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芝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淺談東西方繪畫中對線條的認識
楊新芝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從古至今,藝術家把線作為一種繪畫形式,來描繪物體,以傳達自己的某種情愫,用線來傳達他們眼中的美。作為一種繪畫語言線條是早于色彩和形體語言最早被使用的,是人們表現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極其豐富的表現力和多姿多彩的藝術美感。本文將通過分析并論述線條在東西方運用的不同含義及其精神內涵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線條,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線條;抽象;生命力;審美價值;轉折面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神的繪畫淵源。春秋戰國以前的繪畫線條作為繪畫語言的運用痕跡不明顯,從上古時期陶瓷上的裝飾性圖案,漢代畫像石,以及后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可以看出線條開始的最早發展,盡管這幅帛畫中的線條表現力還略顯呆板,在同時期的帛畫《人物御龍圖》中線條的運用就較前者更為的成熟,用筆十分的流暢,富有彈性。而這時期的書法藝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日趨完善,進入成熟的重要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書體為金文也稱為大篆,銅器銘文即金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工筆畫興起的比較早,在宋唐時期進入成熟完善的黃金階段。后來古人又根據不同的筆墨痕跡和感受歸納出了“十八描”,包括“柳葉描”“高古游絲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行云流水描”“枯柴描”等等。
(一)線條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具有生命力
線條是中國繪畫中不可替代的繪畫語言。東西方繪畫就形象造型的角度來講,中國繪畫的筆墨審美是根植在線造型中的,主要就是線條的藝術。畫家在行筆時,會產生出干濕濃淡等等不同效果的線條,從來不會畫出兩條完全一樣的線條。“筆墨、水墨依照一定程式在紙、絹、壁上作畫時產生點、線、面、團、疊加、滲透、摩擦、轉折,行筆疾徐、輕重、粗細,用墨運水多少所產生的光澀、枯潤、曲直、方圓、厚薄、齊亂種種效果,這些效果引出的剛柔、遒媚、老嫩、蒼秀、生熟、巧拙、雅俗種種感受,畫家內在世界、外在的操作與這些效果感受的諸種關系,以及人們在創作欣賞過程中形成的對他們的感知方式與習慣,都凝結在筆墨話語言中。中國畫中的線條是一種流動的氣息,自始至終都貫穿以氣。
(二)線條具有一種抽象美的意味,是藝術家傳達自身情感的一種表現方式
中國畫中的線條并不是對客觀形體的再現,線條本身就是抽象的,是表達藝術家心靈感悟的一種特定語言,古人根據不同的筆墨痕跡和所描繪物體的不同感受抽象歸納出的“十八描”。例如敦煌石窟中所勾勒的線,隋代以前鐵線描為主,一般壓力大,速度比較快,非常的干凈利落,不同的地方還使用不同顏色的線條進行勾勒,顯得裝飾性很強。唐以后又出現了蘭葉描。其中如103窟之維摩變,主要以線為主,充分顯示了線描本身的美感和它的抽象意味。再如,明晚期的陳洪綬,他廣泛的學習吸收傳統繪畫的精華并不拘于成法,且具有積極的創新精神,自出機杼,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離奇古怪,線條極其的沉著穩重。他根據自己對描繪的對象不同的內容的不同理解,在線方面做了不同的處理:例如:《西廂記》里的線條圓潤流暢,賦有彈性,優雅《九歌》則是方圓結合,線條有圓有方《水滸葉子》中的人物形象幾乎都是用方線,人物的剛硬豪爽性格表現得恰到好處。在書法方面線條的表現更是淋漓盡致,它是較繪畫方面更為純粹的線條藝術,較繪畫中的線條更為抽象。以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為例,它順應時代潮流,廣泛地吸收前任和當代書法家的精神,而又自成一體,創造出新書著論。王羲之贊嘆支道林“器朗神雋”,還評論祖士少“風領毛骨,恐沒世不復見如此人”,并且說劉真長“標云柯而不扶疏”(《世說新語·嘗譽》)書法藝術很受這一風氣的影響,便表現為追求妍美飄逸,王羲之的書體十分的靈活不呆板,平正安穩不浮躁,用筆上更是變化多端,有偃有仰,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他的《蘭亭集序》中,用筆存筋藏鋒,讓人看不出他用筆的痕跡和轉折,含蓄而雋永。王羲之將書法藝術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書寫起來簡便流暢,字形非常美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一)西方的線是理性的,是轉折的面
西畫中線,但線在西方繪畫中的含義跟中國繪畫中的是千差萬別的。在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線條是形體中的一部分,是由于透視的關系處于轉折處的一個小面。西畫隨著西方文明的發展,在15世紀基本的完善了對視覺經驗寫實再現的空間透視體系。如安格爾繪畫中的線條,他是比較注重用線造型的,他的速寫與素描中中大量使用了線條,它所使用的線條本身并沒有多少美感,但是獨立而具體,具有具體的表現力?;蛟S多少也有些生命力,主要功能還是為了幫助塑造形體速寫和素描使用的一般是鉛筆炭筆之類的繪畫工具,線條本身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只能靠線條的疊加,重復,疏密對比等等來產生一種美感。
(二)西方現代繪畫中的線條中的個性表現
西方現代繪畫中的線條中的個性表現成分相當的大,它受藝術家個人的情感表達和行為軌跡的影響,沒有共同的可以歸納的程式。例如克利的“用一根線條去散步”。以及波洛克的“行動繪畫”他不用畫家們一般使用的工具,將一些特別的東西如沙玻璃碎片等混入顏料中,使它成為稠稠的流動的物體。然后在事先繃好的畫布上隨意揮灑,再將自己滿意的地方剪裁下來加上抽象標題。他的這種行為繪畫,將線的形式及含義推上了另一個高峰。
J211
A
1005-5312(2014)05-0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