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羽
(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從藝術作品中淺析沂蒙藝術家的家鄉情懷
王健羽
(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情感是藝術家內心深處的的力量源泉,優秀的藝術作品往往不僅僅是在技能上的新穎和出眾,而且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感而發。沂蒙山作為老革命根據地,在有著濃郁的紅色文化的同時,還具備著優美的風景和濃厚的風土人情。在這里產生了大批書法家、藝術家、軍事家、政治家等,他們中有的早已名垂千古,有的正一步步走向世界……優秀的藝術家在這里汲取靈感,紅色精神猶如甘甜的乳汁,給予我們無限的資源。身為沂蒙之子,在紅色氛圍的感召下,我置身與無限的藝術創作之中,將沂蒙老區無限優美風光展現給大家!
藝術家的家鄉情;沂蒙;山水創作
藝術源于生活,所謂藝術情感就是取材于生活,然后進行提煉升華并反映于藝術作品中的一種情感的表達。它是指作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產生的、作為藝術創作動力和表現對象的態度和體驗。這種藝術情感被很多作家視為藝術創作的靈魂。如果說藝術是一個創作的過程,那情感因素毫無疑問便是這一過程的催化劑。心有所想,情有所發,藝術作品必然充滿靈氣。情感因素在藝術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影響著藝術家的創作與發展,而家鄉情感在諸多情感因素之中,更加讓藝術家著迷與向往,下面從沂蒙山山水角度出發,深刻分析沂蒙藝術家作品之中家鄉情懷。
(一)情感在藝術創作過程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在藝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情感是藝術的基本特征之一,貫穿藝術活動的始末,可以說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情感的表現,光有嫻熟的技法并不能引起觀賞者的共鳴。正是藝術作品中充滿作者的感情,才能使雨果第一次看到維納斯雕像,渾身顫抖,淚雨縱橫,使唐太宗得《蘭亭序》,夙夜披覽,珍愛之至,臨死不忘隨葬;使孔子聞韶樂,長嘆“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三月不知肉味。
情感對藝術創作有促進作用。藝術家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某個人或事或景的觸動,使得內心產生了波動,必須通過藝術作品宣泄出內心的情感波瀾,這就產生了藝術作品。不管是寄情于景,還是借景抒情,只有動情才能創作。情感的豐富性是蘊孕藝術靈感的前提,自然萬物是美的,但美的發現需要審美者具備情感的豐富性。情感的傾注激發強烈的創作欲望人們對大自然美的感受、認知的過程,就是對自然的審美鑒賞過程。情感的審美主觀性深化藝術構思的成熟過程優秀的文藝作品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
(二)剖析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的情感流露
縱觀藝術長河中的繪畫藝術作品,不由得使我們對藝術的多樣化而嘆為觀止,雖然它們風格迥異,形式不同,但它們在世界藝林中同樣閃耀著燦爛的光芒,他們之所以成為藝術畫庫中的瑰寶,是由于他們自身獨特的表現風格和獨具特質的藝術情感所至,是作品內在的感情和強烈的感染力所至。
王沂東是當今中國最具實力的油畫藝術家之一。他游刃有余地將西方古典油畫的精湛技法與中國民族文化的審美意蘊融于一體,成功地再現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筆法精細嚴謹、造型線條分明、形體結構準確并擅長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及自身深切的情感,以古樸凝重而又俏麗靈動的藝術魅力扣人心弦。他出生于民風純樸、山川如畫的魯南鄉村,即沂蒙山區。故鄉的山水賦予了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深刻精神內涵的藝術氣質。他的作品深情地輝映著他所深深眷戀的那片熱土。
(一)瑯琊名士的蒙山情
上面所說的是通過油畫的表現形式描繪沂蒙家鄉的杰出藝術家,那么下面所提到的,既用國畫山水的形式描繪沂蒙山水的優秀藝術家,趙啟竣老師。
從趙老師一系列的藝術作品來看,畫家雖無所不能畫,但是有著深厚文化沉積和良好發展傳統的沂蒙山一直是他創作的主題。黃賓虹說過。“優秀的畫家往往寫他的家鄉山水,因而形成自己獨到的風格和技巧”。有人讓徐悲鴻先生畫荷花,他說需要二十刀紙再畫。在我們研究傳統繪畫時,發現前人有些作品地方色彩很強烈。范寬畫的是雄壯的華山;倪云林多畫太湖風景;石濤寫無錫、黃山一帶山川風光……這些在繪畫史上著名的畫家,無論在創作意境上、構圖和技巧上都有其獨特性。一個畫家,只要不脫離生活實踐,不因襲前人和他人的作品,總會有自己的獨立面目。正如我所敬佩的趙老師,沂蒙山便是他獨到的形式表現。
(二)通過具體作品深刻分析趙啟竣老師筆下的沂蒙山
趙老師長期執意于北方山水美感、形態與內涵的開拓,致力于以熟練的筆法傳達蒙山大美的內涵,《蒙山老屋子》、《沂蒙山小調誕生處》、《蒙山人家》等精品,不僅是其高妙畫風的生動展示,也是其熱情豁達豪放干練性情的自然流露及高品格深修養的人格魅力展現,以及以扎實的繪畫功底從而讓秀美的家鄉山水再一次真實在現和完美構造,趙啟竣先生作品那飽滿和諧的構圖,輕輕自然的筆墨,崇高深厚的造型,豪放曠遠的意境,表現了齊魯文化的厚積深沉,展示出大中國、新沂蒙更新更博大的氣象,熱情謳歌了開拓奮進的新沂蒙精神,給人們無窮無盡的審美愉悅,讓人們領受到從未有過的啟迪,將觀眾納入一種寧靜清新的高妙深遠的藝術境界。
[1]張同道.藝術理論教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科林·伍德.藝術原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版.
[3]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
J203
A
1005-5312(2014)05-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