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慧
(江山市文化館,浙江 衢州 324100)
對廿八都木偶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周慧慧
(江山市文化館,浙江 衢州 324100)
廿八都木偶作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當下最重要的是如何讓這一國保項目得到更加有效的傳承與發展。本文從市場拓展、旅游開發、資料保存、傳承方法等多個角度進行剖析,為進一步促進廿八都木偶的傳承與發展拋磚引玉。
廿八都木偶;傳承;發展
江山市廿八都古鎮地處仙霞山脈與武夷山脈交匯的群山環抱的腹地之中,素有“楓溪鎖鑰”、“入閩咽喉”之稱,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小小的古鎮有十多種方言,一百多種姓氏,錯落有致的古建筑至今被保存完好,被人們稱為百姓王國、方言古鎮、建筑的博覽園。
而廿八都鎮境內的山歌、旱船、踩高蹺、座唱班等民俗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廿八都木偶。廿八都木偶系提線木偶,于明代自江西傳入,以江西贛劇為主要唱腔,與我省婺劇有某些相似之處,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受廿八都鎮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廿八都木偶一直來以師徒相授的形式傳承,很少受外來藝術形式干擾、侵蝕,較完整地保留了它的原始性和原本性,至今已傳承了18代約500年。
隨著對非遺保護的不斷重視,江山市文化部門在廿八都木偶保護上更是開足了馬力。積極搭建木偶展示平臺,在全市大大小小的活動上經常能看到廿八都木偶的身影;通過媒體開展各種渠道的宣傳,擴大廿八都木偶的知名度;在廿八都小學成立傳承基地,由廿八都木偶傳承人金宗懷教授孩子們學習廿八都木偶。
不過,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是光靠文化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創新形式,拓展市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達,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在電視和網絡上看到精彩好看的娛樂節目,傳統的家庭式小劇團演出市場逐漸被壓縮。廿八都木偶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時期也曾經歷過被爭搶戲箱的熱鬧場面,百姓在喬遷新居、建房造屋、以及端午、中秋、重陽等重要時刻,都少不了廿八都木偶戲來棒場,現在這種繁榮的景象已經不多見。廿八都木偶迫切需要創新演出形式,吸引人氣。例如,將現代流行的動畫片、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熱門的電影片段都編排成劇本,用木偶的形式表演出來,這樣,可以讓戲劇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做到通俗易懂,更容易引起群眾的共鳴,
融入旅游,開發產品。廿八都古鎮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小鎮,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游玩,古鎮雖然有廿八都發糕、江山西硯等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產品,但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產品并不多見。可以將廿八都木偶開發成文化產品,豐富旅游產品。一來可以將提系木偶做成縮小版的木偶形狀,在材料的選擇上也不必一定是木質的,可使用塑料材質,以便降低生產成本;二來可以將木偶做成微型裝飾畫,精致又小巧,游客也便于攜帶;三來還可以開設一個木偶體驗區,供游客體驗玩樂。這樣既可以擴大知名度,還可以產生經濟效益。
運用科技,加以保存。廿八都木偶道具獨特,人物種類豐富,現有劇目連臺本戲12本,整本戲43劇,折子戲33出,現存木偶道具40余具。而現在廿八都木偶只有唯一的傳承人金宗懷,為避免這些唱段失傳,可以充分發揮現今的數字影像功能,將每個唱段拍攝并保存下來。
借鑒經驗,促進傳承。保護重在傳承,廿八都木偶當下最要緊的就是要培養一批傳承人。江山市另外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江山婺劇近幾年來在江山市婺劇促進會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了,營造了非常好的傳承保護氛圍,已經建立了近十個的傳承基地,培養了一大批婺劇傳承人,既有學校的學生,也有鄉下的婺劇團隊。并且每年舉辦婺劇卡拉OK大賽,有效促進了婺劇的發揚光大。廿八都木偶也可以借鑒江山婺劇傳承與保護的經驗,特別是可以發揮老年大學學員和在校學生的作用,不僅在就近的小學開設傳承基地,在市區也成立傳承基地,再加上廿八都木偶的唱腔與婺劇有相似之處,更可以將廿八都木偶與婺劇傳承基地相結合,選擇有一定婺劇基礎的學員,既學婺劇,又學廿八都木偶,讓更多的人掌握廿八都木偶這門技藝。
傳統民俗文化是國之瑰寶,是民間百姓創造力的體現,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傳統文化是當代人不容推卸的擔當和責任,既要保留其傳統的精華元素,又要在其原來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才能讓傳統的民俗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和光芒。
J528.3
A
1005-5312(2014)05-01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