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藝菁
(福建省安溪縣鳳城鎮人民政府,福建 泉州 362400)
大力發展基層群眾文化事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以福建省安溪縣湖頭鎮為例
白藝菁
(福建省安溪縣鳳城鎮人民政府,福建 泉州 362400)
發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促進整個社會和諧、文明發展意義重大。進入新世紀以來,基層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不斷增長,對于文化的形式和內容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更迫切要求加強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本文以安溪縣湖頭鎮為例,淺析如何在實踐中發展基層群眾文化事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基層群眾文化;文化活動;精神文明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農村群眾文化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創造與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較高的重視與較好的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充分肯定文化工作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我國有13億多的人口,而農村人口就有大約有七億,占總人口的50%以上①。如何發展好農村的群眾文化,使廣大農民共享改革開發的成果,顯得尤為重要。
馬克思曾說過: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在生產力低下、物質文明落后的奴隸、封建社會,衣食堪憂的普通勞動人民根本無暇顧及精神文明。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精神層面上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當前,我國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農村群眾文化基礎薄弱,整個群眾文化都處于落后的狀態;農民文化生活層次較低,對文化活動興趣不高,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進行群眾文化事業的普及與提升;文化設施殘缺、文化陣地不健全、文化經費少,政府部門對文化事業的關注度和重視度較低等。這使得一些文化娛樂活動無法開展,農民的文化生活結構受到限制。
(一)堅持“兩為”方向,搞活農村群眾文化
農村文化要跟上時代步伐,要以人民群眾的需要為內在動力,以人民群眾為出發點和歸宿。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文化活動,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真正起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社會效益。
現在的農民群眾不再局限于看圖書、看報紙、看影視這類單純性的需要,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娛樂享受。以湖頭鎮為例,自2011年成立了老人活動中心“夕陽紅”健身舞蹈隊后,越來越多的村居都成立了老年健身舞蹈隊,涉及腰鼓、廣場舞等活動,并選出骨干到鎮里的老年活動中心學習。她們就像一群新“年輕人”,舞活了湖頭鎮新城建設的健康和諧風。此外,湖頭鎮還開展了許多豐富的娛樂活動,如“革命老區行”主題活動、第四屆“泰山巖杯”全民健身登山活動等②。這些活動,既活躍了湖頭山村的文化生活,又促進了鄉鎮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和諧。
(二)貫徹“雙百”方針,開拓農村文化發展新路子
“雙百”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科學進步和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重要方針。它要求文化活動所反映內容多樣化,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多方面的需求。同時發揮創新精神,多出精品,促進文化工作的發展,文化生活的繁榮,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審美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湖頭鎮是福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初步形成了具有湖頭特色的文化體系。一是歷史文化;大力弘揚李光地文化,集中保護歷史街區和重要文物古跡。二是公園文化;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尚大公園、人工湖為主要內容的公園文化戰略,全面推進“村村有公園”建設。三是特色文化;通過湖頭賦征集、“湖頭杯”楹聯擂臺賽等活動,提升湖頭特色文化的品牌知名度。四是校園文化;通過樹立“小城鎮,大教育”的辦學理念,涵蓋從幼兒園到大專院校40余所,學生2萬余人。五是企業文化;形成了以三安鋼鐵有限公司為龍頭,其他企業積極參與的企業文化圈。文化先進鎮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形成一股文化活動的動力,既促進了經濟繁榮,也有效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繼承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各個時期留存下來的文物古跡,記錄著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光榮革命歷史。繼承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是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條重要途徑。
湖頭鎮的歷史文化,以李光地文化為主線,以歷史街區和重要文物古跡為依托,利用李光地故居(新、舊衙)、賢良祠、文房等60多座古民居,保護、恢復、展示湖頭古鎮的傳統格局和風貌,實現保護歷史文化和提升地方經濟的良性循環,使文物保護與新城建設相得益彰,對進一步保護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充分發揮文化遺產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促進和發展旅游文化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四)加強文化產業陣地建設,提高新成效
當前是文化事業進入市場經濟的關鍵時刻,文化單位經歷由原來的“生存靠國家,發展靠自己”向“生存靠自己,發展靠國家”的過程轉變。發展文化產業是農村文化尋求更廣闊發展空間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
湖頭鎮經過多年來的摸索、探討和總結,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逐步向家庭文化和有償服務文化發展。其中,尤為突出的通過樹立湖頭小吃品牌意識,成立了同業公會,采取“公司+協會+農戶”模式,邁向“產業化”,把特色小吃推出安溪,走向全國。這些舉措既解決了人員出路、增強經濟收入,又搞活了農村群眾文化。
湖頭鎮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模式和發展前景,表明了在農村文化工作中要貫徹“兩為”方向、“雙百”方針,大力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創新精神,努力形成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文化觀念,文化氛圍和文化條件,自覺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服
務,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群眾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注釋:
①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2011年04月28日11:05:27).
②安溪縣湖頭鎮人民政府政府信息網,(2013).
[1]孫玉花.淺談如何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J].赤子,2012(7):44.
[2]袁恒梅.淺談如何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J].群文天地,2011(7):21.
[3]林以禪.發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J].大觀周刊,2011(10):135.
[4]麻文連.農村文化事業的現狀及對策[J].學理論,2008(11):31-32.
[5]趙建設.強基層職工群眾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J].想縱橫,2011(12).
[6]李曉明.理論與實踐探索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N].人民日報,2003-01—09(09).
G240
A
1005-5312(2014)05-0201-02