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嬌
(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理性看待電視劇中的“苦情戲”
周思嬌
(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中國電視劇中不乏“苦情戲”戲碼,這似乎已經成為中國倫理電視劇的一大特色。苦情戲“走俏”的背后是商業利益的驅動和觀眾的擁躉。但是,“苦情戲碼”的泛濫和粗制濫造越來越考驗著觀眾的忍耐力,理性的看待“苦情戲”,為“苦情戲”把脈變得越來越急迫。
理性;中國電視劇;苦情戲
中國電視劇中的苦情戲最多算是悲情戲,大多數苦情劇主要宣揚的是一些“忠孝節義”的中國傳統美德,提倡凡事以“忍”為先,劇中主人公大多歷經坎坷,最后以善良忍讓化解一切困難和矛盾,“苦難”的設置增強了故事敘事的張力。這種賺取眼淚的“生意”自然無法跟古希臘悲劇相提并論,如果說希臘悲劇悲壯崇高的話,那中國的苦情戲只能說是不壯而凄。但是苦情戲作為大眾茶余飯后的消遣,縱然世俗了點,卻也有其無法撼動的地位。以“催淚彈”為法寶的苦情劇早已成為了收視率的大贏家。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上海熒屏電視劇收視排行榜的前十名中,苦情劇占了半壁江山,其中《真愛之百萬新娘》以平均收視率高達13.7%的成績居于首位。另一部苦情劇《啞吧新娘》成為了天津衛視的年收視冠軍。像是取得過高收視率的苦情戲《笑著活下去》、《暖春》、《木棉花的春天》等,一時間造成了臺上臺下哭成一片的局面。“苦情戲”的成功與編劇們深諳中國觀眾的心理有關,套用簡單的模式,將家庭倫理作為一種敘事策略,充分再現和表達普通人的世俗情懷,通過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表達人生的悲苦辛酸,體現出了平民化、生活化的特點。而電視劇較于其他傳播媒介,更適合一家人共同收看,當電視熒屏上的故事或多或少的關照觀眾的生活時,觀眾會不自覺的深入劇情,認同故事本身的敘述,而編劇則靠他們對劇情的掌控將觀眾牢牢的吸引到電視機前。這種簡單的認同自然還不足以成為收視率的絕佳保證,一部電視劇要獲得觀眾喜愛,其呈現的方式應該與當下的時代相結合,故事的傳達的理念應該更多的契合當代人的生活。電視劇中苦情戲恰好迎合了當下大眾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需求,那就是“家”的意識的強化。苦情劇適當的表現了大眾的某種文化訴求,在虛假與真實、痛苦與掙扎間宣揚了親情的可貴和家的重要,對于傳統家庭價值觀的重建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與現代的較量中,傳統的價值觀受到巨大的沖擊,而通過一波又一波的苦情戲,現代人終于找到了可以釋放的宣泄口,在凄風苦雨的劇情中宣泄壓抑已久的生存的壓力和無奈。它喚起人們心里最為脆弱的一面,觀眾在同情他者,反觀自己的過程中,達到了宣泄壓力,凈化心靈的作用。這或許是苦情戲真正吸引人的原因所在。
即便是這樣,現在電視劇市場上“苦情戲”的頹勢已經開始顯現,觀眾明顯的表現出了對這類電視劇的“不待見”。縱觀目前苦情劇的幕后制作方,多為南方的制作公司,且多聘請臺灣的編劇、導演。編劇、導演拍慣了百多集的鄉土長劇,往往能將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編得枝節橫生。有網友調侃說道“土到連渣都沒得掉的情節+聽得起雞皮疙瘩的主題曲+做作的對白”。這種“三破一苦”的苦情風自然不會刮久了,盡管在劇情中彰顯了真善美,給觀眾以親切感,但是此類劇的模式化傾向過于嚴重。苦難往往一時間集于一人之身,如果是善良的媳婦,那就會有惡毒的婆婆,令其受盡折磨;如果是慈愛的母親,孩子有么不聽話要么深有殘疾,母性的光輝彰顯……苦難的呈現方式過于簡單化,故事過于單薄。根據小說《活著》改編的電視劇《福貴》,苦難與不幸接踵而至,編劇借助主人公呈現人生的各種苦難,主人公成為呈現苦難的載體。這類題材在不斷壯大中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消費文化,以賺取觀眾廉價的眼淚為目的,達不到該有的深度。簡單的善惡,黑白對立不僅使整個故事簡單雷同,也使人物的塑造缺乏該有的個性和深度。電視劇的創作是需要局部創新的,這樣看來,苦情戲的制作模式顯然不討好,在故事的模式上走上了“遭遇苦難———獲得幸福”,而人物性格的發展在模式化的劇情中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人物的性格過于扁平化,而道德情操則趨于完美化,人的復雜性無法彰顯。很多編劇指出,這種脫離現實生活的電視劇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反倫理的電視劇,例如《丑娘》中無限制包容兒子的母親,在這里我們看不到母愛的偉大,只看到了扭曲的愛和無原則的縱容,傳統人際關系的友善被打破,大部分人被塑造成心懷叵測的“惡人”,正常的親情、友情、愛情被扭曲變形。這種對傳統倫理觀的肆意更改一時間會給觀眾帶來新奇感,但長此以往下去,觀眾會產生抵觸情緒。
隨著傳媒的發展,觀眾接觸信息的機會增多,娛樂方式也不斷豐富,對一部電視劇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可以說觀眾的口味是越發的挑剔,如何最大限度的吸引觀眾成為所有電視人面臨的共同問題。不能簡單的說苦情戲好或不好,存在即是合理的,這類劇畢竟還是有其固定的收視群體的,并且深得他們的喜愛。風靡一時的《暖春》讓很多觀眾潸然淚下,觀眾在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奈和辛酸,也感動于主人公的頑強精神。但是凡事都需要有個度,過猶不及只會毀掉一些東西,比如風行一時的諜戰劇,比如現在正火的穿越劇。電視劇中夾雜些苦情戲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歡歡喜喜有粉飾太平之嫌,脫離生活本身,無法刺痛現實,但是一悲到底一味悲情又嚴重挑戰了觀眾的心理承受力,失去了電視劇休閑放松的功效。
理性的看待苦情戲或許才能夠真正的挽救苦情戲,任何一種電視劇類型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遇到發展的瓶頸區,如何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尋求突破是一個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電視劇是一門大眾藝術,它需要用心的制作和雕琢,任何的浮躁和急功近利都只會損壞藝術本身的質量。我們希望未來每一部苦情戲都能成為一部人生勵志劇,在令觀眾流淚的同時帶來溫暖、思考和反省。
J905
A
1005-5312(2014)05-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