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麗
(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對齊白石“兼工帶寫”技法的認識與探索
韓海麗
(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兼工帶寫”是齊白石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它以粗放見精微的藝術神韻、“不似之似”的審美情趣獨樹一格,為傳統花鳥畫注入蓬勃生機。如何以一種獨特的構思和形式,賦予“兼工帶寫”新的生命和意義,是創新中國畫的關鍵。文章從技法成因、筆墨運用、意境表達三方面對齊白石“兼工帶寫”藝術進行分析和探討,力求掌握這種技法的精妙之處并熟練運用到自己的繪畫實踐中。
齊白石;兼工帶寫
齊白石早年作畫極度注重寫實,尤其強調對現實的體驗和感受,其工筆設色作品筆法精致、一絲不茍,博得了百姓的普遍喜愛。后來齊白石逐漸認識到這種表現手法存在弊端,那就是過于形似會限制“神”的表現力,因此西安之行后他萌生了學習八大山人畫風的想法,由工筆轉向大筆寫意,然而這種冷逸風格不再被大眾所賞識,藝術上的冷遇使齊白石意識到自己的畫風亟待變革與創新。于是,后來他聽從了友人陳師曾的建議,決定以吳昌碩的藝術為借鑒,探索研究,開辟自己的藝術新路。
齊白石的變法,主要在于擺脫過去“形似”心理的羈絆,轉而重視筆墨精神的獨立性闡發,從而掃除凡俗的形似層面,達到“不似之似”。他一面注重吸收融匯文人藝術的精華,同時又沒有因為對筆墨原則的堅持而拋棄觀察與寫生的習慣,在他看來,真正的藝術創造在于于似與不似之間展現作品神韻,獲得狀物與抒情的統一。而兼工帶寫的畫法,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筆墨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神似”的矛盾。
筆墨是中國畫的造型手段,是中國畫特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韓拙說:“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中國畫特殊的形式美是通過筆墨呈現的。齊白石的作品,表現出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力。齊白石常以金石、書法的筆法入畫,筆墨簡練灑脫卻含雋永意味。與友人論畫時,他曾提到:“用筆前要和小兒女一樣細心,要考慮是中鋒還是偏鋒,還要注意疾、徐、頓、挫來描繪對象,下筆時要和風云一樣大膽揮毫。”可見齊白石筆墨造詣之深。
齊白石工寫一體的“工蟲花卉”,將工筆畫法與寫意畫法恰當地、和諧地呈現在一個畫面上,妙奪天工,意趣盎然。“畫花卉必須有蟲鳥陪襯才更生動”、“余作畫每兼蟲草,則花鳥自然有工致氣”。草蟲部分用細筆淡墨勾畫渲染,用筆工細而不板滯,用墨潔凈且靈活自如;花卉部分則以充滿張力的筆觸豪放揮灑,筆墨酣暢,醇和質樸,渾然天成。另外,縱觀每幅畫的整體色調,意筆花卉和工筆草蟲都存在色彩上的關聯,可見白石老人對于畫面的形象組合是經過認真推敲的。《楓葉寒蟬》是齊白石兼工帶寫的筆意,通過粗細對應、大小對比、紅黑映襯,體現了妙奪天工的自然之趣,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和不絕的享受,是齊白石闊筆花卉與工細草蟲巧妙結合的成功之作。
宋代蘇軾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觀點。這一觀點對創新中國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齊白石在藝術創作中也追求似與不似的境界,他認為藝術美是藝術家主觀情感的外在體現,意在傳達出似與不似的妙趣。作品《枇杷》的題款即體現了他對似與不似的理解:“作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蕉葉秋蟬》是齊白石兼工帶寫作品之一,在這幅畫中,他將不似之似的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寥寥幾筆的殘缺蕉葉預示著秋季萬物蕭索的孤寂景象,出人意料的構思,打破了傳統審美觀對“美”的理解,筆墨運用體現了作者真實的感情流露,整幅畫給人以簡潔單純、自然生動、韻味十足的印象。
詩情畫意是中國歷代畫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山水畫家郭熙曾說過:“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畫合流,不僅是藝術種類在精神上的契通,而且是“文人畫”審美情節在藝術中的體現。作為一名深受文人藝術熏陶的藝術家,齊白石跟隨“詩畫一律”的潮流,常常以耐人尋味的詩句表達畫中意趣,深化畫面主題。《楓葉寒蟬》中“霜葉丹花紅不如”的題款使“萬山紅遍”的優美景色得點睛之妙。《草蟲圖冊》之八“油燈飛蛾”題寫“剔開紅焰救飛蛾”,則是白石老人獨特審美觀和仁慈之心的體現。“情趣是生命的表現,生命的歡樂方式,能表現生命情趣的畫家是富于愛心、敏于生命歡樂的人。”
在齊白石繪畫藝術中,“兼工帶寫”表現出諸多不同于傳統繪畫技法的特質:工與寫的極端合成、粗放見精微的韻味、不似之似的意筆。“兼工帶寫”的藝術表現形式為齊白石的作品帶來獨具特色的美感,符合中國畫的審美要求,對創新中國畫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李運亨,張圣潔,閆立君.陳師曾畫論[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 2008,(3).
[2]葛路.中國繪畫美學范疇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
[3]李祥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齊白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王曉梅.齊白石書畫鑒賞[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1).
[5]蔡顯良.二十世紀中國繪畫賞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6).
J212
A
1005-5312(2014)05-01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