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嫻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淺談現代時尚餐飲空間
張嫻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餐飲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現在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群開始注重就餐空間的環境和氛圍,餐飲空間除了作為飲食場所滿足人們的客觀需求外,還要通過自身環境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讓餐飲空間更好的融入現代化社會,這是現今不可忽視的問題。當然,餐飲空間有不同的風格種類,每個都獨具特色。而現代時尚的餐飲空間則更加符合當今時代的特點,成為招攬顧客的一大法寶。
餐飲空間;現代;時尚;風格
簡單來說,我們現今的餐飲種類無外乎中式、西式。對中式餐飲環境的發展形勢來看,西餐化成為一種潮流。這種餐飲趨勢很大程度的滿足了年輕顧客對就餐環境的需求,精致、干凈、整潔成為這種餐廳的基本素養。因此中式餐飲“西式化”環境是現代時尚的餐飲空間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
然而想讓餐飲空間與傳統的中式餐廳和西式餐廳的就餐環境有所區別,就要在材質用料和肌理表現上下足功夫。不同材質的質地給人不同的視覺、觸感和心理感受。
1.反射性材質:這種材質主要有金屬、鏡面等。這種材質不僅堅硬牢固、張力強大、冷漠,而且外觀新穎、高貴,具有強烈的現代感。
2.紡織纖維品:毛麻、絲絨、錦緞、皮革制品。這類材質以柔軟、舒適、豪華經典雅致的特點也作為現代時尚餐飲空間的一道點睛之筆。
3.磚墻:清水勾縫磚墻面使人想起濃濃的鄉情,大面積的灰砂粉刷面,平易近人,整體感強。
4.玻璃:這種材質被現代時尚餐飲空間越來越多的采納,其潔凈、明亮和通透的材質特點詮釋了現代簡約時尚的空間氛圍。
當然空間的材質還有很多,不同的質地對餐飲空間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材質的擴大縮小感、冷暖感、進退感,給空間帶來寬松、空曠、溫馨、親切的不同感受。
其次還有一個關鍵的特點來源于餐廳空間的色彩。一個餐飲空間環境的墻面、頂面、地面的顏色決定著這個空間整體的色調傾向,無論是木材、石材、金屬、陶瓷、玻璃和塑料等硬性材料,還是窗簾、床罩和地毯等柔性材料,他們的自然色彩都在豐富、充盈著整個餐飲空間的色調,而各種色彩都能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1.豐富色彩:現代時尚的餐飲空間較傳統的中、西式餐廳相比在色彩的運用上擴大了范圍,大膽的運用相近色,撞色等都會使其產生強烈的空間特點。
2.單一色調:這種色彩方式也是現今餐飲空間突出時尚風格的一個關鍵方法。
總之,色彩大膽及獨特的運用是改變餐飲空間氛圍的一個關鍵因素。
除了材質和色彩以外燈光的加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多種多樣的燈光形式也可以表現出社會的進步,從而突出都市餐廳的時尚氛圍。
1.照明方式:這主要體現在人工照明上,它可以隨人們自身的意志來創造環境,人們可以自由控制光的時間、空間?!叭斯ぁ钡奶攸c是它可隨著人們的一直變化,通過色彩的強弱調節,創造精致或運轉的多種空間環境氣氛。在現代風格的餐飲空間中除了傳統的一般照明以外,也必須引入局部照明去烘托某個特定方位的氣氛和混合照明加強空間效果的方式。
2.照明界面:現代時尚風格的餐飲空間照明界面也需要多種多樣,譬如頂棚照明,這是最為傳統的照明方式,用來照亮整體空間;其次墻面照明起到裝飾和增加空間氛圍的特點;最后地面照明的運用更大的區別于傳統中、西餐廳,作為一種新的照明元素引入現代化設計當中。將材質、色彩、燈光三者完美的配合才能使空間風格突出,格調鮮明,從而更加明確人們對不同形式空間的需求。
當以上三者得到統一的時候,對一些特定手法的運用也就孕運而生了。其中不可缺少的是對元素的融入,傳統的中式餐廳以中國傳統紋樣作為元素,西式餐廳則以過去皇家的裝飾樣式作為元素,而現代時尚的餐飲空間在這一方面,注重突顯的不僅單純是特色文化元素,而注重走國際流行趨勢的時尚路線。
1.線條:其中又有直線和曲線之分,簡約的直線條的引入會使空間顯得干凈利落,特別適合都市生活中的年輕人,簡約時尚。其次流動的曲線也會使人有一種行云流水的感覺,配合上餐廳的功能動線,將使整個空間變得靈動。
2.幾何形體:將幾何融入空間強烈的區別于傳統餐廳,這是現代時尚餐飲空間的代表元素,將一些原有的形態打破重塑或是將幾何形體進行富有設計感又隱含規律的排列將會使走入其空間的人們產生獨特的視覺沖擊。這正是現代時尚餐飲空間所要突出的心靈感受。
因此元素并不僅僅是傳統主題餐廳的標簽,在現代時尚的餐飲空間中也成為一個突出其氛圍的重要體現。
當然時尚的餐飲空間中一定少不了形式迥異獨具現代感的擺設形式,大到每一個桌椅板凳小到每一樣酒杯餐具都需要突出其簡約時尚的空間氛圍。
總之,對一種風格的展現需要多種方式,對一種氛圍的烘托也是需要豐富的空間形式?,F代簡約的餐飲空間在突出其特點的同時,最重要的還是服務廣大人群給消費者創造一份溫馨,良好的就餐環境。
[1]餐飲空間設計與表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11.
J05
A
1005-5312(2014)05-00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