冷落,雖然有了孩子周沖,但是她感覺不到幸福,與周樸園更沒有心靈上的交流,于是她在“棺材里等死”的時候與從鄉野里走出來的繼子周萍發生了為世人所不齒的亂倫行為,開始了拯救自己的“罪惡”行徑。由此可見,除了梅侍萍之外,周樸園后面的兩任妻子都是不幸的,這種不幸,是他與梅侍萍的愛情創傷之后的心理折射。
梅侍萍決定帶著四鳳遠走他鄉,周樸園卻猝不及防地出現在她面前。她立刻身不由己地被一種無法克制的情感所攫取,并努力尋找時機去表達、去傾訴,以圖喚醒那段深藏著的記憶。從那句“老爺沒有事了?”到她“很自然地走到窗前,關上窗戶,慢慢地走向中門”,都引起了周樸園的注意,打開了他沉睡的記憶。在接下來梅侍萍的不斷刺激和逼問下,周樸園卻越來越沉浸在懷舊的情感之中,于是陷入痛苦往事與現實驚愕中的周樸園決定獨自體悟那段郁積在心中的情感。“好,你先下去,讓我想一想。”這時,梅侍萍再度重復了先前被示意離開時的那句看似無意識的話:“老爺,沒有事了?(望著樸園,眼淚要涌出),老爺,您那件雨衣,我怎么說?”這時,梅侍萍的情感已經達到了渴望傾瀉的臨界點。內心被痛苦所嚙噬的梅侍萍無法就此關閉情感閘門,而周樸園表露的痛苦與悔愧之情又鼓勵了她,于是她直接表明了身份,梅侍萍說出了一段精彩得足以讓人拍案叫絕的話語來:“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會老得連你都不認識了。”在舊情人面前,梅侍萍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容貌,是對三十年前舊夢的重新續接。這些不經意的、潛意識的語言表達,明白無誤地傳達出了他們往昔的真摯愛情。“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沉浸在往昔情感中的梅侍萍被周樸園大煞風景的話喚回到現實。這句話印證了周樸園在生活體驗下不斷磨練出來的日漸冷酷的性格。這句無情的話雖然對梅侍萍來說很殘酷,但符合周樸園的身份以及當時的情景。可以說,這段對白,既有現實的社會沖突,也有人與人之間的兩性情感,兩者巧妙地被結合了起來。
綜上對文本的細讀分析就會發現,周樸園與梅侍萍三十年前有一段真摯的感情,那么是誰導致了周樸園與梅侍萍的愛情悲劇?在戲劇《雷雨》中并沒有表明,只說這一家要娶一個有錢有門第的小姐。按照傳統的封建婚姻制度,有錢人家出于家族聲譽與個人聲譽,往往會選擇一個“門當戶對”的家庭進行婚姻的結合,周樸園作為周家大少爺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附帶著的家庭利益與個人名譽,已經注定周樸園不會也不可能選擇“下人丫頭”作為正式的太太。梅侍萍被趕走與這個不無關系,而她在戲劇《雷雨》中體現出來的性格特征——高尚、清高,似乎也印證著這些。戲劇《雷雨》中周樸園與梅侍萍的愛情悲劇,讓人們進一步感覺到人性的豐富與復雜。正如林語堂所說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只有看到人性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才能看到人性的悲劇性。或許,人性越豐富,感情越細膩,作為人的性格悲劇的因素就會越多,遭遇的悲劇性往往也會越大。通過《雷雨》這一個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沒有深層次地對劇本進行剖析,沒有對人物性格挖掘,語言臺詞的提煉,我們就很難抓住一個人物的真正核心,而是單單抓住了他的表象,這樣在舞臺上塑造的角色就無法打動觀眾,也無法感染自己。
[1]田本相主編.偉大的人文主義戲劇家曹禺.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2年10月第一版.
J812
A
1005-5312(2014)05-0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