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淺談幾種室內裝飾藝術風格
徐娜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室內裝飾設計風格是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地域特色作依據,通過各種設計元素來營造一種特有的裝飾風格,隨著單求安提出的輕裝修重裝飾的理念,風格的體現多在軟裝上來體現。
歐式古典風格;田園風格;鄉村風格
主要指從拜占庭藝術形成到十八世紀洛可可風格的衰落其間受到希臘化藝術、羅馬藝術、小亞細亞和埃及等東方藝術傳統長期融合的結果。文藝復興前后達到登峰造極。裝飾特點:奢華、色彩濃烈、沉穩、厚重、歷史感、更講究裝飾性。典型的古典歐式風格,以華麗的裝飾、濃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達到雍容華貴的裝飾效果。歐式客廳頂部喜用大型燈池,并用華麗的枝形吊燈營造氣氛。古典歐式風格家居有的不僅是奢華大氣,更多的是浪漫愜意,并通過完美的典線,精益求精的細節處理,帶給家人舒服觸感,因此實際上和諧是古典歐式風格的最高境界。同時,古典歐式裝飾風格最適用于大面積房子,若空間太小,不但無法展現其風格氣勢,反而對生活在其間的人造成一種壓迫感。
之所以稱為田園風格,是因為田園風格表現的主題以貼近自然,展現樸實生活的氣息。田園風格最大的特點就是:樸實,親切,實在。
英式田園家具多以奶白象牙白等白色為主,高檔的樺木、楸木等做框架,配以高檔的環保中纖板做內板,優雅的造型,細致的線條和高檔油漆處理,都使得每一件產品像優雅成熟的中年女子含蓄溫婉內斂而不張揚,散發著從容淡雅的生活氣息,又宛若姑娘十八清純脫俗的氣質,無不讓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美式田園風格又稱為美式鄉村風格,屬于自然風格的一支,倡導“回歸自然”,在室內環境中力求表現悠閑、舒暢、自然的田園生活情趣,也常運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質質樸的紋理。巧于設置室內綠化,創造自然、簡樸、高雅的氛圍。在材料選擇上多傾向于較硬、光挺、華麗的材質。
法式田園最明顯的特征是家具的洗白處理及配色上的大膽鮮艷。洗白處理使家具流露出古典家具的雋永質感,黃色、紅色、藍色的色彩搭配,則反映豐沃、富足的大地景象。而椅腳被簡化的卷曲弧線及精美的紋飾也是優雅生活的體現。
仿古田園利用開放油漆,表面能看到木材的紋理,顏色做舊處理,露出紋理,有時故意抓破面和破壞油漆,利用擦色處理,表達那種厚重感。
鄉村風格又分為英式鄉村和美式鄉村風格,而美式鄉村相對線條更直更分明。鄉村風格主要特征是深色家具和深色布藝,貼近生活的掛飾和動物造型裝飾品,深色的鮮花和藤蔓,仿古的飾品和燈飾。用材料多為楸木實材,部分用榆木,抽屜部分多用桐木。
新古典主義無異于在古典主義的基礎上用上新的材料,其實就是改良的古典主義,新古典風格從簡單到繁雜、從整體到局部,精雕細琢,鑲花刻金都給人一絲不茍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質、色彩的大致風格,仍然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傳統的歷史痕跡與渾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摒棄了過于復雜的肌理和裝飾,簡化了線條。新古典主義風格,更像是一種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將懷古的浪漫情懷與現代人對生活的需求相結合,兼容華貴典雅與時尚現代,反映出后工業時代個性化的美學觀點和文化品位。新古典主義用現代的手法還原古典氣質,具備古典與現代的雙重審美效果,用簡化的手法,現代的材料和加工技術追求傳統樣式的大致輪廓特點。以雕刻、鍍金、鑲嵌及金屬等裝飾方法為主,講究裝飾文雅,曲線少,平直表面多更輕盈優美。
后現代風格是對現代風格中純理性主義傾向的批判,后現代風格強調建筑及室內裝潢應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但又不拘泥于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探索創新造型手法,講究人情味,常在室內設置夸張、變形的柱式和斷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構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錯位、裂變等手法和象征、隱喻等手段,以期創造一種溶感性與理性、集傳統與現代、揉大眾與行家于一體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與室內環境。后現代風格是比較流行的一種風格,追求時尚與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間的布局與使用功能的完美結合,而后現代風格是一種在形式上對現代風格進行修正的設計思潮與理念。
所謂新中式風格就是作為傳統中式家居風格的現代生活理念,通過提取傳統家居的精華元素和生活符號進行合理的搭配、布局,在整體的家居設計中既有中式家居的傳統韻味又更多的符合了現代人居住的生活特點,讓古典與現代完美結合,傳統與時尚并存。新中式風格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中國傳統風格文化意義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演繹;一是對中國當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礎上的當代設計。新中式風格不是純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將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結合在一起,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事物,讓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合適的體現。在新中式風格家具配飾上多以線條簡練的明式家具為主。
[1]黃艷.陳設藝術設計師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
[2]潘吾華.室內陳設藝術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2.
J525
A
1005-5312(2014)05-00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