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艷 劉曼
(衡水學院美術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國傳統圖案與樂器的結合方式研究
戴艷 劉曼
(衡水學院美術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國傳統圖案從形態到寓意以及裝飾效果,極具魅力。市場上的樂器,除民樂以外的圖案裝飾大多為歐式圖案,將中國傳統圖案與樂器相結合的產品并不多。本文探討了傳統圖案和樂器結合的方法,旨在探索一條適合國內樂器圖案裝飾的方法。
傳統圖案;裝飾;樂器
中國傳統圖案是中國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藝術形式與生活智慧,滲透于人們衣、食、住、行、用等各個領域,從形態到寓意傳達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其形式豐富,意蘊深厚。樂器是音樂藝術的表達工具,在我國古代裝飾圖案就存在于樂器的裝飾,可見傳統圖案與樂器自古就結下不解之緣。然而,當下國內對于各種樂器的裝飾圖案研究一直處于一片空白,應用于樂器表面的圖案大多為手工繪制和雕刻簡單的花卉紋樣,這些花卉圖案也多為歐式風格,吉他、貝司等樂器的造型僅是簡單圖形的擠壓,大多樂器生產企業在樂器圖案的裝飾上并沒有形成自己獨特風格。本文希望通過與企業的項目合作,運用實際案例總結出一套具有鮮明特色的圖案設計方法、樂器造型裝飾的方法,并為國內此項專題的研究提供參考和依據。
樂器本身是一種藝術,在保證樂器功能的基礎上,經過對樂器造型的再設計,賦予樂器更深層次的藝術魅力,以達到了“以形傳聲”、“聲形兼備”的藝術效果。
例如,電大提琴貝司由純實木制造,體積較大,樂器生產企業考慮到耗材、重量等這些實際因素,當前生產的電大提琴貝司造型簡單,只是對大提琴造型進行擠壓變形,美觀感相對較差,沒有特色。在此類弦樂樂器產品中,可以嘗試將中國傳統的圖案進行提煉設計或采用傳統圖案的局部進行再設計,樂器的造型既能符合功能的需求,又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比如中國牡丹的花葉呈卷曲狀,特點明確,對此圖形進行再設計,應用于弦樂樂器,造型簡單,線條流暢,節省材料,利于大規模生產,又摒棄了先前樂器造型的對稱形式,賦予了美好的寓意。
傳統圖案運用于樂器的表面裝飾方法,是指通過對裝飾圖案的設計與變化,運用繪畫或特殊的雕刻工藝對樂器表面進行裝飾的一種藝術形式。繪畫的表現方法比較常見,這里主要闡述雕刻圖案的表現方法。雕刻圖案的雕刻的方式有很多種,激光雕刻、電腐蝕、手工雕刻等等。對樂器表面進行雕刻主要是為了使樂器更加美觀,并彌補管弦樂器在生產時表面出現的不平整現象。目前,樂器表面裝飾主要采取手工雕刻為主,僅有一些小的標志使用機器雕刻,手工雕刻雖然精美細致,但是弊端較多,如效率低,造價較高,錯誤率較高,而且雕刻師只能針對某一兩種花形熟練雕刻。如何對傳統圖案進行再設計以適應機器雕刻工藝,成為當下樂器雕刻圖案待解決的問題。經過搜集相關資料、調研、設計、摸索,總結了如下設計方法。
針對需要的雕刻圖案的樂器進行了全方面的了解,根據樂器造型,首先畫出樂器平面展開圖,除去焊點,確定需要雕刻圖案的位置,然后選取合適的紋案素材,以這些素材為參考,設計構思,把那些可用的元素進行打散重新組合,最后在現實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作,根據合理構圖,產生出實際可行的新圖案。以傳統牡丹花卉圖案為例,進行圖案的整理設計,設計出單線的牡丹花圖案,但是單線的圖案在表現的過程中,由于線條單一、雕刻方式單一,構成的圖案缺乏層次感,視覺效果一般。經過研究嘗試,必須將花朵從單一的線中凸顯出來,形成面的效果,雕刻工藝不能直接完成面的操作,于是將圖案中的花朵、用兩層線條編織成網狀的面進行雕刻,在樂器表面形成點、線、面的布局,疏密得當,層次明確,最后雕刻出滿意實物效果。
樂器配件是樂器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樂器自身的魅力,使樂器具有一種更為優雅的藝術氣質,達到樂器完全呵護之美,對樂器配件進行裝飾與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樂器配件包括很多,如樂器支架、樂譜架、箱包、弱音器、貝斯旋鈕等,提琴支架進行造型設計。
例如,在對提琴支架進行設計時,不可單一的考慮它的美觀性,最重要的還要把握它的功能性。首先需要對提琴的造型結構進行全方面了解,必須從力學的角度出發,使提琴與支架完美結合,固定在支架上,其次,圖案本身不僅要美觀,還要和提琴結合起來也美觀。在圖形的選擇方面,可以采用中國傳統圖案進行設計,其中中國裝飾圖案中的祥云具有吉祥的美好寓意,運用祥云作為樂器支架的創作元素,角度掌握適合,線條流暢,有效利用圖案結構發揮功能性作用,不失藝術感。
總之,傳統圖案普遍具有喜慶、吉祥的美好寓意,裝飾圖案的演變過程也因種類的差異而各具特點。將傳統圖案在樂器中的運用是一個大膽的嘗試,既要考慮樂器的實用性還不失裝飾圖案的美觀性。在對樂器造型進行裝飾變形時,應考慮到耗材和體積的多少,以及對于尖角的處理方法;在有些樂器配件的設計中,還要考慮保護樂器的功能,應設計合理。傳統圖案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與樂器的結合過程中,只有功能和美觀達到完美的結合,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J05
A
1005-5312(2014)05-0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